人文社科類科研對社會整體進步非常重要,它不僅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根基,更是破解社會難題、推動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推手,無論是法律體系的完善、經濟政策的制定,還是管理模式的革新,文科研究都通過扎實的理論探索與實證分析,為國家發展提供“軟實力”支撐。
而在這條道路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表現堪稱亮眼,最近更是以“四項成果同時斬獲中國經貿領域最高學術獎”的新聞刷屏學術界,讓人忍不住想探究:這所大學到底藏著怎樣的科研密碼?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中南大的這次獲獎,那便是“厚積薄發,水到渠成”,在被稱為“中國經貿研究風向標”的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評選中,中南大師生一舉拿下四項大獎。
張云副教授的《數智化如何影響雙循環參與度與收入差距》首次從省級—行業層面對數智化與收入分配的關系“破題”;錢學鋒教授的論文《跨國相關的外部需求不確定性與企業出口質量》為企業應對全球化風險提供了全新視角;吳臘梅老師關于RCEP貿易效應的研究,則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政策提供了精準“導航”;博士生高重陽的獲獎更是印證了學校“科研梯隊”的活力。
這些成果看似聚焦專業領域,實則直指“雙循環”“全球化”“數字經濟”等國家戰略的核心命題。換句話說,中南大的研究不僅“頂天”在學術前沿,更“立地”于現實需求,用扎實的成果回答著“時代之問”。
當然,一次獲獎或許有偶然性,但中南大的科研實力卻早已被一串硬核數據反復驗證。根據學校官網信息,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中南大不僅是國家“211工程”“雙一流”建設的核心成員,更長期穩居全國社科基金立項數第一梯隊,尤其在財經、政法類高校中常年領跑。
近十年間,學校承擔的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突破1600項,產出成果超過1.5萬項——這相當于平均每天就有4項新研究在這里誕生!更難得的是,這里的科研從不滿足于“紙上談兵”。翻開校史,中南大師生深度參與了40余部國家法律的起草修訂,從財政體制改革到金融創新政策,他們的智庫報告常常成為部委決策桌上的“參考資料”。這種“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務實精神,或許正是學校能持續產出高水平成果的關鍵。
如果說科研實力是一所大學的“筋骨”,那么學科生態就是滋養它的“土壤”。據悉,該校學科門類中,經濟學、法學、管理學三大主干學科如同“三駕馬車”,既各自深耕細分領域,又通過交叉融合催生創新火花。例如其金融法治、數字經濟與法治等新興交叉學科,正是財經與法學“強強聯合”的產物。
從1948年建校時“培養紅色理財專家”的初心,到如今成為財經政法領域的“學術高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始終在回答同一個命題:如何讓文科科研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四項大獎的獲得,或許正是這個問題的生動解釋。而未來,隨著“新文科”建設的推進,中南大“博文明理,厚德濟世”的校訓,或許還會在更多領域寫下新的答案。
關注“一千零一個志愿”,獲取更多關于大學的原創解讀、最新最全的大學招生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