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智能汽車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為出行帶來諸多便利。
然而,最近小米SU7的一起高速碰撞爆燃事故,卻如同一記重錘,敲醒了盲目追捧智能駕駛的人們。
那是3月29日22時44分,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一輛小米SU7正以116km/h的時速在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下行駛。誰能料到,前方等待它的是一場致命危機。
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車輛檢測到障礙物后發出提醒并開始減速。
駕駛員迅速接管車輛,試圖避開危險,可僅僅1 - 3秒后,車輛還是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了碰撞,碰撞前時速約為97km/h。更令人痛心的是,碰撞后車輛起火燃燒,車上3人不幸遇難。
這場事故發生后,網友們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有人質疑小米SU7車門鎖住,導致當事者無法打開車門逃生;雷軍也第一時間組織調查,發文并承諾會配合調查事故并回應家屬和社會關心的問題。
從專業角度來看,此次事故暴露了智能駕駛的一些潛在問題。在責任認定方面,駕駛員操作合理性、NOA系統可靠性、道路施工方合規性都是需要重點考量的因素。分析如下:
直接原因
車輛智能駕駛系統與駕駛員都未及時發現前方障礙物,也未留出充足時間避讓。
從系統發出障礙物提醒到車輛發生碰撞,前后僅有兩秒鐘的時間,駕駛員在倉促之下難以避免事故發生。
智能駕駛系統因素
硬件配置局限:小米SU7標準版搭載入門級智駕方案,1顆英偉達Orin N芯片,AI算力84TOPS,無激光雷達,僅靠1個毫米波雷達、11個攝像頭、12個超聲波雷達實現智駕感知。
純視覺智駕感知在高速上檢測距離有限,對遠距離靜止障礙物檢測難度大,有激光雷達會更好。
軟件算法不足:BEV感知+OCC等技術是行業常見感知方案,但在高速道路上檢測距離和精度有限。
此外,自動緊急制動功能(AEB)可能未生效,小米汽車雖稱能在135km/h下檢測前方車道靜止故障車并剎停,但AEB對一些路面靜態障礙物如樁桶、護欄等往往無法生效。
駕駛員因素
駕駛員可能對智能輔助駕駛過度依賴,產生放松和懈怠心理,在系統發出分心報警和脫手預警后,未及時保持高度專注。
且在緊急接管車輛時,操作不夠合理,轉向角度過大,剎車力度不足,可能導致車輛失控。
其他因素
事發路段為施工修繕的夜間高速路,光線條件差,路況復雜,增加了智能駕駛系統和駕駛員的識別難度。
同時,97km/h的高速撞擊超過了車輛安全設計的承受范圍,導致車輛碰撞后起火,電池防護在如此高速撞擊下也難以發揮有效作用,并且車門可能因碰撞斷電或控制機械門鎖設備故障等原因無法打開,影響了人員逃生。
從系統發出風險提示到碰撞發生,短短2秒左右的時間,對駕駛員的反應能力是極大的考驗。
這不禁讓人思考,智能駕駛系統在關鍵時刻,是否真的能給予駕駛員足夠的應對時間?
此次事故也讓人們對智能駕駛技術的安全性產生了深深的擔憂。
車企在大力推廣智能駕駛技術的同時,是否真的將安全放在了首位?消費者在享受智能駕駛帶來便利的同時,又該如何正確認識和使用這項技術,避免過度依賴?
最后事情的調查方向可能會從司機遇到緊急情況的操作,電池燃燒起火時間,電池是否安全,門把手是否合理,碰撞后期車內人員是否是因為昏迷而不能脫身等,我們一起關注。
希望所有智駕廠家及小米公司能深刻反思此次事故,給遇難者家屬一個交代,也給廣大消費者一個滿意的答復。
同時,整個汽車行業也應從中吸取教訓,在追求技術創新的道路上,始終將安全作為第一準則,共同守護每一位出行者的生命安全。畢竟,事故可能有很多次,生命只有一次。
各位車友,你們怎么看待這次事故的發生,評論區討論一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