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后視鏡的演變:從簡單反射到智能輔助
汽車后視鏡,作為駕駛員觀察車外情況的 “第三只眼”,在汽車發展歷程中不斷演變。從最初的簡單反射裝置,到如今集多種智能輔助功能于一身,它見證了汽車工業的科技進步,也極大提升了駕駛的安全性與便利性。
汽車誕生之初,并沒有后視鏡。駕駛員為了觀察后方情況,只能頻繁扭頭,既不方便,又存在安全隱患。1906 年,英國女賽車手多蘿西?萊維特在《女司機與汽車》一書中,建議女司機隨身帶鏡子觀察后方,這算得上是后視鏡概念的雛形。不過,她的鏡子并未固定在車上。1911 年,美國賽車手雷?哈羅恩在印第安納波利斯 500 大賽中,將鏡子焊在方向盤前,試圖甩掉副駕機械師以減重。雖然哈羅恩奪冠后吐槽鏡子是擺設,但這一嘗試為后視鏡的發展埋下了種子。1921 年,美國發明家埃爾默?伯杰注冊專利,推出 “COP - SPOTTER” 后視鏡,并開始量產,后視鏡由此正式進入民用車領域。
早期的后視鏡功能單一,僅能提供簡單的反射視野,且多為單側、圓形、平面材質。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后視鏡開始朝著提升駕駛體驗和安全性的方向改進。20 世紀 60 年代,出于安全考慮,各國立法要求汽車安裝側后視鏡。同時,為解決傳統平面鏡盲區大的問題,車企推出雙曲率鏡面的曲面后視鏡,擴大了駕駛員的視野范圍。此外,防眩目后視鏡也應運而生,有效減少了夜間行車時后車強光帶來的干擾。
進入 21 世紀,汽車智能化浪潮來襲,后視鏡也迎來了智能輔助時代。倒車影像輔助系統率先被集成到后視鏡中,駕駛員在倒車時能通過顯示屏清晰看到車后情況,大幅降低了倒車事故的發生概率。隨后,盲點監測系統、并線輔助系統等功能也相繼加入。以并線輔助系統為例,當車輛時速超過 60 公里 / 小時變道時,該系統通過傳感器探測側后方車輛,若有潛在危險,后視鏡上的警示燈就會亮起,提醒駕駛員注意,避免因盲區導致的碰撞事故。
近年來,電子后視鏡開始嶄露頭角。它通過攝像頭采集車輛后方圖像,并實時顯示在車內屏幕上,相比傳統后視鏡,具有視野更開闊、夜間和惡劣天氣下成像更清晰、能降低整車風阻等優勢。例如,阿維塔 12 的電子后視鏡視場角擴大,比傳統鏡子多看 30% 視野,盲區減少 50%,夜間亮度提升 1000nit,還能有效降低風噪,提升續航。此外,電子后視鏡還能與 ADAS 等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聯動,進一步提升行車安全性。
如今,后視鏡的功能仍在不斷拓展。五菱銀標即將推出的五菱智駕小藍燈,當用戶激活智能行車輔助后,外后視鏡側邊會顯示藍色燈光,提示其他車輛。未來,后視鏡有望集成更多功能,如導航、實時路況監測、駕駛行為分析等,成為汽車智能駕駛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簡單的反射鏡到智能輔助設備,汽車后視鏡的演變歷程,不僅體現了汽車科技的飛速發展,更彰顯了人類對安全、便捷出行的不懈追求。在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后視鏡還將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喜,持續提升駕駛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