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此時,我覺得我不應該再等了,我必須站出來,代表小米承諾:無論發生什么,小米都不會回避,我們將持續配合警方調查,跟進事情處理的進展,并盡最大努力回應家屬和社會關心的問題。”
雷軍微博截圖
4月1日晚間,在小米公司官方就“2025年3月29日22時44分,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駛過程中遭遇嚴重交通事故”回應近十個小時后,小米集團創辦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個人微博進行了回應。
雷軍在微博中提到,小米在第一時間成立了專項小組,30日趕赴現場,31日配合警方調取并提交了他們掌握的車輛數據。“由于事故還在調查,我們一直沒有接觸到事故車,很多問題此刻還沒有辦法回答。”
雷軍口中沒有辦法回答的問題,包括輿論爭議最大的“事故后,車門到底能不能打開”“車輛發生事故后為什么會起火”以及“事故后的救援到底及不及時”等。
事故尚在處理之中,責任究竟該如何判定,還有待進一步調查。
但當智駕一點一點走近每一個汽車用戶的身邊時,這場事故帶來的影響也距離所有的人越來越近。
一個嚴肅的問題,也越來越亟待重視:在車企不斷宣傳的全民智駕時代,當科技承諾遭遇現實拷問,智能駕駛的終極考驗,或許不在于技術參數的突破,而在于當意外發生時,我們是否已建立與之匹配的安全保障體系。
未知的15分鐘
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
一起因未來得及避障所引發的交通事故,讓三名大學生年輕的生命消逝。與悲慟一起而來的,是網友對“NOA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的質疑和討論。
根據小米官方披露的時間線摘要顯示,駕駛員在車速116km/h的情況下,激活了NOA(導航輔助駕駛),并在駕駛過程中出現了分心、脫手的情況,同時系統第一時間給出了預警和提示。
小米公告微博截圖
這是一份響應迅速且披露詳細的時間線公告。
根據時間線里提到的,系統發出輕度分心預警和脫手預警之間的時間間隔為8分半鐘;脫手預警與前方有障礙物風險提示之間的時間間隔為7分半鐘。
爭議點也隨之而出,因為沒有車內影像記錄,外界無法獲悉駕駛員和另外兩名乘客在接收到預警提示之后的操作,是否及時進行了接管?
更大的爭議還在于,長達15分鐘的時間,處于NOA情況下的車輛,在已經獲悉駕駛員分心和脫手的情況時,能否采取措施?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以及,有沒有采取措施?
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告訴《鳳凰WEEKLY財經》,在NOA狀態下,若駕駛員長時間脫手,車輛通常會發出警報。若駕駛員仍未接管,部分車型會主動減速,甚至在條件允許時靠邊停車。
“需要注意,高速行駛時緊急剎停并不現實,不僅可能導致車輛失控,還可能對乘員造成嚴重傷害。”
為了更好地了解NOA情況下,車主長時間脫手系統會采取怎樣的安全措施,《鳳凰WEEKLY財經》先后詢問了包括理想、蔚來、小鵬等在內的多位車主和知情人士。
總結起來,不同品牌的車輛NOA功能在檢測到駕駛員脫手后,處理流程大致如下:聲音提示——儀表盤文字警告——逐步減速或退出功能。
其中,理想的智駕狀態分為時速90km/h以下行駛和時速90km/h以上行駛兩種情況,兩種情況系統都會報警并逐步退出功能。
一位蔚來車主則詳細表述稱,從檢測到脫手到減速、打開雙閃,依舊不接管情況下自動靠邊停車,整個過程的時間大概是20秒左右。
目前,小米尚未公布涉事車輛在NOA狀態下的具體干預措施和數據。
張翔指出,當前智能駕駛行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數據缺乏第三方監管。車企在事故調查中既是數據提供方,又是責任認定方,這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模式,也容易引發公眾對調查公正性的質疑。
被放大的“灰色地帶”
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大力普及智能駕駛功能。
2024年廣州車展上,與第十萬輛小米SU7下線同步出現的,是小米的“車位到車位”智駕方案。
雷軍的解釋是,“HAD,就是小米超級智駕的英文單詞首字母。小米端到端技術發布,意味著小米智駕進入新階段。車位到車位,起步即可啟動。”
2024年小鵬汽車之所以得以在下半年銷量后來居上,也得益于將高階智駕“低配”撬動市場關注。
人們的普遍認知,或者說對于智駕的普遍需求是,智駕級別越高,自動駕駛適應的場景應該越多,同時應該比駕駛員自己駕駛更安全。
但智駕并不能完全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當汽車發生事故時,智駕功能往往成為被關注的首要對象。
張翔告訴《鳳凰WEEKLY財經》,小米SU7這一次的交通事故案例,恰恰暴露出新能源汽車領域在市場宣傳過程中存在的誤區,引發了業界對智能駕駛技術宣傳規范性的深入思考。
市民到“小米之家”北京薈聚汽車體驗店打卡
根據國際通用的SAE(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標準,自動駕駛技術分為 L0-L5 六個級別。級別依次遞增,L0是車輛沒有任何自動化功能,完全由人類駕駛;L5則是完全自動駕駛,即全場景、全氣候自動駕駛,可在任何路況下替代人類駕駛。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大多數量產車處于L2-L3階段,L4主要在測試或商用運營中,而L5仍是未來目標,尚未有量產車達到。
根據國際標準,L2為部分自動駕駛,駕駛員仍需隨時接管,不能完全依賴系統。L3為有條件自動駕駛,駕駛員無需時刻監控,但需在系統提示時接管。各國對于L2-L3的落地進度不同,我國工信部也尚未批準量產車L3上路(僅允許試點)。
對于車企來說,盡管還不能完全達到L3級別,但在某種意義上說,在L2的基礎上“進化”越深,越能無限接近更高的階段,也越能成為自家產品的一大賣點。
因此,L2-L3(有條件自動駕駛)的過渡階段,成為了車企宣傳的“灰色地帶”,被車企在宣傳中“玩出了花”。
張翔強調,如果嚴格按照技術標準來評估,目前市場上包括特斯拉、問界、小米等頭部車企的產品,實際上都未能真正達到L3級別自動駕駛的要求。
但為了強化智能駕駛的科技感,車企拋棄了國際標準中的級別宣傳,另辟蹊徑找到了諸如NOA(導航輔助駕駛)、NOP(領航輔助)、NGP(自動導航駕駛)、NCA(城市智能駕駛)等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名稱。
這樣的功能帶來的幫助是,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或高架路,以及車道線清晰的場景下,駕駛員可以開啟高階智駕,由智駕系統自行選擇更合適、更安全的車道行駛。其中,因為城市路況相較于高速來說更為復雜,因此具備城市NOA功能的智能駕駛,也被認為更智能。
基于此,為了彰顯自家品牌產品應對復雜路況的能力,車企創造了“端到端““車位到車位”“L2.999/L2++”等技術亮點營銷詞語,以塑造品牌在智能駕駛技術上的領先形象。
張翔直言不諱地指出,這類宣傳本質上是在規避L3級別的嚴格定義。包括特斯拉FSD(完全自動駕駛能力)在內的諸多系統命名,實際上既不符合國家標準,也不符合國際慣例,本質上都是車企的市場營銷手段。
安全仍需步步為營
為何這些明顯不合規的宣傳能夠大行其道?其深層次原因在于全球自動駕駛標準體系的缺失。
張翔解釋道:“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智能駕駛領域處于'三無'狀態:沒有明確的規則、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完善的管理辦法。雖然各國都有相關文件出臺,但基本都停留在征求意見稿階段。”
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滋生出了兩大問題:行業缺乏有效約束,在沒有嚴格監管的情況下,車企的宣傳尺度越來越大;消費者認知出現偏差,缺乏專業知識的消費者往往誤以為搭載NOA等系統的車輛已經具備自動駕駛能力。
放在小米SU7此次交通事故上來看,則是更直觀的體現。無論是交通法律法規,還是車企自己隨車交給車主的安全手冊,均明確表明,駕駛員在駕駛期間,需要全程保持控制,也就是“雙手不能離開方向盤”。
但與此同時,多家車企在展現自家技術的智能駕駛直播中,不斷強調“全程零接管”“全程無需人工接管”等。
事實上,“零接管”“無需接管”盡管反映出智駕的適應能力在不斷提升,但仍然不意味著說駕駛員雙手可以離開方向盤。在直播過程中,駕駛汽車的司機也一直是扶住方向盤的狀態。
這到了對智駕專業術語不了解的普通汽車用戶耳中,便會“轉了方向”,“不能離開方向盤”和“零接管”之間對普通用戶而言,本身就是個理解上的矛盾體。
也正是基于此,打開社交媒體時不難發現,駕駛員在高速公路上一邊開車一邊看電影,甚至是“前排無人,后排觀影”的現象屢有發生。
“標準的制定總是滯后于技術的發展。”張翔補充道,“在產品尚未成熟的情況下,確實很難制定出完善的標準。但這種滯后性不應該成為車企過度宣傳的借口。”
另一個問題是,在部分消費者的認知偏差中,認為智能汽車價格越高,或技術越先進,其安全性必然越高。
這種觀念在理論上存在一定合理性,但需明確的是,價格與安全的正相關并非絕對,而是一個相對概念,且高度依賴于具體的技術實現路徑和測試數據。
例如,本次事發的小米SU7標準版,采用的是純視覺智駕方案,即通過攝像頭拍攝周圍方案來為智駕系統提供數據支持,這也是特斯拉常用的一種智駕方案。在事發前,亦有不少行業人士評價,純視覺智駕方案在夜間、雨天等場景中的識別精準度會有下降的可能。
與之相對的是激光雷達方案,由于雷達是發射激光束來感知周圍環境,對周圍的障礙物有更立體的感知,安全系數比視覺方案更高,但安裝和使用成本也更高。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數據的累積,兩種方案的前景和優劣又可能會發生新的變化。
更重要的是,無論技術如何發展,駕駛員的注意力始終是安全的關鍵前提。所有關于智能駕駛安全性的討論,都必須建立在駕駛員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且有一定理論積淀的基礎之上。
當前,車企在用戶首次開啟智能駕駛功能前,雖然設置了視頻學習、安全考試等環節,但缺乏更精細化的分級準入機制——比如根據駕駛經驗逐步解鎖高階智駕功能,或對初次使用NOA的車主限制時速、使用場景和累計里程。
智能駕駛的普及,不僅需要技術突破,更需要建立與之匹配的安全規則。科技可以飛躍,但安全必須步步為營。
唯有當車企的營銷話術與用戶的實際能力對齊,當功能開放節奏與安全驗證同步,智能駕駛才能真正從“實驗室的完美演示”走向“現實道路的可靠伙伴”。
否則,激進的宣傳與滯后的安全措施,只會讓技術的光環在一次次事故中褪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