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姚倩】投資逾億元,單廠日處理鮮葉能力高達2萬公斤……一組鮮明的數字,描繪出農夫山泉以實際行動助力當地茶產業發展的生動實踐。自2024年12月起,這家飲品巨頭在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思茅區、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以及臨滄市臨翔區、云縣5地,陸續捐建起5座現代化茶葉初制廠——廠房內是國內最高標準的茶葉初制加工生產線,廠房外是綿延青山間,茶香悠遠處,一個傳統產業的煥新故事。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這是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始終秉持的信念。若說授人以魚,是一頓果腹的溫飽;那授人以漁,便是天然稟賦優勢資源進一步發揮,整個產業鏈升級和發展的未來故事。
在云南,農夫山泉以捐建茶廠為起點,不僅為茶農打通了穩定的銷售之路,更以標準化、工業化的力量,為這個古老產業注入新生。借助自身在產品、市場和供應鏈上的系統優勢,農夫山泉與本地企業家,在云嶺之間探尋一條屬于中國茶的現代化之路。
捐廠惠農 共享云南茶葉稟賦資源
“云南捐建項目基本上是拍腦袋決定的,但是我拍了2次腦袋,訪問過4個省。”鐘睒睒說他第一次“拍腦袋”是在半路上,還沒到云南。當他一看到云南茶葉,立刻再一次“拍腦袋”,決定農夫山泉就在這里捐建工廠。
云南是中國重要的茶葉生產基地之一,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蘊。以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為例,當地地處哀牢山與無量山自然保護區交界,年均氣溫適宜,降水充沛,茶樹資源豐富。
提及云南的茶,鐘睒睒的贊許之情溢于眉目。“我到云南后,就真正覺得茶葉是不一樣的。到了雨季,云南整個茶的稈上都是青苔,茶是一個喜陰植物,它要有一點點的太陽,又最好在蔭上。你們去觀察,很多地方的茶不是這樣,而是干干凈凈的……”鐘睒睒說道。
然而,長期以來,產業“質高價低”、銷售渠道不暢的矛盾始終存在。云南省景東彝族自治縣茶倉茶業公司的老板劉虎坦言:“質量的高地,價格的洼地,是我們多年來的寫照。”
面對“種得好、賣不出”的尷尬,農夫山泉以捐贈形式建設茶廠,從設備、工藝、標準等多個維度重塑初制環節。廠房內采用全流程“鮮葉不落地”的工業化加工系統,實現了溫度、時間、壓力等核心參數的數字化控制,大幅提升毛茶品質穩定性與安全性。
農夫山泉捐建的這一整套烘清毛茶生產設備,包含了攤青、殺青、攤涼、揉捻、干燥、勻堆等多個加工環節,每個步驟之間無需再用人工搬運原料,真正實現了鮮葉全流程“0落地”,大大提高茶葉質量安全,同時數字化控制溫度、時間、壓力等關鍵工藝參數,減少人為參與,提高了毛茶品質的穩定性,生產效率大大提升。
“以前做茶全靠經驗,現在一按按鈕就能出好茶。”年過五旬的劉虎坦言,盡管對電腦操作仍在學習中,但他與30余名工人正積極接受農夫山泉的專業培訓,力圖將這套嶄新的產線發揮出最大效力。
推動云南茶葉全產業鏈升級,提升附加值,正是農夫山泉公司在云南捐贈毛茶廠的初衷。農夫山泉茶葉公司負責人介紹,接下來,農夫山泉將不斷帶動當地的工業化與標準化改造,通過技術投資提升加工效率和品質穩定性,將日產能提高至國際水平,并建立從種植到加工的全程品控體系。
呼喚當代“陸羽” 打造示范工廠
對農夫山泉來說,捐贈工廠只是開始。“有了陸羽,才有龍井;云南缺的,就是當代的陸羽。”在與媒體交流時,鐘睒睒引用茶圣陸羽來強調標準化、體系化對中國茶走向世界的重要意義。他指出,中國茶產業曾經的輝煌起點正是《茶經》所帶來的文化自信與認知共識。如今,面對市場化與全球化的挑戰,更需要一批“現代陸羽”——懂工藝的、研究種植的、執行標準的專業力量。
在云南捐贈工廠,農夫山泉要做的不僅僅是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要在當地留下先進的標準化生產理念和做法,并“授人以漁”。農夫山泉希望,通過此次茶廠捐建,推動云南形成一套完整的茶葉初制標準體系,打造真正意義上的“示范工廠”。
除了捐贈建設硬件設施和設備外,農夫山泉提前安排專家到現場調試設備、并對運營主體從生產團隊搭建、生產技術要點、生產流程梳理和風險管控等進行全方位的技術和生產培訓,讓產線真正發揮潛力、讓毛茶初制廠具備工業茶的運營思路和生產能力。
“不是去競爭誰便宜,而是競爭誰做得更好。”鐘睒睒表示,農夫山泉捐建的工廠堅持開放共享理念,不設綁定、不限定銷售對象,只以標準和品質贏得信任。工廠捐出后將由本地企業家運營,企業提供培訓與技術支持,通過合同機制保障農民鮮葉收購價的穩定,確保產業鏈各環節的可持續性。
更重要的是,這些現代化工廠還承擔著“培訓中心”的功能,幫助當地茶農與企業了解現代茶加工工藝,提升整體生產水平。
鐘睒睒表示,浙江如果沒有陸羽,就不會有龍井。云南也需要“陸羽”,希望大家在助力三農過程中,成為各種不同的“陸羽”,一起來介紹云南茶。
近年來,農夫山泉在毛茶生產、茶葉收購、瓶裝茶飲料生產等各個環節,以多種方式,支持云南茶產業發展。在茶葉精深加工制造端,公司也在昆明市東川區投建瓶裝水和飲料生產基地,預估該項目總投資10億元,年營收10億元,年稅收8000萬元,預計2026年完成投產。
農戶增收之后,積極性也提高了。劉虎說,去年他們邀請農戶來參加農夫山泉鮮葉收購規范標準簽署大會,現場農戶提了好多問題,“每一個村的人都擠滿了,我好多年沒見過這樣的開會場景了。”
突圍上游 深耕田間管理
“做飲料的終點,其實是從田間開始。”近年來,云南茶產業正步入由“資源驅動”向“質量驅動”的轉型期。農夫山泉不僅關注工廠端的標準化,還將眼光投向更上游的茶園管理,通過訂單農業、技術培訓、生物防治等多種手段參與田間種植過程。
在景東、南澗等地,農夫山泉推廣的“118項有機標準”已經成為合作茶農的新目標,涉及土壤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摘方式等多個環節。以合作茶廠老板周紅海為例,在與農夫山泉合作后,他主動投資500萬元進行設備升級,還計劃追加1000萬元以提升產能與標準。
“我們這里夏秋茶品質好,但一直沒人收,農夫來了以后,茶可以采三季,農戶收入翻倍。”周紅海感慨道。
農夫山泉的茶園管理員們也深入田間,為茶農提供一對一技術支持,推動綠色種植方式普及。廠房內,研發人員對每批干茶進行茶湯留樣與感官評估,確保每一片茶葉都能符合東方樹葉等產品線的風味標準。2024年,農夫山泉在云南收購干茶已超過700萬公斤,占公司自采毛茶總量的近一半。
鐘睒睒認為,一個企業要往上走,不能往下走。向下競爭、向上競爭是兩種競爭態勢。就食品工業來說,原料基本決定了產品好壞的百分之七八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原料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原料幾乎是食品工業中的命門。這都需要工業化的能力,但這些能力都需要去摸索,并不是那么容易。
正如鐘睒睒所說:“今天我們是在幫助農民,但明天,是他們幫我們夯實供應鏈。”在“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之間,農夫山泉正在書寫一條企業與產業、企業與農民、企業與市場之間互利共贏的綠色通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