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車輝 王羨茹 武俊豪
“每天我都在用眼睛記錄一年四季清晨六點半的八寶山。”2001年出生的周宏月告訴記者,今年是她成為殯儀主持人的第五個年頭。
早上六點半上班,下午兩點半下班,日復一日地與生死對話,讓這位年輕的殯儀主持人對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我以前不怕死,但現在我開始害怕死亡。”周宏月坦言,她害怕的并非死亡本身,而是自己的離去會給家人帶來傷痛。“我不認為死亡只是一個人的事,它牽動著整個家庭。”每次看到逝者親屬痛哭的場景,她總會聯想到自己的家人,也因此更加珍惜生命。
回憶起第一次主持葬禮的經歷,周宏月說,儀式的細節已模糊,但家屬平靜告別的畫面仍歷歷在目。“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這份工作的意義就是讓逝者和親人沒有遺憾,體面地告別。”工作中,周宏月也遇到過不少挑戰。一次,家屬提出不按傳統流程,要求她自主設計告別儀式。“每個環節都沒有具體方向,需求只能當天對接,非常棘手。”臨近開始,親屬們又臨時要求增加講話環節,站位、介紹順序等細節都需要現場調整。面對不可控因素,周宏月憑借細致的把控和靈活的應變,最終讓儀式圓滿完成,家屬的情緒也得到了釋放。“那段時間他們壓力很大,希望一切完美,又無法親自操持,只能信任我們。”周宏月說,能得到家屬的認可,是對她專業能力最大的肯定。
作為殯葬行業的年輕從業者,周宏月時常要面對外界的質疑。“有人說‘這么漂亮的姑娘做這行可惜了’,剛開始確實會難過。”但她漸漸明白,這份工作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是一份責任與擔當。“我們用專業和溫度,送逝者走完最后一程,這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在八寶山殯儀館,像周宏月這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他們用青春的熱情化解死亡的冰冷,用專業的服務撫慰生者的傷痛。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殯儀館的臺階上,這些年輕的“生命擺渡人”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在生與死的交界處,架起一座座溫暖的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