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征收“對等關稅”。4月4日,中方發布系列反制措施。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辦公室4月4日發布《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于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的公告》,宣布自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起,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34%關稅。
在中國零售市場端,《商業觀察家》也梳理了此次貿易爭端,對國內零售市場有可能帶來的影響。
單就美國進口商品的銷售規模來看,線上渠道層面,各大主流電商平臺都有海外購業務。
這一塊,阿里巴巴的銷售體量可能相對大一點,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在2025年3月12日于新加坡舉辦的一場論壇上,曾披露過相關數據,其稱,目前,在阿里巴巴平臺上,每年有500億美元美國商品銷售給中國消費者。
京東也有海外購業務,但美國商品銷售的具體體量還不清楚,應該沒有阿里大,京東最新的一個動作則是在2024年11月,與亞馬遜海外購達成合作,亞馬遜海外購入駐京東,超過12000個國際品牌,及40萬支海外商品上線中國市場。
實體零售一塊,有市場人士告訴《商業觀察家》,實體零售商直接進口美國商品的很少,所銷售的美國商品大多都是通過貿易公司渠道進貨,很少直接進口。(所以,量都不大。)
國內有能力直接進口的零售商,主要是倉儲會員店(基于會員做大包裝倉儲批發業務,量大有能力直接進口),比如Costco、山姆會員店。其他零售商,尤其是區域零售商幾乎沒有。
具體來看,有市場人士告訴《商業觀察家》:“山姆進口商品的銷售占比超過35%,但直接從美國進口商品的銷售占比并不高,這塊雖沒有具體準確的數據,但個人目測看應該不會超過8個點。”
如果按8個點算的話,山姆中國的美國商品年銷售額可能就在80億元左右。
Costco可能受影響會相對大一些,它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不長,還未能像山姆那樣在中國市場實現更好的本地化落地?!癈ostco的美國商品銷售占比肯定要比山姆高,它的賣場及商品西化色彩更重”。
西化色彩更重,好的一面是,Costco能形成相對中國本土競爭者的差異化優勢,國內競爭者少。相對不理想的一面則是,由于還沒有更好的本地化落地,賣場與商品過于西化,也會面臨一定的水土不服問題,這會限制它的用戶群規模。此次,關稅問題也有可能會成為它的“黑天鵝”事件。當然,反過來講,這也有可能激勵Costco未來更好更快去做供應鏈的本地化落地。
那么,考慮到倉儲會員店的進口商品銷售占比高,未來的市場發展,貿易爭端帶來的影響,是否可能會對進口商品銷售占比不高的本土零售企業構成利好,甚至一定程度“平替”倉儲會員店的市場份額?
一些市場人士對《商業觀察家》稱:“是有機會,但是‘平替’就很難,進口就是進口,國產商品的品牌溢價低,進口商品溢價高。所以,做“去品牌溢價”的倉儲會員店——Costco、山姆會員店,就能通過直接進口,既在中國市場做出性價比優勢,也能通過全球供應鏈能力做出差異化及全球潮流引領優勢。但國內企業在這塊,還沒有這個能力,基于本來溢價就很低的國產商品,它們很難‘平替’倉儲會員店。”
具體到各個品類,以山姆為代表的倉儲會員店,依然很強大,能刺激中國消費市場規模成長。
比如生鮮品類,現在各大零售商都在通過烘焙品類來試圖做出差異化,倉儲會員店的烘焙則相對做得更好。
肉則主要是通過進口牛肉發力,但山姆的美國牛肉銷售,其實沒有那么高,跟歐洲牛肉比都差一些。豬肉和禽類,本身就很難做出差異化,在消費端也沒有很強的“心智記憶”,大家都差不多。
水果,這些年,國產水果是上升趨勢,進口果本來就在下降,山姆等由于不賣新疆產品,水果品類在山姆其實已經算“弱勢”品類了。
熟食品類,倉儲會員店以西式為主,但本地化加工,做出了差異化,這也是其領先國內零售商的一個很重要領域,國內的賣場還是傳統的品類模式,相互之間并沒有形成太多差異。“甚至,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什么太多亮點?!?/p>
水產,有市場人士告訴《商業觀察家》,整個中國水產零售市場,筆管魚,是用美國進口產品用得相對多的一個品類。
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