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王曉姝 菏澤報道
在菏澤,牡丹不是簡單的花,它是刻進城市骨髓的圖騰,是流淌在血脈里的文化基因。
三十余載春秋,牡丹節會如同一場永不落幕的春日狂歡,讓這座古城在牡丹的芬芳中涅槃重生。從昔日的菏澤國際牡丹花會
到今日的菏澤國際牡丹文化旅游節,從一票難求的盛況到星光璀璨的輝煌,牡丹節會既見證了菏澤的滄桑巨變,也鑄就了菏澤人與牡丹之間那份矢志不渝的深情。
如今,牡丹已不再是單純的花卉,它是菏澤的名片,是文化的使者,更是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奢儉變遷,愛恒不變
三十多年來,每逢菏澤牡丹節會,不是春節,勝似春節。
自1992年舉辦首屆菏澤國際牡丹花會(菏澤國際牡丹文化旅游節原稱)以來,至今已走過33載。回溯往昔,西關體育場曾是牡丹盛會的舞臺,在這座小城,能承辦如此規模的國際盛會,堪稱全城矚目的盛事。觀禮臺上人潮涌動,一票難求的景象,至今仍為老菏澤人津津樂道。
隨后數屆,為擴大影響力,組委會力邀蘇有朋、周華健、羅大佑、梁詠琪、那英、馮鞏等一線明星助陣。彼時的星光璀璨,全城轟動。
時代浪潮滾滾向前,2014年起,牡丹節順應節儉之風,取消開幕式等大型演出。2016年,隨著牡丹體育場的謝幕,傳統牡丹花會亦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全面升級的牡丹文化旅游節,以更悠長的周期、更豐富的層次、更深邃的內涵,開啟牡丹盛會的新紀元。
數年來,通過舉辦牡丹節會,不僅提高了菏澤牡丹的知名度,而且有力地帶動了菏澤經濟社會全面發展。2012年3月,菏澤正式被中國花卉協會命名為“中國牡丹之都”。
歲月流轉,節會形式更迭,但菏澤人對牡丹的深情始終如一。
愛滿全城,筑夢為卿
三十年前的春風里,菏澤的街巷尚顯質樸,行道旁疏落著零星花木。歲月流轉,時光如梭,而今的春日,這座古城已化身花的海洋。桃李芬芳未盡,海棠嫵媚初綻,而四月牡丹的傾城之姿,更是將菏澤渲染成一座名副其實的花城。
無論歲月如何變遷,牡丹始終都鐫刻在菏澤人心中。菏澤把對牡丹的愛傾注于數十座大大小小的牡丹園中,因為愛她,所以為它建了一座城。
楊孟凱 攝
而今的菏澤,牡丹之盛,冠絕寰宇。菏澤市主要有曹州牡丹園、百花園、古今園、中國牡丹園、凝香園、天香園、國花牡丹園、冠宇牡丹園、盛世芍藥園等數十座牡丹芍藥觀賞園,每年4月,園內牡丹爭芳斗艷,各有千秋。
目前,菏澤牡丹擁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308個品種,是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繁育、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觀賞基地,此外,菏澤牡丹大田種植的“野性”之美,接天連地,一望無際,給游客極具震撼的視覺盛宴。
或許,在菏澤人的心中,春天若沒有牡丹的點綴,便少了靈魂,于是,他們年復一年,對牡丹園進行著精心的提升與改造。園林不僅增強了“體格”,換上了“新裝”,更被注入了古老而新鮮的文化血脈。正如那園中的牡丹,千嬌百媚,各展風情,向每一位游客訴說著菏澤與牡丹的不解之緣。
牡丹傾城,傾城牡丹。在菏澤,每一朵牡丹都是春天的信使,每一片花海都是城市的名片。三十多年的滄桑巨變,不變的是菏澤人對牡丹的深情厚誼;三十多年的砥礪前行,綻放的是牡丹之城的盛世華章。
花期有盡,芳華永續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是啊,暮春時節,群芳凋謝,牡丹獨開,享盡春光,占斷萬物之風光。牡丹雖美,但眾所周知,牡丹花期較短,一旦過了盛開期,恐難以持續欣賞牡丹的容顏。
據了解,為了延長園內牡丹的觀賞花期,各大園區都選擇錯種栽種,早期、中期、晚期品種各不相同,再加上搭建在陽棚里的牡丹,從4月初可以一直持續到5月初,園內都會有次第開放的牡丹,大大延長了牡丹的觀賞周期。
而且,菏澤人也早已把對牡丹的愛融入了靈魂。在菏澤,你會發現牡丹元素無處不在。用牡丹花命名一切,是藏在菏澤人骨子里的浪漫。“牡丹區”“菏澤大劇院”“牡丹書房”“菏澤綠道”“牡丹路”“牡丹大酒店”“牡丹新城”……到處洋溢著牡丹的“身影”,讓菏澤這座“中國牡丹之都”名副其實。
同時,為留住牡丹芳容,進一步挖掘牡丹文化,近年來,菏澤更是大力發展“牡丹+”產業,開發周邊文創產品,與牡丹有關的面塑、雕塑、雕刻、書畫等文創藝術品也是“百花齊放”,不斷走進千家萬戶,成為菏澤牡丹名片重要的元素支撐。同樣,牡丹產業已經成為菏澤的優勢產業,也是大有可為的朝陽產業。
菏澤自古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譽,花城人民世世代代種花愛花、崇花敬花,把牡丹“物盡其用”。
牡丹出海,芬芳寰宇
菏澤牡丹的傳奇,早已跨越國界。自20世紀50年代首次出口,如今占全球種苗交易量的70%,年銷300余萬株至20余國。
菏澤的野心不止于此,“牡丹出海”計劃以文化為舟,讓牡丹成為中國的文化使者。
700株牡丹跨越萬水千山落戶“玫瑰之國”保加利亞,成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動寫照;
牡丹文化海外傳播站落地馬來西亞馬六甲、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結合“一帶一路”倡議,講述牡丹故事。
巨野工筆牡丹畫亮相紐約時代廣場、維也納聯合國中文日,曹縣牡丹漢服驚艷米蘭、法蘭克福,讓牡丹美學引領國際潮流。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菏澤以不同形式的牡丹文化載體打開了世界人民了解牡丹、了解中國的窗口。
珍饈美味,愛不釋口
對你的愛訴說不盡,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但世間萬物,唯有美景與美食不可辜負。
四月的菏澤牡丹飄香,特色飲食也是花樣百出。過去,來菏游客體驗美食多為各地特色,鮮美可口的羊肉湯、肥瘦相間的燒牛肉、香而不膩的壯饃、外焦里嫩的水煎包、色澤金黃的燒餅......現如今,這些美食呼聲依舊很高,但追求精致新穎、綠色、健康、生態的飲食已逐步被游客所喜歡。例如,牡丹宴。牡丹被譽為“渾身上下都是寶”,其根可入藥,其花可入宴,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在古籍中很早就有記載。牡丹花的食用從宋代就開始了。明清時,人們已有了較為完滿的原料配方和制作方法,清代《養小錄》記載:“牡丹花瓣、湯焯可,蜜浸可,肉汁燴亦可。”無論滑炒、勾芡,還是清燉、蒸煮,牡丹花濃郁的香氣終不會改變。另外,牡丹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類黃酮等多種營養元素,是食療養生的很好原材料。
牡丹宴是菏澤各大餐飲酒店的招牌美食,菏澤的烹飪師傅們利用本地食材,融入牡丹元素,以牡丹花瓣、花粉、花蕊、花籽、牡丹根、牡丹油等為原料制作而成,并以古人吟詠牡丹的詩句命名,如富貴中華、貴妃出浴、昆山月光、銀絲二喬、玉盤盛宴、冠世紅玉、金龍臥花池、丹皮燒甲魚等,賦予了牡丹宴深厚的文化內涵,也俘獲了天南海北食客的胃。
在菏澤人心中,牡丹從不張揚,也不炫耀,它在我們身邊靜悄悄地開,又靜悄悄地凋謝,印證著菏澤人與牡丹之間獨特的情感。牡丹花之于菏澤人,不單單是一張名片,還寄托著菏澤人的夢想。
如今的菏澤,日益擴容的牡丹園、縱橫交錯的交通網、景色怡人的城市環境……都在訴說著這座城市發展的故事,讓世人看到了中國牡丹之都的華麗蝶變。這里的人們也開始以更加博大的胸懷創造更為驚人的發展奇跡。我們已經看到,一座詩韻花香,宜居宜商,最具潛力的魅力之城正在崛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