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幸發
特區政府早前公布一系列公營醫療服務的收費和資助改革方案,引起社會討論,其中在急癥室收費方面,危殆及危急病人將獲豁免收費,其余病人則需繳付400元,而非緊急放射診斷及病理檢驗服務則會收取50至500元不等,并會調整藥物的收費及數量。政府提高公營醫療收費,固然未必容易獲得市民接受,但社會需了解政府是次改革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社會大眾也將能受惠于改革方案。
首先,現時的收費模式欠缺可持續性,長遠有機會令公營醫療體系崩潰。誠然,現時政府對公營醫療的資助率達97.6%,換句話說市民的“共付額”只是2.4%,正如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所言,全球大多數地方的公營醫療共付率為10%或以上,其中新加坡的資助比例約80%。在是次增加收費后,整體資助率仍達94%,可見香港公營醫療的資助比例仍高于全球大多數地方。另一方面,本港人口老化持續,至2039年時,本港65歲及以上人口將增至252萬人,占總人口31%,可以預期社會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將有增無減。事實上,香港于公共醫療的經常性開支持續增加,長遠而言若政府無法承擔持續增加的醫療開支,將使整個公營醫療系統崩潰。
其次,現時急癥室濫用的情況持續,輪候時間長期為人話柄,當中主因是不少不屬于危急的病人到急癥室求診,阻礙了真正需要急癥室服務的人。急癥室應定位為集中資源處理最危急的病人,其他非危急的病人應考慮前往門診或其他私營診所和機構。是次收費改革將有助改變市民求診的習慣,減少非危急病人前往急癥室求診的數目,讓真正有需要的病人能夠及時獲得診治,社會大眾也能受益。
再者,是次改革也有助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有效把資源用于真正有需要的病人身上。以非緊急放射診斷及病理檢驗服務為例,由于輪候需時,部份人士在輪候一段時間后可能已經另行處理了有關問題或不再需要有關服務,但基于已預約了的緣故,因此仍如期使用服務,使資源未能用得其所,而藥物每次派發數量改為最多4星期,能有助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由此可見,整體社會和每位病人也將受益于是次改革方案,特區政府也強調每年所增加的收入將投放用于公共醫療系統上,同時亦加強對基層的醫療保障,包括放寬減免費用的申請資格,預料合資格受惠人數將由現時30萬大幅增加至約140萬,并增設每人每年1萬元的收費上限,預計7萬名經常使用醫院服務的重病病人將會受惠。
無疑,現時香港公營醫療系統仍有其他問題,包括第一,本港醫生人手短缺,現時本港每千名人口只有約2.1名醫生,比其他發達經濟體如新加坡、日本和南韓等國普遍達2.6名或以上為低。第二,本港公私營比例失衡,其中約一半的醫生在公營體系服務,卻兼顧了全港約9成的住院病人。第三,公立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動輒數以年計,每名專科醫生處理的病人數目過多,影響了每名患者接受診治的時間和質素。因此,是次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作為整體醫療改革的其中一環,特區政府同時多管齊下改善公營醫療,包括正計劃設立本地第三所醫學院,以增加醫生的數目,又大力發展基層醫療,讓輕癥與慢性疾病病人能留在社區接受治療,使急癥室及公立醫院能主力處理較危急的病人,以達致分流的效果。
特區政府是次迎難而上作出改革,有助縮短急癥室輪候的時間,讓資源用得其所,并實現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無論在短、中還是長期而言,受惠的將是每一位香港市民,整體香港社會將能受益。
(本文作者系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執業律師,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