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西貝偏北
編輯 / 阿 筆
運營 / 獅子座去年12月底,最高法對幾個青少年犯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判決。
3·10邯鄲初中生將同學殺害埋尸案,主犯以故意殺人罪判處無期徒刑,從犯分別判12年有期徒刑和矯正教育,這是最高法首次對青少年主犯判處無期徒刑。
今年3月,據最高檢發布《刑事檢察工作白皮書(2024)》顯示,2024年全國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的未成年嫌犯達10.15萬人,同比上升4.3%,而犯罪低齡化特征明顯,14-16歲的未成年罪犯同比增加15.5%,其中男性占比92%。
在網絡便捷、物質極大豐富的當下,我們的青少年到底怎么了?
或許這部劇會告訴我們答案——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作為一部在網飛首播的英國犯罪迷你劇,《混沌少年時》在制播方面相當有特點:短小精悍,僅有4集、1集1小時;每集都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堪稱劇集里的《1917》;主角小演員是初次演戲的素人卻天賦驚人,在劇中展現了無數令人毛骨悚然的時刻。
從成就上看,這部劇可謂有口皆碑——
IMDb8.3,在豆瓣從開分8.4一路漲到8.8,含金量還在提升;目前,該劇已在全球到達了6630萬次的觀看量,在英國創造了歷史,成為首部榮登電視收視率榜首的流媒體劇集;
被《倫敦時報》(A Times of London)評為“每位家長必看的電視劇”,連首相斯塔莫一家都在追看;游戲人小島秀夫直接發劇評:“我要繼續看下去。”
該劇并沒有強烈的懸疑性,情節簡單到有些直白:13歲的英國男孩杰米因謀殺女同學而被拘留,他看似正常的家庭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就是因為夠簡單,其代表的普遍性和透出的社會結構性問題才令人心驚。劇中,杰米父母、心理治療師與辦案刑警從不同維度切入,以一鏡到底的沉浸式敘事帶領觀眾直抵殺戮背后扭曲的人性暗網,揭開背后的真相。
我們總說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而這部劇用冷靜而抽絲剝繭的方式帶領觀眾審視土壤本身,如何讓培養出惡之花,結出腐爛果實的。
一、誰是兇手
13歲的杰米殺了同校的女生凱蒂,問題在誰?
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前,你一定有無數個前置的疑問:兇手真的是13歲的杰米嗎?他怎么殺的?他為什么殺?女孩和他的關系是什么?
尤其是看到一張這樣稚嫩的臉蛋,在黑人督查和搭檔拿著逮捕許可破門而入時,還因驚慌失措而嚇尿了褲子;在例行體檢時努力保持鎮定,在見到父親時像一只惶恐的小獸,多次高喊“爸爸,我沒做錯任何事”時,正常人都會下意識覺得,抓錯了嗎?證據確鑿嗎?杰米是不是誰的替罪羊?還是說兇手不止一個,另有隱情?
杰米的父親也是這么想的,因為兒子聲稱和死者關系并不熟稔。在學校是英法課的同學,女生偶爾會在他的ins下留言,在杰米口中兩人甚至算不上“朋友”。
哪怕根據監控梳理出了雙方的行動軌跡,杰米還覺得有辯駁的空間,直到警方播放了昨夜案發時的錄像——
畫面上,凱蒂想離開被杰米攔住,她把杰米推倒在地想再次離開,爬起來的杰米從后追上并抱住凱蒂的腰,把她壓在身下,一刀又一刀……女孩全身上下被刺了7刀。
如此冷漠,如此兇殘,和此時瑟瑟發抖、掩面哭泣的杰米形成鮮明對比,父親艾迪如遭晴空霹靂,像是第一次認識兒子一般。
有了以上證據,于警方而言,結案不成問題,但還差兩個關鍵信息:一,作案的兇器的去向;二,杰米的作案動機。
而對于觀眾而言,后者引申出的問題顯然更重要——是什么把13歲的男孩形塑成殺人兇手?
每一集通過不同側面給出答案:追逐顏值和性緣關系的校園環境,充斥著厭女文化的網絡社交媒體,以及男孩所處代際延續有毒男子氣概的原生家庭。
每一個答案都看似老生常談,但劇集的一鏡到底帶領觀眾深入到這個少年的生活場域,細枝末節的堆疊讓這些觀點顯得如此殘酷,這是他生活的土壤,他的三觀形成無法獨立于這些存在。
首先是校園,本應青春活力的地方,被女警督銳評為:“滂臭,臭得讓人惡心,有一種嘔吐物、卷心菜還有手淫混在一起的氣味。”
上課都用視頻教學,老師的時間觀念淡薄,進出隨意;學生對待問詢的警察毫無敬畏之心,要么暴力相向要么顧左右而言他,對于同學的死亡相比于惋惜,他們更多的是好奇和興奮;
更可怕的是無處不在的言語和肉體霸凌,看似淡出視野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被新的歧視鏈所取代——按照“顏值”和“受歡迎程度”排序的階級劃分。
而這條“鄙視鏈”的觀念形成,來自快速發展的社交媒體。
男督查的兒子也在這所學校讀書,因為看不下去父親像沒頭蒼蠅一樣四處亂撞,向父親解釋了他們篤信的原則,“八二法則”——
80%的女性會被20%的男性吸引,被杰米殺害的女孩曾給稱杰米為“非自愿單身者”(Incel,單身的原因是經濟、容貌等非自愿因素),獲得了無數點贊。
什么,杰米遭到了女生的網絡霸凌?而殺害她就是他反擊的手段?
多么順拐的想法,“一個巴掌拍不響”,“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杰米為什么只殺她不殺其他女生?”女性受害者有罪論的慣性思維幾乎融入了毒液早已滲透進公共討論的血脈。
而到第三集,女心理輔導師為了寫報告開啟對杰米心理狀態的對話時,一切空缺才被補全。
原來杰米一直喜歡這個很受歡迎的女生,可當女生的上半身裸照被曝光陷入窘境時,聰明的杰米試圖“趁人之危”,示好追求她,沒想到卻遭到女生再次拒絕,并在網上嘲諷杰米。
這就是他殺人的原因:求愛遭拒又被嘲諷,自尊心受挫而殺人報復。
養育出這樣聰明又殘忍的男孩,他的原生家庭一定很陰暗吧?
恰恰相反,杰米的父親艾迪因為從小被父親毒打而痛苦,從小就發誓一定不會打孩子。他說到做到,在杰米的印象中父親工作再累也從未家暴任何人,他發過最大的脾氣也就是砸壞家電。
在突遭警方問詢時,他只是無措地回答問題,亦或是表達對警方執法的不滿(符合程序但對孩子來說十分暴力),未曾出言不遜或大打出手。
但是他身上為了維持體面的暴力血脈卻如同烙在基因里。
在杰米出事后,有小混混往艾迪車上胡亂涂鴉,艾迪惱羞成怒,在一系列的情緒積累下,把剛買的油漆立刻潑在在停車場的車上,追打小混混,扯著他的領子怒罵并把他的單車砸向他。
對于杰米,艾迪雖然褒獎他熱愛的繪畫,但并不真正培養他的愛好;艾迪曾試圖陪杰米做很多“有男子氣概”的戶外運動,但杰米的不擅長令他多次失望。
于是,相比于在杰米的興趣上投入更多時間卻換來不符合他期望結果,又因為早六晚八的忙碌工作,他應允杰米的生日愿望,買電腦配裝備,將孩子的一切交給最混亂無序的“老師”,互聯網。
這無疑是一種僥幸心理,“自己待在房間怎么可能學壞呢”?
潛臺詞就是:管不了,索性不管了。
事實上,放任未接受正確性教育的青春期孩童漫游網絡叢林,堪比給盲童戴上VR眼鏡投擲進斗獸場。
舉個例子,當kk在搜集查找該劇的相關資料時,《好萊塢報道》標題上方和內文插入部分都出現了帶有性暗示的黃色廣告。雖說這種貼文廣告是不受新聞網站控制的網頁隨機投放,但再次證明了網絡上引導未成年人從錯誤途徑了解性關系的信息無孔不入。
而當杰米第一次點開彈窗里扭動的肉體時,那些本該由家庭與學校構建的認知護欄早已銹蝕——他分不清欲望與暴力、親密關系與征服游戲的界限。
這場悲劇的根源從來不止于個人扭曲,而是整個厭女生態鏈的孵化成果。
二、厭女基因
網絡是厭女基因的培養皿。
全劇反復提到的幾個關鍵詞:馬諾圈,紅藥丸,80/20法則,都是青少年通過網絡途徑了解的,是厭女鏈條組成和信息蔓延最快的地方。
馬諾圈(Manosphere)由各種網站和線上論壇組成,最初是通過技巧吸引異性的社群,后演變為系統性操控女性的男性亞文化圈層,目的是宣揚男子氣概、厭女言論。
劇中提及的真實人物英裔美國網紅安德魯?泰特(Andrew Tate)是馬諾圈言論的代表,他曾是跆拳道運動員,之后當健身網紅,因厭女觀點和擁躉傳統男子氣概受到追隨。
他的言論包括女性不該開車、不該離家;“真正的獨立女性根本不存在”,“女性要對自己遭受性侵負起責任”等等,泰特的擁躉者還因此將其奉為“現代男性的拯救者”。
但諷刺的是,他通過厭女致富。他通過社媒平臺將粉絲引向其個人網站,以便出售年費為500美元的線上課程。
甚至還形成了廣受模仿的“泰特模式”。在X和YouTube平臺,無數人通過指南或在線課程向男性推銷“男子氣概”。這些自封的“阿爾法男”建立了搭訕社群,用充滿厭女色彩的話語討論如何吸引女性和重塑男性形象。
而“紅藥丸”是馬諾圈的盛行概念,源于《黑客帝國》里主角吞下紅藥丸覺醒到“殘酷真相”。被男權社群挪用為“認清女性本質”的隱喻,成為反女權、厭女思想的集結號。
將女性污名為“慕強”“拜金”群體,繼而開展極端厭女行為,如美國“incel”群體多次發動針對女性的暴力襲擊,其宣言中常見紅藥丸話術。
而80/20本意為經濟學帕累托法則(80%產出由20%投入決定),卻被篡改為“80%女性爭奪前20%優質男性,剩余80%男性被淘汰”。
這種渲染普通男性在婚戀市場的“結構性失敗”,煽動對女性的集體敵意,將性挫敗歸咎于女性“慕強”,為報復行為提供邏輯支點,就像杰米在氣急敗壞時,對心理師脫口而出:“你也覺得她是個霸凌婊,她就是個婊子,對吧?”
這三個概念在杰米的意識形成閉環:馬諾圈提供“作戰技術”,教男性如何“掠奪”女性;紅藥丸灌輸仇恨意識形態,將失敗歸因于女性“墮落”;80/20法則制造恐慌,催生“要么成為Alpha男,要么毀滅”的極端選擇。
而現實是無意識的厭女表演場。
學校里,沒有“男子氣概”的行為是會被嘲笑的。劇中為杰米提供刀的朋友,被被謀殺女生的朋友揍倒在地,周圍的同學都忙著拍照和嘲笑“能被女生揍,你個弱雞”。
而教課又當班主任的老師,也沒心力管理這群孩子的全部。
職場上,男保安反復打擾女心理師的工作,積極地“沒事找事”,反復向其強調“有事隨時找我”“這里我說了算”,在身體上靠近對方并不斷“展示羽毛”,近乎形成騷擾。
家庭里,一切活動都以杰米父親的心情為中心。平日里他是溫和會開玩笑的好丈夫,但一旦他情緒上頭,他就是說一不二、隨時爆炸的老大哥,妻女都要察言觀色,不惹惱艾迪。雖然等待他們的不會是巴掌,但總是要準備收拾家里的“戰場”或是自己消化糟糕的情緒。
在網絡和現實的“滋養下”,杰米把這些似懂非懂的流行詞匯當做時尚單品武裝自己,將厭女合理化,完成從受害者到加害者的身份轉換。
就像對于喜歡的女生,他利用她被羞辱的脆弱時刻,表達善意,進而“得手”——
他從未將女性當成一個平等的、應該被尊重的人來看待。
三、偽裝本色
《芭比》里有句臺詞:“父權制當然在貫徹,只不過我們隱藏的更好了。”
有毒的男子氣概也是如此,它從未消失,只是更隱蔽了。
就如同艾迪不打孩子卻仍要用“發脾氣”和展現“施暴的能力”來維系家庭統治一樣,在殺人之前,13歲的杰米主要采取兩個拙劣手段:撒謊和偽裝。
面對美麗智慧的女心理師,見到她特地為他準備撒滿棉花糖的可可和自制的三明治,杰米開心之余也試圖表現乖巧,但他還是把自己擺在了男性的“提需求者”位置上——
“沒想到”心理師會做三明治、“不介意”咖啡太燙、不喜歡吃腌黃瓜但“也可以嘗嘗”。
為了證明自己有性吸引力,杰米告訴女心理師有兩個女同學在他面前赤裸上身并觸摸他的隱私部位,說他嘗試過親吻和愛撫。
但其實這是謊言,他只是看過兩個女生上身赤裸的照片,而那張照片其中的女孩是凱蒂,她曾將照片傳給一個她有好感的男生(男生主動向她要)后,又被所有男生一起傳閱過的。
照片被傳到了學校論壇,他們點評她們的身材,蕩婦羞辱她們,但女孩并未因此萎靡,也沒有向此后杰米的示愛而屈服。
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問題,杰米開始躲閃,繼而翻臉、暴怒,打掉咖啡杯,摔椅子,大罵,甚至故意嚇女心理師。
而在他怒氣平息后,發現對方提問時有漏洞,他敏弱地捕捉到她的情緒反常,進而冒犯甚至懟著她的臉,帶幾分玩味、嘲弄和挑釁:
“你怕了嗎?被一個13歲的孩子嚇到,很丟臉吧,被一個屁孩嚇成這樣。”
這種理所應當也讓他在“殺害一個無辜生命”后毫無愧疚之心,而這也并非劇集的夸張描繪,而是反映了令人不安的現實。
《衛報》報道,在過去十年中,英國青少年因刀片或尖銳物體傷害致死的案件激增了240%。這些悲劇背后往往隱藏著網絡霸凌、網絡厭女以及“有毒男子氣概”,這些因素正在毒化一代人的校園生活。
但正如劇中扮演女心理師的演員多爾蒂在采訪時所說的那樣:“但我實際上并不認為這部劇會給出任何答案,也不認為它能給出答案,因為我認為我們還沒有找到答案。”
但《混沌少年時》已然嚴肅地提出了問題,并產生了社會影響。為了表現對網絡安全和青少年暴力問題的重視,《混沌少年時》有望作為教學計劃被引入英國所有中學播放,這一舉措得到了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的全力支持。
斯塔默認為,這部劇能助力學生深入理解厭女癥的危害、“非自愿獨身者”群體的興起,以及建立健康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盡管他坦言,與孩子一同觀看這部劇情感上頗為難受,但他強調了該劇在教育上的重要價值。
從創作角度而言,《混沌少年時》雖然探討的是網絡扭曲價值觀和厭女文化等社會議題,但憑借扎實的劇本和細膩的描摹和一鏡到底的特殊拍攝手法,讓老話題煥發新思考。
在當下影視作品沉迷獵奇反轉的潮流中,它選擇沉下心來解剖青少年心理,在短視頻時代的浮躁創作氛圍里,示范了如何用誠懇的敘事讓觀眾重新審視那些似乎已被看到、但從未深入剖析的社會癥結。
這也是kk對國產劇寄予的希望:用扎實的鏡頭拍出當代人真實的處境,不要總囿于上個世紀的“黃金舒適區”,向前看,別回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