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解放軍環島軍演硝煙未散之際,美國軍事網站"1945"拋出的"六個月武統論"后,立馬引發熱議,列出三種所謂的"攻臺劇本",更是危言聳聽,推測大陸可能會在未來六個月內“接管”臺島。
(軍演宣傳海報)
第一、美國退役軍官勾勒的"全面封鎖"圖景。這看似符合軍事常識,實則暗藏認知陷阱。臺當局雖標榜"糧食自足",但島內90%的糧食與全部天然氣依賴海運的現實,確如阿喀琉斯之踵。不過解放軍的"鎖臺"能力早已超越傳統海上封鎖范疇——東風-26反艦導彈構建的"拒止圈",足以讓任何企圖突破封鎖的艦船三思而行。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軍演中亮相的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其1500公里射程已能覆蓋關島美軍基地,這預示著封鎖行動可能擴展至整個西太平洋,而非局限于臺灣海峽。
第二、"飽和攻擊+黑客突襲"的劇本。這暴露出美式軍事思維的刻板印象。解放軍火箭軍早已形成多波次、多彈種、多平臺的立體打擊能力,而網絡戰部隊在多次實戰演練中展現的"斷電斷網"能力,早已超越理論探討階段。但將"10萬大軍登島"設定為固定程式,恰恰忽視了現代戰爭中"非接觸作戰"的發展趨勢。當島內軍事設施被精確摧毀、指揮系統陷入癱瘓時,傳統登陸作戰的必要性本身已大打折扣。
第三、"世界末日"的第三種劇本。更像是好萊塢災難片的翻版。將沖突外溢至日本、關島、菲律賓的推演,既高估了美軍的介入意愿,也低估了解放軍的戰略定力。中國國防白皮書明確指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而美軍在西太平洋密集部署的軍事基地,恰似捆綁在霸權戰車上的定時炸彈——任何輕率介入都可能引發不可控的戰略升級。
(解放軍使用火箭炮模擬摧毀島內能源設施)
4月1日展開的"海峽雷霆-2025A"軍演,恰似一部打開的戰略天書。東部戰區發布的"毀癱""鎖控"主題海報,絕非簡單的宣傳符號。"毀癱"體系中,火箭軍某部演練的能源設施打擊課目,精準對應著臺當局聲稱的"三周存煤"戰略弱點;而"鎖控"行動中,海空聯合反介入作戰編隊的演練區域,已擴展至宮古海峽以東1000公里海域,這相當于在美軍第一島鏈防御體系上撕開缺口。
更具戰略深意的是轟-6K掛載鷹擊-21的實戰化飛行。這款被臺媒稱為"航母殺手"的高超音速導彈,其1500公里射程配合轟-6K的3500公里作戰半徑,已構成覆蓋關島的戰略威懾。這種"矛尖向外"的裝備組合,徹底打破了臺海問題純屬"兩岸事務"的敘事框架,將戰略博弈直接置于中美大國競爭的坐標系中。
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將解放軍巡臺稱為"預演"的論斷,恰恰印證了這種戰略轉向。當解放軍艦機常態化穿越巴士海峽、宮古海峽時,實質是在測試美日同盟的干預臨界點。這種"切香腸"式的戰略試探,遠比任何具體戰術推演更具戰略價值。
(軍演畫面)
美媒關于"2萬潤人攻擊美國"的離奇想象,堪稱戰略認知異化的典型樣本。這種將臺灣問題與移民危機、邊境安全強行嫁接的做法,本質上是對"混合戰爭"概念的濫用。其深層心理機制,既包含對"一個中國"格局的抗拒,也折射對"移民替代"社會現實的恐懼。當戰略思考被焦慮情緒綁架,嚴肅的國防議題便淪為荒誕的陰謀論劇場。
德沃爾提出的美國"三大優勢",在戰略鏡像中顯露出脆弱的本質。所謂"情報優勢",在解放軍日益完善的電子戰體系面前正逐步失效;所謂"盟友體系",在菲律賓新政府調整對華政策、日本民眾反戰情緒上升的現實中已現裂痕;至于"奮力一搏的意志",從阿富汗到烏克蘭的"戰略收縮",早已戳破美式霸權的勇氣泡沫。
這種認知偏差的根源,在于將臺灣問題簡單套入"代理人戰爭"的思維定式。當美軍方幻想通過武裝臺獨勢力實現"以臺制華"時,卻選擇性忽視了《反分裂國家法》明確的紅線。任何外部干預企圖,都將直接觸發《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規定的"非和平手段",這是維護國家主權的正當權利,而非戰略冒險。
(轟6K掛載實彈參與演習)
臺灣問題的解決時間表,從來不是由外部勢力臆測的"六個月"所能框定。從1996年臺海危機到2024年聯合軍演,中國展現的戰略耐心,恰似太極推手中的"四兩撥千斤"。當美方炒作"武統時間表"時,實質是在制造"自我實現的預言"——這種戰略透支行為,反而加速了其西太平洋霸權的衰落。
解放軍的軍事準備,始終遵循"備戰止戰"的辯證邏輯。那些被美媒視為"武統信號"的軍演,實則是維護臺海和平的"穩定器"。當臺獨勢力幻想"倚美謀獨"時,解放軍的導彈軌跡就是對其幻想的最有力駁斥。這種"威懾與反威懾"的動態平衡,正是防止臺海生戰的現實保障。
歷史經驗表明,凡是強加于人的"時間表",最終都成為作繭自縛的枷鎖。1950年代美國策劃的"臺獨方案",1990年代李登輝推動的"漸進式臺獨",都在歷史洪流中化為泡影。今天任何企圖阻擾中國統一的外部勢力,終將被證明是在與歷史規律作對。
(美印太司令帕帕羅宣稱解放軍定期巡臺不是演習,而是預演)
臺灣問題的最終解決,取決于大陸發展進步的節奏,取決于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當14億中國人民追求統一的意志不可阻擋時,任何戰略投機都將被證明是徒勞的。美方與其沉迷于"六種方式""六個月論"的戰略算命,不如認真傾聽"兩岸一家親"的歷史回響。在民族大義面前,任何軍事冒險都不過是螳臂當車,任何戰略誤判都終將付出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