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8日)
《昭通日報》第4版(教育強市)
用一個整版
聚焦鎮雄縣尖山鄉隴家灣小學的
“善行教育”
以下是詳細內容
《昭通日報》2025年4月8日第4版版面
開欄語:
教育是國之大計,關乎城市未來與市民福祉。為全力推進“教育強市”建設,進一步加強“教育強市”宣傳工作,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昭通市融媒體中心組建記者專班,深入基層教育領域開展蹲點調研。記者們通過沉浸式采訪與深度觀察,挖掘基層教育一線的動人故事,并在《昭通日報·教育強市》版開設《校長的一天》《記者蹲點日志》《夢想家》等欄目。3月底,第一組記者走進鎮雄縣隴家灣小學,感受隴家灣小學的“善行教育”,并形成系列稿件,以饗讀者。
教學上:減少學生作業。有針對性地布置任務,禁止無效以量代質。
校長的一天
善行如光 雖微致遠
——記隴家灣小學校長程豐貴22年的教育守望
程豐貴和學生們合影。實習記者 蘭 波 攝
清晨6時30分,霧氣未散,在烏蒙山的褶皺里,海拔1400多米的鎮雄縣尖山鄉隴家灣小學已亮起了第一盞燈。“第8035個清晨,山里的孩子需要光?!痹撔PiL程豐貴每天早上7時,總是風雨無阻地和老師們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這個習慣自他22年前踏入這所學校以來,一直延續至今。歷經22年,他推動該校學生人數從160人增至439人,將一所僅有6間土坯校舍的鄉村學校打造為“昭通市現代教育示范學校”,更以獨創的“善行教育”體系為鄉村學子鋪就成長之路。
從高山微光到燎原之勢
“好校長要心中有愛?!?/p>
晨曦中,三年級學生程曉蔓奔向程豐貴,親切地喊他“校長爸爸”。
程豐貴柔聲問道:“是不是要我幫你扎頭發?”小姑娘乖巧地點點頭。
只見程豐貴的手指在發絲間翻飛,眨眼間,馬尾辮就扎好了。他眼含慈愛地看著孩子說道:“就數你最調皮!”這一套嫻熟的動作讓我詫異。
程豐貴是個善于思考的人。走在校園里,說起隴家灣小學的變化,他感慨萬千。
2003年3月的春風還未吹化烏蒙山的殘雪,24歲的程豐貴滿懷憧憬地背著行囊來到隴家灣小學,眼前的景象讓這個土生土長的山里漢子鼻子發酸。970平方米的校園里,6間教室的墻體皴裂斑駁,如古樹的表皮;歪斜的課桌上刻滿歲月的溝壑;瑯瑯書聲在漏風的教室里飄蕩?!斑@哪里是學校?分明是教育火種將燼的殘燭!”程豐貴在當天的日記里寫道。
面對全鄉倒數第一的教學質量和生源流失率高達20%的困境,剛任校長一職的程豐貴不斷追問自己:“干還是不干?要怎么干?”經過一夜的思考,他找到了答案:“不僅要干,還要干出名堂來,干出大動靜來!”在鄉親們質疑的目光中,他掄起鐵錘,帶著老師們鑿石鋪路、修補危房。他們的身影,成為大山深處最動人的風景?!爱斚胍艞壍哪且豢蹋胂氘敵鯙槭裁醋叩竭@里!”程豐貴用這句話為自己加油打氣?!爱敃r,教室的裂縫能塞進手掌?!痹谒幕貞浝铮瑒兟涞耐翂εc如今的教學樓形成強烈反差。22年后,誰也沒想到,當年“程校長這塊又硬又倔的石頭”竟能在鄉村教育改革中激起“千層浪”。如今,學校占地面積達6310平方米,硬件設施得到極大改善,教學樓、綜合樓、籃球場、食堂等建筑錯落有致。
“好學生要有好品德、好成績、好身體、好情操和好勞動觀念。”上午10時,隴家灣小學獨具特色的大課間活動開始了。學校用兔子舞、打跳等學生喜歡的舞蹈代替傳統廣播體操,學生們樂此不疲。程豐貴滔滔不絕地講起了他心中“好教育”的模樣。
“好學校要讓學生快樂成長,讓教師幸福發展。”程豐貴和老師們在高山之間,再次燃起了教育的火種。
善行文化鑄就教育溫度
2024年3月,隴家灣小學“善行銀行”作為德育創新案例登上《中國教育報》。3月27日17時許,位于教學樓一樓的“善行超市”里,圍滿了兌換善行積分的學生。
程豐貴是一位能夠將“觀念”通過不斷探索改進,最終打造成完整“體系”的校長。在隴家灣小學蹲點采訪的那幾天,“善行教育”的觀念讓我感觸頗深。
實干第一,硬件突圍。程豐貴從北京爭取“加油未來”項目的支持,聯系熱心村民捐贈電動校門;爭取紅薯葉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贊助,建成編程教室;說服村民自發讓出5340平方米土地擴建學?!特S貴累計爭取到社會捐贈資金逾100萬元?!俺绦iL的抖音號、視頻號經常發布學生上課、課間活動的視頻。”學校教師余冬云笑著說道,“程校長說,要用山區教育守望者的情懷換取硬件資源,改善學校辦學條件?!?/p>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017年,程豐貴在北京師范大學研修時,在筆記本扉頁上寫下了這句話。幾年后,這把“火”被他淬煉成獨具特色的“善行教育”體系。
2023年秋,一封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翻山越嶺抵達隴家灣。畢業生鄧云——這個曾經險些輟學的女孩,在“善行教育”的浸潤下成長為鎮雄縣高考狀元?!俺绦iL說,善行的種子會開花,原來它開出的花可以是未名湖畔的荷花。”鄧云在感謝信中這樣寫道。
軟件革新,儲存善行。在隴家灣小學的“善行銀行”存折里,記錄著孩子們拾金不昧的行為;“善行超市”的貨架上擺滿了可用積分兌換的文具……這些源自2024年云南連心社區公益基金會支持的創新實踐,使德育變得可觸可感。當六年級學生王焮攥著攢了半學期的100個積分,給遠在浙江務工的父母兌換圍巾時,程豐貴眼睛泛紅,眼神中流露出柔軟,他感慨道:“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溫度?!?/p>
“教師成長工程”如同魔法石。2010年,全校僅有1名本科教師,而現在已有11名教師擁有本科學歷。教師曾洪權采用“山歌數學教學法”,帶著學生唱“2、3、5、7、11,阿老表來灑依……”,孩子們拍桌應和的場景,彰顯出文化血脈已融入課堂!
每周四的“善行講堂”讓老教師煥發新活力;與北京師范大學共建的“云端教研”打破地域壁壘;“陳小軍在仁厚小學搞起‘善行菜園’,劉敏在長安小學灌輸‘善行教育’?!闭f起這些,程豐貴眼里閃著光。如今,從隴家灣小學走出的3位校長正在不同的學校復制“善行模式”,這些老師如同蒲公英般將“善行理念”播撒在尖山鄉的其他學校。
“別人選擇離開時,我們選擇了堅守;別人選擇抱怨時,我們選擇了努力建設;別人選擇觀望時,我們選擇更加堅定地行動。”程豐貴經常用這幾句話激勵自己和學校的其他老師。
落日余暉灑在“善行證”陳列柜上,學生們用積分卡拼出的北斗七星圖案仿佛在告訴我們:“當年種下的火種,現在成了照亮別人的光?!睂W生們還用便利貼拼出胡楊樹圖案,以此激勵自己養成堅韌不拔的品質。2000余枚積分卡像散落的星辰,照亮烏蒙山教育的夜空。程豐貴用22年光陰證明,當教育遇見善行,最貧瘠的土地也能開出希望之花。這朵花,正沿著“五善課程”的脈絡,把文明的芬芳送往更遠的山巒。善行之花,如今已繁衍成覆蓋尖山鄉的教育“生態林”。
“蒲公英教師”的星辰大海
隴家灣小學秉承“立德樹人,善行文本,幸福至上”的辦學理念,致力于讓學生“健康、快樂、幸?!钡爻砷L。隴家灣小學是鎮雄縣第一所把“少兒編程”設為特色課程,把“善行文化”融入思政課來開展教學的學校,也是全面推動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教”有機結合的學校。
“好教師要善于擔當、愛生如子、言傳身教?!?/p>
在隴家灣小學與師生們朝夕相處的幾天里,我看到這所學校的“好”寫在師生洋溢著燦爛笑容的臉上。這所學校讓學生健康成長,讓每一位老師都找到了“家”的感覺。
2017年,該校成為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加油未來”項目學校;2020年,被評為“鎮雄縣三星級示范學校”;2022年,被評為“昭通市現代教育示范學校”;同年,包攬全鄉在云南師范大學附屬鎮雄中學所有推薦名額。該?,F為昭通市在校學生最多的村級以下小學;重點中學升學率連續5年超30%;教師團隊累計獲各級表彰上百人次;部分學生可熟練運用少兒編程基礎知識,該校也是全縣首個將少兒編程納入校本課程體系的學?!?/p>
“有人說我是‘張桂梅式’的校長,其實我們每個鄉村教師都是教育星火?!鼻缈障?,程豐貴正指導孩子們寫下“善行天下”的字樣。遠處,新栽的“善行林”在春風中搖曳,仿佛是無數雙托舉夢想的手?!拔覀儓允卮笊?,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能走出大山。”程豐貴辦公室墻上的《十五年發展規劃圖》展示著他的教育藍圖:“善行文化研究院”將系統提煉鄉村教育經驗;把學校升級為九年一貫制學校的目標;推進與上海名校共建的“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
程豐貴就是一位“蒲公英教師”,他擁有屬于自己的教育體系下的星辰大海。他讓我看到,善行如光,雖微致遠;他讓我看到鄉村教育的星火相傳;他讓我看到他和老師們的堅韌。每個人都在努力向前,正如程豐貴說的:“堅持就會改變,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記者 陳允琪
隴家灣小學位于鎮雄縣尖山 鄉仁厚村隴家灣村民小組,始建 于 1958 年,是一所村級以下完全 小學。2003 年,程豐貴到隴家灣 小學任校長,在他的帶領下,該校 逐步形成以“善行文化”為抓手的 辦學思想體系。隴家灣小學辦學理念為“立 德樹人,善行為本,幸福至上”,校 訓為“向上向善,知行合一”,校風 為“求真創造美,光明圓融善”,教 風為“善于擔當,愛生如子,言傳 身教”,學風為“勇于立志,尊師若 父,學思踐悟”,辦學目標為“做一 個更好的自己”。
記者蹲點日志
讓微光聚集 讓愛心接力
2025年3月中旬,接到《昭通日報·教育強市》改版采訪任務——蹲點采訪基層教育工作時,一種莫名的激動涌上心頭。這次采訪將打破常規,我要真正地走進受訪者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3月24日 晴 23℃
13時,我、毛利濤、羅丹、田朝艷、蘭波一行5人從昭通日報社出發。一路上,陽光正好。首站前往鎮雄縣尖山鄉隴家灣小學進行采訪。
汽車在蜿蜒的山路上盤旋前行,3個小時后,我們到達了距鎮雄縣城50多公里的隴家灣小學。我們與校長程豐貴簡短交流后,17時25分,放學鈴聲響起。程豐貴略帶歉意地說,他要去送學生出校。
我有些意外,為什么要這樣做?是每天都如此,還是僅僅因為我們到訪才這樣?殊不知,接下來的3天,隴家灣小學給予我太多驚喜、感動與溫暖。
3月25日 晴 23℃
6時50分,我們從尖山鄉集鎮迎著晨曦出發,開啟美好而新奇的一天。
7時20分,到達隴家灣小學后,我們打算全程參與當日教學活動。
隴家灣小學共有6個年級6個教學班,439名學生和13名教師。令人矚目的是,該校不僅成功實現從村轄小學到現代教育示范學校的跨越式發展,更以439名在校生規模,成為縣域內村級以下學校中屈指可數的辦學典范。
7時30分,教室里傳來瑯瑯讀書聲。讓我驚訝的是,這所群山環抱的小學,所有學生竟然能如此早地自覺到校晨讀。一旁值守的曾洪權老師介紹道:“每天7時起,學生們便陸續進校,7時20分前全部進入教室晨讀。”
晨光中,全體師生迅速進入狀態,開啟一天的教學活動。正是這樣一群老師和學生,讓這所深山里的校園充滿朝氣與希望。
9時55分,學生們迎來20分鐘集體活動時間。兔子舞、打跳、手指舞等特色課間項目次第展開,學生們伴著歡快的節奏盡情地舞動。音樂節奏從激昂漸至舒緩,張弛有度,20分鐘的運動時間讓學生們在愉悅的氛圍中完成體能鍛煉。這種充滿趣味的課間活動,既可愉悅身心,又能強健體魄。
12時,學生們迎來午餐時間。學生們依次走出教室,有序來到打飯處,自取餐具后按需取用標準化套餐——兩葷一素一湯。整個流程無需食堂阿姨打菜,也無需老師監督,秩序井然。
看著這般守紀律的學生,我相信他們長大后,無論身處何處,都能恪守規范、自覺自律。
16時45分,在第四節課上,我們為學生們增設了關于無人機、相機拍攝的講解內容。“哇,好神奇!”“無人機是怎么飛上天的?它飛到哪里去了?”“我想拍照,我想和好朋友一起拍照。”學生們好奇極了,不停地問這問那。
我們的初衷是,讓大山里的學生們對這些設備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引發他們對大山外的世界、對新事物的探索精神。
17時30分,放學的鈴聲響起,學生們依次排隊沿樓梯右側下樓。他們像一個個小戰士,上學、放學都排成直線行走。到校門口,每個學生都會向老師敬禮、揮手,說“老師好”或“老師再見”。
不論學生在何處遇見我們,都會大方熱情地問候:“老師好!”學生們展現出的文明素養,正是這所學校的13位教師悉心教導的成果。
3月26日 晴 28℃
剛送走星光,又迎來晨曦,我們已經啟程。
昨晚,聽完老師們每周一次的分享交流課,回到住處時,夜空已布滿星光。
5時50分,鄉鎮上一片寂靜,村莊里的公雞還沒睡醒,我們便驅車前往隴家灣小學,新的一天開始了。
6時30分,我們分為兩組跟拍校長和老師們的一天。
8時20分至11時55分,被程豐貴稱為“萬金油”的教師們不斷更換課本,依次完成語文、數學、科學、道德與法治等課程的教學任務。他們不僅要跨學科教學,而且還做到上哪門課就精通哪門課。這種情況一方面源于教學環境的限制,另一方面則出于他們對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16時45分,我以臨時老師的身份走進五年級教室授課。我從豐子愷先生的《手指》一文展開,講述團結與包容的道理,再引申到學好語文的意義,鼓勵學生追逐文學夢、記者夢?!跋嘈抛约海銈兛梢宰龅酶?!”面對60多名學生,我內心十分激動,而學生們也積極回應。課堂氣氛熱烈,互動頻繁。短短45分鐘,既不足以讓我充分講授知識,也不夠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傾述夢想。
當夢想撥動第一縷春風,所有的成長與蛻變都在星光下如花綻放。這一刻,我感到很幸福,因為這群學生成全了我當老師的夢想。
3月27日 晴 30℃
陳允琪給學生們上課。記者 羅 丹 攝
12時,田朝艷買來很多糖果,打算吃飯時分給學生。沒有誰告訴學生怎么分配,但每個學生都自覺地只拿一顆,他們懂事的樣子讓人動容。有個學生拿了一顆糖果后,小心翼翼地裝進衣服口袋里,說要帶回家給妹妹吃。一個懂得分享的孩子,必定善良且富有責任心。這份教養,與老師們的諄諄教誨密不可分。
糖果很甜,學生們的笑容更甜。
12時30分, 學生們圍在我們身邊說說笑笑。很多學生問我:“老師,您為什么只講一節公開課?為什么不去我們班講課?”我和學生們約定以夢為馬,高處重逢;縱使淚光閃爍,也不言離散。我知道,因愛心接力的芬芳,早已沁入每一段前程。
14時許,我和毛利濤來到“一師一校”的田壩小學。50歲的劉大舉是名編外教師,他在這所小學堅守了27年。目前,學校只有10名一、二年級學生,但他依然每天7時20分準時到校,風雨無阻地完成語文、數學等4個科目的教學工作。這所學校曾連續7年在全鄉一、二年級期末統考中位列第一名。但是,這個學校還能存在多久?劉大舉還能堅守多久?誰也不得而知。
17時,我們返回隴家灣小學。全體師生為我們舉辦了歡送儀式,我們何德何能,竟能獲此厚待?《聽我說謝謝你》的音樂緩緩響起,孩子們用手語配合著歌曲的旋律。我們揮手說“再見”,淚水止不住地流下來。在這所學校里,我看到了許多溫暖的瞬間,老師和孩子們的燦爛笑容讓我感動。
18時許,我們驅車繞行山路、徒步穿越小道、翻越幾道山梁,再次來到昨天家訪過的學生家中。受訪的是一對分別就讀三年級、四年級的姐妹。她們的父母因特殊原因一直沒有回家,姐妹倆每天早上需打著手電筒步行一個半小時才能到學校。姐妹倆和奶奶一起生活,這無可奈何的生活現狀,讓我們流下了眼淚。
我們將買給她們的衣服及一些食物送到她們手中,這份微薄的心意,但愿能為她們帶去一絲溫暖。看著姐妹倆爬上高高的山頂,我們希望她們的明天不再有悲傷。
微光匯聚,愛心接力。雖然這次采訪已經結束,但我們和隴家灣小學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我相信,孩子們會在年輪的光影中茁壯成長,而我們和隴家灣小學師生的故事必將延續下去。
陳允琪
夢想家
未來,看你們的
有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懂感恩、懂友善,敢創新、敢奮斗……在隴家灣小學,同學們化身“小小夢想家”,不僅說出了自己的夢想,還把內心想對爸爸媽媽和老師說的話一一道來?!墩淹ㄈ請蟆そ逃龔娛小钒媸状瓮瞥觥秹粝爰摇窓谀?,邀請讀者一起聽聽隴家灣小學同學們的夢想。
常俊羽:“我的夢想是當一名老師,因為我想成為像我們老師那樣的人?!?/p>
岳妍:“我想當一名老師,因為可以傳授知識?!?/p>
李天佑:“我想成為一名畫家,這樣就能畫遍全世界?!?/p>
萬豐銘:“我的夢想是當一名科學家,為祖國制造許多機器。另外,我想對媽媽說:‘您辛苦了!每天都為我洗衣做飯?!?/p>
郎俊騏:“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記者,把身邊美好的事物展現給大家。今后,我上課一定認真聽講,積極完成作業,爭取考上一所好大學?!?/p>
常夢成:“我們家離學校太遠了,每天早上5時就得起床,放學后很晚才能到家,我希望學校能修建一棟宿舍?!?/p>
陳浩男:“我的夢想是當一名軍人,守護我的家人,保衛祖國,為祖國爭光。從今天起,我一定努力學習、堅持鍛煉、好好吃飯。”
王子龍:“我的夢想是當一名軍醫,因為這樣就能給軍人治病,讓他們的身體更強健。”
這些看似帶著孩子氣的夢想,卻是同學們此刻最真摯的表達;這些對父母、對老師的感恩話語,是同學們長久以來深藏心底、未曾表露的真心;對學校提出的建議,則飽含著同學們以校為家的深切期盼。未來,就看你們的啦!
記者 羅 丹
來源|昭通日報(圖/文:昭通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允琪 羅丹 蘭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