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吉利以1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20億)收購沃爾沃100%的股權,成為沃爾沃唯一的股東。
一個是年利潤僅11.8億人民幣的中國民營車企,一個是擁有80多年歷史的豪華品牌,在外界看來如同“蛇吞象”,是天方夜譚。
這次收購,如同一場豪賭!連福特都難以駕馭的沃爾沃,吉利又有何底氣呢?
如今15年過去了,這場驚心動魄的商業冒險,它到底賺了沒有?
收購的背后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全球經濟受到嚴重沖擊,汽車產業同樣遭受波及,福特汽車這家老牌企業也陷入困境。
福特旗下的豪華品牌沃爾沃汽車,持續虧損,成了福特難以承受的負擔。
為了擺脫困境,福特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決定,將沃爾沃汽車出售,這既是無奈之舉,也是為了企業能夠生存下去的必要選擇。
同一時間,遙遠的中國,吉利汽車的領頭人李書福也在認真地研究著國際汽車行業的風向。
李書福認為,收購沃爾沃或許是吉利實現夢想的最佳選擇。
18億美元與外界的質疑
1997年才起步造車的吉利,那年利潤僅有11.8億人民幣,和擁有八十多年歷史的沃爾沃相比,實力差距巨大。
收購沃爾沃如同“窮小子追明星”,兩者地位懸殊。
18億美元的收購價更是天文數字,相當于吉利67年的全部利潤,在當時看來李書福此舉非常瘋狂,人們都覺得這是“蛇吞象”。
為了籌到這筆巨款,李書福想盡一切辦法,用盡所有融資渠道。
為了完成收購,他先從黑龍江大慶市國資委的融資平臺那里獲得了7到8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由中國銀行浙江分行和倫敦分行牽頭的銀行團也提供了近10億美元的貸款,甚至,李書福還向福特借了2億美元作為“尾款”。
在國內,李書福在上海嘉定融資10億元,還進行了大量的民間借貸,可以說,為了湊齊這筆巨額收購費用,李書福幾乎跑遍了所有能借到錢的地方。
這起小公司買大公司的收購案讓整個行業都議論紛紛,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
《金融時報》直接說,中國公司根本玩不轉豪車品牌。
很多人覺得吉利太高估自己了,他們懷疑吉利能不能管好沃爾沃,更擔心吉利沒能力學到沃爾沃的先進技術。
大家普遍認為,吉利想要成功運營沃爾沃,并且將它的技術消化吸收,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上汽和北汽收購海外品牌的失敗讓大家更擔心了,有人甚至開玩笑說,吉利要是不吃不喝攢67年才能買下沃爾沃!
面對這么多質疑和壓力,李書福還是堅持說:“不能因為福特沒做好,就認為吉利也做不好,不能因為美國人不行,就認為中國人也不行,情況不是絕對的。”
這句話充分顯示出他對吉利的信心,也說明他有敢于挑戰和創新的企業家精神。
2009年,吉利汽車的年銷量只有32.7萬輛,還因為模仿設計引發的法律問題而煩惱不已,當時,吉利的產品主要面向低端市場,利潤空間非常小。
吉利收購沃爾沃,這無疑是一場風險極大的嘗試,吉利幾乎押上了所有的家當,希望通過這次收購,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未來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這次收購的風險極高,如果失敗,吉利可能會面臨破產的危機,但如果成功,則可能徹底改變中國汽車工業的格局。
雙品牌戰略與沃爾沃的重生
2010年3月28日,李書福在瑞典哥德堡與福特汽車的劉易斯·布思正式簽訂收購沃爾沃汽車的協議。
在交割儀式上,李書福提出“雙品牌戰略”:“吉利依然是吉利,沃爾沃依然是沃爾沃。”
他把吉利和沃爾沃的關系看作是兄弟,不是父子,強調沃爾沃要獨立運作,保留它的品牌特色、管理團隊和研發體系。
沃爾沃的總部還是設在瑞典,這樣才能維持它北歐豪華品牌的風格和高端定位。
吉利采取了務實的策略,安排工程師前往沃爾沃深入學習,從最基礎的技能入手,比如擰螺絲等,逐步掌握沃爾沃的核心技術。
這種做法避免了急于求成,直接將沃爾沃技術應用于吉利品牌,而是選擇扎實地學習和積累。
福特擁有沃爾沃的十年,沃爾沃汽車賣得越來越差,從一年賣出50萬輛跌到37萬輛,算下來虧損超過50億美元。這段時間對沃爾沃來說,實在是不太好過。
吉利收購沃爾沃后,情況發生了大轉變。吉利投入大量資金,讓沃爾沃不再虧錢,還賺了錢。
更重要的是,吉利給了沃爾沃很大的自由,讓沃爾沃在研發、生產、銷售各個方面都自己做主,保持自己的特色。這樣沃爾沃就煥發了新生。
技術協同與吉利的騰飛
為了更有效地利用雙方優勢,共同推進技術進步,吉利和沃爾沃在2013年攜手建立了吉利汽車歐洲研發中心(CEVT)。
這個中心吸引了眾多來自福特、通用、沃爾沃等全球知名汽車公司的頂級專家,包括工程師和管理人員,匯集了行業內的精英。
CEVT宛如一支汽車技術領域的“夢之隊”,為吉利未來的技術創新和走向國際市場打下了牢固的基礎,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這個緊湊型模塊化架構由吉利和沃爾沃共同研發,不僅共享了雙方的技術,還有效控制了生產成本。
CMA平臺成為吉利旗下多個品牌的核心技術基礎,平臺上的零件通用率高達78%,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吉利汽車借助CMA平臺,能更快地打造出高性價比車型,就像星越L那樣,迅速滿足消費者需求,同時顯著提高生產效率。
領克張家口工廠的生產速度驚人,大約每兩分鐘就能制造出一輛新車,這充分體現了CMA平臺的優越性能。
憑借沃爾沃的技術支持和CMA平臺的優勢,吉利汽車成功打造了領克、極氪等高端品牌,改變了過去人們對其低端品牌的印象,實現了品牌形象的提升。
受益于此,吉利汽車在2022年獲得了高達336.51億元的凈利潤,這一數字創下了吉利汽車歷史上的最高紀錄。
另一方面,沃爾沃也在吉利的幫助下重獲新生,實現了自身品牌的復興和發展。
從2011年到2021年,沃爾沃的全球銷量顯著提升,從45萬輛增長至接近70萬輛,這反映了其市場表現的強勁增長。
沃爾沃的市場價值也經歷了令人矚目的增長,超過了200億美元,是最初收購價格的十倍以上。
在2022年6月,沃爾沃的股價達到了每股6.64美元,市值接近198億美元,這進一步證明了投資者對沃爾沃未來發展的樂觀預期。
從中國走向世界
吉利成功收購沃爾沃,為其全球化擴張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是一次重要的戰略轉折。
吉利隨后收購了馬來西亞寶騰汽車和英國跑車品牌路特斯等,建立起強大的多品牌體系。
吉利現在擁有吉利、沃爾沃、寶騰、路特斯以及倫敦電動車等眾多汽車品牌,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汽車集團。
吉利還利用沃爾沃遍布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銷售網絡,加速了自身的國際化步伐。
領克品牌成功打入歐洲市場,這表明吉利汽車在全球范圍內的實力和影響正在不斷提升。
這一舉措意味著,吉利已經從國內市場走向國際舞臺,開始與國際知名汽車品牌展開競爭,也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吉利汽車通過領克品牌在歐洲市場的拓展,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全球汽車制造商的地位,并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汽車品牌的實力。
吉利自主研發的SEA浩瀚架構很有前瞻性,甚至比沃爾沃宣布全面電氣化還要更早,這個架構還吸引了像奔馳這樣的國際大牌前來合作,共同推動汽車變得更智能。
15年的時間,吉利從一家默默無聞的民營小廠,發展壯大為中國自主品牌前三強,曾經瀕臨破產的沃爾沃,也在吉利的助力下重獲新生,走向繁榮。
這場當年被認為是不自量力的收購,最終成為中國汽車工業史上的一個經典案例。
當年吉利收購沃爾沃時,許多人不看好,覺得李書福的想法太瘋狂。
沒想到15年過去,吉利成了中國自主品牌的領頭羊,沃爾沃也經營得很好。
這筆收購交易,到底誰獲得了更大的利益?毫無疑問,這是一場雙贏的局面,雙方都從中受益。
參考資料
快評:中國人也能玩轉豪車品牌 這是沃爾沃財報“潛臺詞”查看原文>> 2015年03月02日 09:35 環球網
吉利集團財報、汽車之家、騰訊新聞、證券時報等公開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