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十四五”規劃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城鎮化建設迅速發展,大規模的交通、市政及地下空間等基礎設施建設引發了基坑工程的激增。然而,傳統基坑支護技術在保障安全性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一旦基坑施工過程中出現超出預期的變形,將直接威脅周邊環境及建筑物的安全,甚至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此外,傳統支護裝備多為一次性使用,難以回收利用,導致資源嚴重浪費。
團隊成員研發商討
團隊成員實地考察
為破解這一行業難題,浙江工業大學“基”智領航團隊歷時近三年,經過百余次試驗與技術攻關,成功研發了一套新型基坑智能支護裝備。團隊負責人表示:“每當看到基坑事故帶來的巨大損失,我們深感作為新時代土木學子的責任和使命。團隊查閱數千篇文獻,深入研究巖土領域的頂級期刊,終于發現基坑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設計精度不足以及基坑發生過大變形后無法逆轉是事故頻發的根本原因。”
針對這一痛點,“基”智領航團隊首次提出基于巖土變形物理機制與多源時空監測數據的雙驅動預測模型,突破傳統基坑支護厘米級精度瓶頸,成功實現毫米級的精準變形預測。同時,團隊創新開發了具備主動軸力調節功能的斜支撐單元和施工便捷的模塊化止水維護單元,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實現基坑全流程主動變形控制。
團隊成員進一步介紹:“我們研發的變形控制技術可實時接收預測模型的數據反饋,迅速精準地調整支撐軸力。一旦預測到變形可能超出安全范圍,系統便自動調節,實現了基坑變形的可逆控制,大幅降低了基坑坍塌及發生過大變形風險,極大提升了施工安全性。”
與傳統技術相比,新型智能支護裝備在使用數量、造價、施工周期上均顯著降低,斜支撐單元布設便捷,用量少,止水單元即插即用,所有組件更能實現全面回收利用。據統計,使用該技術的一般項目可節約造價30%以上,施工工期縮短約30至90天,真正實現經濟高效、綠色環保。
裝備現場應用
在研發過程中,團隊不斷完善方案,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下反復嘗試,每一步的打磨和每一次難關的攻克,都成為團隊成員科研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而這套新型智能支護裝備,也將成為他們向基坑支護領域提交的一份出色答卷。
當前,中國基坑支護行業市場規模已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并預計到2028年突破2000億元。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基”智領航團隊將持續專注于新型智能基坑支護技術的研發和升級,不斷提升變形控制精度,致力研發行業領先的基坑智能支護綜合解決方案,為城市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