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正在“貓化”,正在成為一種很新的液體:
和貓一樣,城市青年正在努力適應各種復雜的容器。
不久前,這個95后北漂,就像貓一樣,鉆進了2平米的超大“鞋盒”。
2平米出租屋之所以引起熱議,除了因為空間足夠小,更重要的原因是,全國各地有無數貓族青年,正在同款房中貓著:
有些人升職加薪、錢包更鼓之后,就從剛需房搬進了改善房。
作為改善房,一般都有獨立的臥室、廚房、衛生間、客廳、餐廳。
當然,有些改善房,的確改善了,但只改了一點點,改成了臥室自帶廚、衛、客、餐空間。足不出戶,就一站式解決了吃喝拉撒睡。有些甚至不需要一站,只需要一蹲。
要想活得更精致一些,可以坐上火車去魔都。
在魔都,5平米,不僅能住上一居室改善房,還能住上精裝復式小洋樓。
不管是2平米大“鞋盒”,還是5平米小洋樓,這些房子雖然布局大膽,雖然有各種安全隱患,但是,從幾何形狀來看,基本還是長方體。
有些房子,早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很難用幾何學去定義了。比如這些……
陽臺、客廳、衛生間、雜物間、閣樓,原則上不能住人。可惜,有些開發商、房東、二房東并沒有原則。
只要保障地板面積有個三五平、十來平,就能造出一套房,根本不管房頂什么形狀。
事實上,住過這些奇形怪狀房子的人,并不在少數。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你見過哪些奇葩戶型,評論區分享一下)
01 我房由我不由天
根據官方數據,國內青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超過70%。
大城市中,有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是靠租房子解決住的問題。
拿北上廣深等10座重點城市來說,約4成租戶選擇合租,合租房平均面積為10—13平米。
北京上海這樣的人口密集、舊改政策限制多的城市,對合租房的期許更低,“底線”定在了5平米。
但是,底線這種東西,很微妙,防君子不防小人。既然是要求人均居住面積不低于5平米,一套2平米的出租屋和一套8平米的平均一下,也能達到要求。
在大城市,如果覺得租房很憋屈。就算你咬咬牙,上車了一套一居室,面積也很有限。尤其是北上廣深,一居室平均面積僅在20平米左右。
城市越大,年輕人越多,年輕人也越容易被“貓化”。
但是,城市青年也并非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
在和各種形狀狹窄空間搏斗的過程中,年輕人總結出兩大生存哲學:極致收納和斷舍離。
說起收納,這簡直是一門顯學。這一行的水真的太深了,幾百萬篇筆記,一般人根本把握不住。
收納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流派,一派主打無限切割空間,另一派主打向天再借500平。
切割派,比較常見的方式是,通過雜物收納箱、簡易柜子,把原有的整塊空間化整為零,再充分利用每一塊小空間。
切割派的選手,居住經驗越久,眼神就越犀利,手段就越多。
沙發邊、冰箱邊、馬桶邊、床底下,但凡有縫隙的地方,在切割派老手眼中,都是可以切割利用的空間。
還有一個隱藏空間,估計很多年輕人都沒發現,這個空間就是——門后。
門后十分可觀的空間,如果不租給正新雞排和蜜雪冰城開店鋪,稍微切割一下,就是一座家庭圖書館。
另一派就更厲害了。當你覺得與地面平行的空間已經切割完了,就可以學習向天再借500平派,向與地面垂直的墻面借空間。
在墻面上做收納,相當于你把一個個隱形的收納盒粘在了墻面上,在虛空中借來了空間。
墻面借完了,也不怕。臥室、客廳的上空,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繼續借,繼續擴大收納空間。
不論是切割空間,還是向天借空間,擴大收納,其實都是給空間做加法。
相比之下,另一大空間哲學——斷舍離,就是做減法。
但是,做減法真的很難。因為,不論是衣服鞋子,還是米面糧油家用電器,都是自己血汗錢買來的。要扔的時候,是真心肉疼。
很多年輕人并不是真的想斷舍離,只是空間狹窄,不得不扔。最后只能棄車保帥,扔掉一些對自己生活質量影響比較小的日用品。
其實,年輕人想法設法擴大收納空間、咬牙跺腳斷舍離,都是在向逼仄的空間宣戰:我房由我不由天。
而這種抗爭,本質上還是年輕人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充分不平衡的生活空間之間的矛盾。
正是在這種抗爭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發現,空間矛盾,其實可以通過時間來解決。
02 “領取”額外空間
年輕人體感上覺得,生活空間狹窄,物理空間有限是最重要原因。不過,傳統的生活習慣也加劇了空間變窄。
80后、90后的同學,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童年記憶:
每次初一十五趕大集,或者好不容易在家門口碰到流動瓜攤,父母就會一次性買很多,家里能下腳的地方都擺滿了西瓜。此后,一倆月,天天西瓜,頓頓西瓜。
蘋果就更夸張了。蘋果耐放,一次購買能吃三五個月,甚至半年多。到后面,往往都是先吃那些快放壞的。
電商普及之后,年輕人買東西的確更便捷了,不會像父輩那樣大規模囤貨了。不過,一般來說,電商購物物流需要三五天,甚至一周時間。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尤其是飲用水、米面糧油、蔬菜水果、肉蛋奶、衛生紙、衛生巾、尿不濕等生活必需品,都需要提前準備。
只做到糧草先行還不行,在糧草到來以前,還得給糧草準備足夠空間才能行。然后,城市中的年輕人就再次直面了那個經典難題——空間矛盾。
并且,生活質量越高,需要提前準備的糧草種類就越多,冗余量就越大,產生的空間矛盾就越嚴重。
養寵物的年輕人,要提前準備的東西就更多了。除了貓糧狗糧、貓砂,為了減少寵物得結石的風險,還要在自己喝的礦泉水之外,再給寵物備上一堆純凈水。
不論是買房,還是租房。相對于房價和房租而言,飲用水、肉蛋奶、衛生紙、貓糧貓砂這些東西都很便宜。
但是,為了生活,年輕人必須要提前掏出額外的空間成本,來儲存這些便宜的糧草。
就算你讀完了幾百萬篇收納筆記,就算你向天借來500平,就算你真的修成了斷舍離大法,最終還是會發現,你始終無法逃脫“安迪-比爾定律”。
半導體領域有個著名的“魔咒”——安迪-比爾定律(安迪是英特爾CEO,比爾是微軟CEO),意思就是,不論計算機的硬件性能提升多少,軟件開發商都能把計算機提升的性能全部消耗掉。
這一定律,在家庭收納方面同樣適用。不論你怎么新增收納空間、怎么斷舍離,最后都會發現:家里的空間不論多大,永遠不夠用。
眼看物理空間終有極限,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打起了“云端空間”的主意,想用時間換空間。
傳統生活方式,最主要缺點是,購物具有時間上的滯后性。只要消除了滯后性,就能大幅減少生活用品的冗余量。
就拿冰箱來說,年輕人抽空逛一次菜市場和商超,總想一勞永逸把冰箱填滿。要是把水果、蔬菜、牛奶、飲料、礦泉水都備齊,一個人往往就需要一臺雙開門冰箱。
大多數住房也都會配備冰箱。但是,不論單開門還是雙開門,對于貓在幾平米空間的年輕人來說,冰箱就是一個龐然大物。
冰箱動輒幾百升的體積,相當于房間里隨時堆著幾百瓶礦泉水。
這個空間以及冰箱,不論是買來的還是租來的,對于年輕人來說,都是多余的消費、或者租房時的捆綁式消費。
話說回來,把這個空間和冰箱成本省出來,犒勞自己一臺游戲機,給貓主子狗主子買幾箱罐頭,不是更香嗎?
越來越多精打細算的年輕人發現,只需要日常用美團閃購一下,即買即用,就能讓雙開門冰箱變成單開門,甚至有可能讓冰箱原地消失。
閃購就像手機內存的云端存儲一樣,相當于把冰箱寄存到了“云端”。大家日常不用擔心冰箱的耗電量。如果是房東配備的冰箱,退房搬家時,也不用擔心個別房東的“提燈定損”。
不只是冰箱和冰箱里的食物,可以云端存儲。其實,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越高的東西,越適合寄存在“云端”。
尤其是飲用水,體積、重量都很大,從超市提到家,基本相當于一趟負重越野,對于長期貓化的年輕人很不友好。
而且,飲用水的體積基本不能被壓縮,外形也不是方方正正的,特別不適合收納。幾乎每一桶水,都要獨占一塊寸土寸金的地盤。
年輕人完全可以根據自己平時的飲水量,定時閃購一下,把飲用水也寄存到“云端”。
貓糧狗糧、貓砂的體積,也基本不能被壓縮,放在客廳影響市容,放在衛生間容易返潮,放在哪都挺尷尬。養寵物的年輕人,把這些東西寄存到“云端”,除了節省空間,還能收獲一個額外的好處:
可以以周、兩周或者以月為單位,通過寵物糧、純凈水消耗量,粗略推斷寵物飲食狀況;通過貓砂的消耗數量,粗略推斷寵物排便排尿狀況;再定期抱著寵物上一下稱,幾項數據結合,就能粗略監測寵物的健康狀況。
有減肥計劃的同學,也可以把自己日常吃的肉蛋奶、零食飲料、蔬菜水果的購物清單,同樣列入到監測計劃中。通過定期調整食譜,科學控卡。
其實,只需要消除購物的滯后性,就能減少生活空間的占用。閃購的老手,甚至能在“云端”摳出20平米的儲存空間。就像哆啦A夢的口袋,想要什么就從里面掏出什么。
至于省出來的空間,完全可以做成棋牌室、親子樂園、寵物世界。花同樣的錢,得不一樣的生活空間。
更重要的是,一旦養成即用即買的閃購習慣,不論買房還是租房,在不縮小居住面積的前提下,房屋整體費用還能進一步下降。年輕人也更有底氣“隨心所欲”地消費。
03 隨心消費
買房或者租房時,銷售話術中,經常把周邊的商超、菜市場當成賣點。但是,年輕人并不像大爺大媽天天去逛街買菜。銷售話術中承諾的周邊配套,含金量并不高。
但是,房價和房租中,已經包含了周邊商業配套的溢價。
這部分溢價的水分,其實也可以擠一擠。
在線下購物時代,商超、菜市場周邊的房子之所以更貴。表面上看,是因為購物更方便,生活更便利,所以房價和租金更貴。從商業底層邏輯來看,還是傳統零售體系決定的。
通常來說,一個大型商超需要有2—4萬個SKU(庫存保有單位),標準超市1萬個左右。
說人話就是,大型商超和標準超市,從針頭線腦到家用電器,從衣帽鞋襪到玩具零食,全都都得有,附近的居民日常來買東西,種類不能少、數量不能缺。
這事聽起來不簡單,事實上也很難。開好一家商超,就意味著要處理好零售體系面臨的幾乎所有問題:
一方面要從成千上萬個上游商家那里進貨,一方面還要精確管理每一款商品的庫存、銷售和售后流程,同時還要保證給數萬SKU足夠的陳列空間,另外還要控制促銷、銷售、倉儲、收銀、保潔等人力成本。每一環節,背后都是巨大的成本。
商超內賣的雖然是日常用品,商超本身卻成了“奢侈品級”的存在——成本很高,背后的價值大家都喜歡:
商超不僅能滿足周圍居民即時性購物需求,也能滿足周圍居民幾乎所有的日常性購物需求。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商超都很難被替代。周邊的房價和租金,也就更貴一些。
便利店、菜市場,可以看作是微縮版的商超。同樣也不會被輕易替代。
后來,淘天、京東、拼夕夕來了,零售體系隨之發生了變化。
成千上萬款商品,不用遠渡千山萬水集中到某一個商超的倉庫內。網友線上下單,商品直接從金華、義烏等地的倉庫,發往全國各地的快遞驛站。
最近幾年,美團閃購興起之后,零售體系再一次發生重大變化。
美團上本來就有海量的本地商家,相當于無數個分散的小倉庫、小貨架。另外,根據各地用戶不同的消費需求,美團閃購又聯合商家鋪設了覆蓋全國的閃電倉。
閃電倉,說人話就是,根據消費大數據,提前預判了你要買什么東西,在你家附近提前把商品準備好的倉庫。
本地商家、閃電倉,再加上30分鐘達的外賣騎手。美團閃購這一套組合拳,相當于把商超、便利店、菜市場的每一個貨架,都傳送到用戶的家門口。手機數碼、美妝、服飾、寵物用品,無所不包。
其實,大家買房子或者租房子,本質上并不是沖著商超、便利店、菜市場,而是沖著便利的生活條件。
當用美團閃購就能滿足即時性和日常性消費需求,事實上每個年輕人的家門口,就有了一座虛擬的商超。
既然線上就能獲得了便利的生活,買房子租房子時就可以忽略物理空間的商超便利店等周邊配套。住得稍微遠一點,房價房租更低,也并不會影響生活質量。
對于年輕人來說,線上的閃購還有一大好處,就是能滿足年輕人靈感式的消費需求。
比如,朋友突然到訪,足不出戶連鍋具帶菜閃購一頓火鍋,干凈又衛生,省去的打車排隊的時間,就是額外多出來的歡聚的時間。
再比如,對象過生日,在家手動DIY蛋糕時,發現奶油打得不夠發,電動打蛋器馬上安排,小插曲也給蛋糕增加了額外的儀式感。
或者,半夜看劇聊天,想吃薯條,又怕油炸的長胖,閃購一下薯條原材料和空氣炸鍋,既解了饞,又獲得了自我安慰。
日常想給生活制造一點浪漫,閃購一下,氛圍感馬上就有。朋友聚會或者婚禮上,突然想整蠱活躍一下氣氛,上菜的間隙,就能上臺整蠱。飯局酒桌上想玩游戲,道具馬上到位。
年輕人奇思妙想的想法,就和藝術家的靈感一樣,隨時都能浮現。如果當下靈感式的樂趣,不能馬上兌現。靈感一旦消失,也就失去了這份快樂。
電商快遞至少24小時的等待周期,顯然響應不了年輕人的靈感式樂趣;30分鐘就到的外賣小哥,才是年輕人最好的助攻和軍師。
年輕人最讓人羨慕的,也正是這種隨心不隨波的任性。
這也是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和暮氣沉沉的中老年人最大的區別。
尾聲
當下,有超過7成的年輕人住進了大城市。
不過,僅僅肉身擠進大城市,并不算是真正的新市民。年輕人并不想帶著隱形的韁繩走進城市,年輕人真正想要的是像野馬走進草原一樣,在城市中盡情撒歡馳騁。
過去,為了便利的生活,年輕人花費了巨大的空間成本,躋身于商超、菜市場周邊。
事實上,年輕人并沒有太多的時間,走出小房子,走進市井煙火。
小房子除了帶來高成本,還帶來了無窮盡的收納難題和斷舍離的靈魂拷問。然而,再大的空間,終有耗盡之時。空間矛盾,始終如影隨形。
越是深陷空間矛盾的年輕人,越是會忽略消費的本質,并不是收納,也不是斷舍離,消費的本質是為了改善當下的生活。所以,空間矛盾,還需要從時間上尋找答案。
另外,年輕人對于商超、菜市場也并沒有心懷信仰,年輕人只是想要商超在側的、便利的、高質量生活,同時也想要大空間、低成本的居住體驗。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種既要又要的需求,一直都是無解之題。
隨著即時零售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找到了答案。
我們總說科技在進步,科技的進步有很多種體現形式。其中一種,應該是讓年輕人花更少的錢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讓年輕人更有底氣為自己當下的快樂隨心消費。
參考資料:
華西都市報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大城市里70%新市民和青年人靠租房解決住的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 《自如x新一線發布<2023年城市租住魅力指數>:整租成交同比增長19%》
北青網 《令人窒息!馬桶后邊就是床!中介:一推出就被人租了…》
光明網 《上海一套3房2廳“魔改”成6房6廚6衛!樓下鄰居遭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