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曲鵬
從2017年至今,85后作家蔡寞琰已在各類非虛構新媒體平臺發表了逾百萬字的作品。作為執業律師,他白天在法庭上為正義奔走,夜晚則在鍵盤上為人性發聲。熟悉蔡寞琰的讀者都知道,他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五歲喪父,家徒四壁,做過泥瓦匠,險些因交不起學費而失學。很多人也感到好奇,為什么一個人歷經如此多的磨難,卻始終勇敢,飽受傷害卻心懷希望,以文字呈現美好與良善、堅韌與希望?直到他寫出了《虎溪山下》的故事。2023年初,《虎溪山下》開始在線上連載,引發無數讀者共鳴。歷經兩年的潛心打磨,近日,《虎溪山下》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虎溪山下》
蔡寞琰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虎溪山下》是蔡寞琰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非虛構長篇,完整記錄了曾祖父德秀的一生,以及一個家族百年間的興衰變遷史,既有家國大義,亦有兒女情長。
在書中,蔡寞琰憑借家族日記、信件和長輩口述,還原了曾祖父德秀和三位夫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德秀雖出身富家,卻有感于國難當頭,不愿安穩消磨一生。他早年抗婚離家,成為湖南第一批新學師范生,后又學醫,投身革命事業。在四川署理縣政時,他斷冤案、剿山匪、禁煙,努力維持治下的公理與法治。戰爭、疫病、社會動蕩接踵而至,書中人物面臨著生活的重重磨難。德秀的發妻聰明獨守有名無實的婚姻,為了心中摯愛奉獻一生;丫鬟素貞受愛人感召投身革命,為家國犧牲卻無憾無悔;婉英為愛遠走千里,在虎溪山下建醫館,開女科,開風氣之先。她們如同時代洪流中的微光,即便身處困境,依舊以各自的方式頑強地綻放光芒。這樣的家族故事,并非來自名門望族的輝煌,而是普通人家在歲月長河中留下的堅實腳印,雖沒有被史書記載,卻散發著平凡人對家國的熱愛和對正義的堅守,展現著一個普通的中國家庭生生不息的美好與堅韌。
祖輩的故事和遺訓在家族中口耳相傳,也激勵著蔡寞琰直面苦難,坦然面對坎坷的命運。身為晚輩,以“非虛構”的方式書寫家族故事,有些人或許會有些忌諱,難以做到“不虛美,不隱惡”,蔡寞琰卻很坦蕩:“我曾想過將曾祖父的故事寫成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說,但曾祖父的小女兒——我的姑奶奶卻告訴我,他們那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理想是真實的,熱血是真實的,獻出的生命是真實的,有很多人沒有被歷史記載,但他們仍然真實地一往無前。因此,他們應該被真實地記錄,讓今人有機會看到,一百多年前的年輕人,是怎樣活著?!?/p>
蔡寞琰在《虎溪山下》中毫無保留地袒露了自己的成長歷程。五歲痛失父親的他,童年便飽嘗世態炎涼。家道中落,旁人的冷眼與生活的窘迫如影隨形,他的成長之路格外艱辛。祖輩在虎溪山“留的東西”成了他直面困境的一束微光。曾祖父留下的“詩書傳家不止,積善行德無盡”的家訓,祖父在日常點滴中的言傳身教,讓他自幼懂得在困境中處變不驚,始終保持一顆良善之心。他從最初對所謂“家族傳承”的懵懂,到歷經風雨后的深刻理解,憑借家族賦予的精神力量,完成了自我成長與蛻變。
很多人會對原生家庭的傷痛諱莫如深,蔡寞琰卻選擇袒露這些隱秘的不堪與傷痕。他說:“其實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不自信的人,總覺得自己兩手空空,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東西,包括自己的家庭,平時總是低著頭走路,不敢看人,也羞于表現自我。但我想用文字去溫暖哪怕一個和我有相同經歷的人,以我的故事告訴他,你的人生有不同的可能性。我也希望如我一樣不自信的朋友,能在生活中看到自己,相信自己,即便我們卑微如塵埃。我從來都愛歷經傷害而無所適從的人,也愛堅強而隱忍奔向希望的人,蟄伏療傷的我愛,破繭成蝶的我愛。具體到那一個平凡的人,我依然愛他(她)一生的缺點與無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