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曬后假日》
作為國內第一家給旅行文學設立獎項的文化機構 ,單讀長期關注旅行寫作、地方故事與目的地探索,并通過影像、采訪與書寫不斷重構「旅行」這一概念。我們始終相信,一段好的旅程不僅發生在地理意義上的移動里,也潛藏在文化的深入與視角的轉變中。
今天,當旅行被千篇一律的“打卡”所主導,我們還能如何準備一份符合自己趣味的旅行攻略?
這個五一,不妨跟隨單讀的視角,一起重返那些印象里熟悉又陌生的全球目的地。
01
英國:
從荒原到高地,穿越大不列顛
世間已無查令十字街 84 號書店,但每個愛書人都還記得海蓮·漢芙的溫馨提示:“那些去過英國的人,都能在那兒找到他最想要的東西。”
早于 2018 年,單讀便著眼于英國文學,并首次獨家翻譯、引進英國當代青年作家代表,推出反思當下都市生活的《單讀 18·都市一無所有:當代英國文學特輯》。
隨后,單向空間開啟與英國旅游局連續兩年的合作,推出「帶你去英國開書店」活動,通過讀者招募的形式,組隊開啟。以系列vlog、游記、采訪等方式,帶領讀者從倫敦出發,。
在倫敦,我們拜訪了博爾赫斯口中天堂般的大英博物館,在傳說中的西區(West End)享受英語世界最高水平的戲劇演出,甚至潛入 BBC 總部揭秘全球書蟲著迷的節目——《世界讀書俱樂部》(World Book Club)的制作內幕;
離開倫敦,自駕來到威爾士的海伊小鎮 (Hay-On-Wye),在這座“世界第一書鎮”里淘書、逛古著店;然后穿越大半個英格蘭,去傳說中鬧鬼的約克郡參加萬圣節狂歡;再乘坐火車從英格蘭荒原直搗蘇格蘭高地,在“世界文學之都”愛丁堡體驗國際藝術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入住因弗內斯 30 多英里外的奧古斯都堡(Fort Augustus)小鎮,在尼斯湖畔等水怪,沿蘇格蘭 North Coast 500 自駕環線一路丈量大不列顛島邊緣的海岸線;并最終抵達蘇格蘭的藝術和工業中心城市格拉斯哥(Glasgow),以文學與藝術為線索,深度游遍英格蘭與蘇格蘭。
推薦目的地:
北約克荒原小火車
這條北約克荒原小火車的起點城市在皮克靈(Pickering),路線總長 24 英里,單程 1.5 小時左右,目前是英國路線最長、客流量最大的文化遺產小火車。一路穿越北約克沼澤國家公園,一邊能欣賞荒原的風景,一邊能體驗英國傳統的蒸汽火車文化,沿途小站 Goathland Station 是電影《哈利·波特》的取景地,還可以下車停留游覽,而線路美麗的終點站是海濱小城惠特比。早上從約克出發,花上一天時間,悠閑愜意地度過這趟小火車之旅再合適不過了。
旅途推薦閱讀:
02
法國:
與 20 世紀最杰出的靈魂重逢
2019 年,在法國駐華大使館的支持下,單讀前往巴黎,在法國知識分子無數次言說與書寫的場景里游走。兩周的旅途中,主編吳琦密集拜訪當地出版社、編輯和媒體人,尋找當代法國文壇的新消息。而那一次旅行,也最終凝結成《單讀 23·破碎之家:法國文學特輯》,指引我們在巴黎之夢的背面,尋獲另一種走進法國的可能。
推薦目的地:
從盧森堡公園到蒙巴納斯公墓
沿著塞納河左岸追隨文學大師們的咖啡足跡,是很多文學愛好者到巴黎一定會安排的行程。單讀推薦,在享受完午后這杯咖啡后,你可以一路向南,像許多作家或他們筆下的人物那樣穿越盧森堡公園,散步到這座城市最安靜的地塊——蒙巴納斯公墓,那里褪去了大都會的浮華與喧囂,只剩一些長椅、樹蔭和永不打烊的記憶。
蒙巴納斯公墓如此特別,不僅是因為它埋葬了許多偉大人物,更因為它本身就是一部 20 世紀人類精神史縮影:讓·保羅·薩特與西蒙娜·德·波伏娃在這里比肩而眠,涂爾干、莫泊桑、薩繆爾·貝克特、薩岡、杜拉斯、蘇珊·桑塔格都在這里留下人生的最后一筆。在墓園中徘徊、辨認的過程中,在那些或被鮮花簇擁,或只剩干凈石面的墓碑前,你會意識到,巴黎對死亡的態度并不沉重,而是“仍可談論”,哪怕肉身消逝,相似的靈魂也終會在這里“久別重逢”。
推薦旅途閱讀:
03
愛爾蘭:
尋找那艘救生艇
許知遠曾經說,愛爾蘭的都柏林是他特別想去的地方。因為,“愛爾蘭作為歐洲邊緣的一個地方,常年受到英國的壓迫。因為面對這種壓迫,又常年爭吵,他們有一種很強大的互相團結的力量。愛爾蘭人有種特別的文化、特別的色彩,那個東西特別吸引我。他們就是歐洲的潮州幫”。
在澳大利亞、英國、法國文學特輯之后,《單讀 32·尋找救生艇:愛爾蘭文學特輯》集結了 12 位在本土備受推崇的愛爾蘭當代作家:凱茜·斯威尼、露西·考德威爾、莉薩·麥金納尼、簡·卡森……他們的故事向我們展現,愛爾蘭不僅是孕育了豐厚文學傳統的土地,也是在粗糲的現實中培養了一代代強韌心靈的地方。
推薦目的地:
基拉里峽灣
在都柏林體驗底蘊深厚的文藝生活之外,去愛爾蘭西部欣賞自然風光也是一個好選擇。
在《單讀 32》收錄的凱文·巴里的短篇小說《基拉里峽灣》里,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冷峻又迷人的海灣邊。正好,基拉里峽灣也是愛爾蘭著名的旅游勝地,它是愛爾蘭唯一的真正峽灣:一條由冰川在上一個冰河時期雕刻而成的深長海灣。它深入大西洋海岸,北岸是愛爾蘭西部的最高山姆威爾雷山,南岸是康尼馬拉地區的典型風光——凱文·巴里所言的“扭曲的巖石”和低垂的云層,給人一種蒼涼而壯麗的感覺。
電影《國民警衛隊》在愛爾蘭基拉里峽灣附近取景
旅途推薦閱讀:
04
瑞士:
歐洲的十字路口
說到瑞士,第一印象必然是它的“國際化”。它不僅在地理上是歐洲的十字路口,還是有德、法、意、羅曼什語四種官方語言的非單一文化國家,在文化上也代表著一種全球視野。
去年,在瑞士文化基金會上海辦公室的支持下,《單讀》聯合瑞士的 Specimen. The Babel Reviw of Translations.、肯尼亞的 Jalada Africa、愛爾蘭的 The Stinging Fly 和澳大利亞的 HEAT 這四家國際文學刊物/平臺,共同就非虛構、虛構、詩歌三個創作門類發起征集,遴選各自視野范圍內的文學“新聲”。這些作品來自世界各地,以不同語言寫就,最終收錄在《單讀 39·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戲》這一輯里,成為快速了解世界文學新動向的一扇窗口。
推薦目的地:
羅伯特·瓦爾澤中心
羅伯特·瓦爾澤中心(Robert Walser Stiftung Bern)是瑞士伯爾尼的一家文化機構,致力于保存、研究和傳播瑞士德語作家羅伯特·瓦爾澤(Robert Walser,1878–1956)的文學遺產,定期舉辦專題展覽、學術研討會和其他文化活動,并開放給公眾參觀。
在中心的檔案館、圖書館讀過收藏的瓦爾澤手稿與各語言的譯本,你還可以邁入伯爾尼的大街,感受這個中世紀古城的文化風貌。伯爾尼擁有獨特的古典氣質,老城區的石質回廊、紅色屋頂都能讓你感受到瑞士在自身歷史與國際化追求中的平衡。
電影《去里斯本的夜車》在伯爾尼老城區取景
旅途推薦閱讀:
05
澳大利亞:
做一個世界的水手
《單讀14·世界的水手:澳大利亞文學特輯》是單讀走向海外文學世界的第一次嘗試,從這一輯開始,我們與澳大利亞大使館展開新的實驗,正式設立“澳大利亞文學專欄”。在世界趨于保守、民族主義化的時刻,單讀希望能夠變身一座橋梁,幫助讀者發現新的更有趣的與世界互動可能。就像封面引用的沃爾特·惠特曼的詩句——“做一個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港口。”
本輯邀請到五位當代澳大利亞代表性作者亮相,包括著名記者、普利策獎獲得者杰拉爾丁·布魯克斯,《辛德勒名單》原著小說作者托馬斯·基尼利,澳大利亞少年文學大師約翰·馬斯登,往返于中澳之間的學者尼古拉斯·周思,著名插畫家布朗溫·班克羅夫特,他們的作品呈現出當代澳大利文學的一個切面,也幫助我們重新想象一個擁有全球化精神的世界。
推薦目的地:
悉尼作家之路(Sydney Writers Walk)
沿著悉尼的環形碼頭,一路從西側的海外客運航站樓,散步到東側的悉尼歌劇院前,步道上鑲嵌了 60 枚系列圓形金屬牌,每塊金屬牌上,都刻有一位曾居住或生長于澳大利亞的作家的傳記信息和作品摘錄,是一條實至名歸的作家之路。
傍晚時,沿著環形碼頭 city walk,不僅可以享受海濱小徑的愜意和海港落日余暉,還可以完成一場輕松的澳洲文學之旅。
旅途推薦閱讀:
讓全球行走與文化交流在這個浮動的世界中,為彼此帶來確定的共鳴。
歡迎全球伙伴與單讀一起旅行,聯系合作:dandu@owspace.com
加入 2025 單讀全年訂閱
關心世界的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