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飛翔——京津冀共建園區里的創新故事(二)
共建共管,打造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
4月3日,一艘輪船正在首鋼京唐公司碼頭進行裝卸作業。宋厚嶺攝
曹妃甸區位于唐山市南部,地處渤海灣核心位置,距離北京200多公里。
驅車沿著曹妃甸區從陸地通往小島的通島路,駛往港口方向,途中可見一家家從北京搬遷過來的企業、一輛輛掛著京字牌照的汽車,處處透著濃濃的“京味兒”。
因港而生的曹妃甸區,與缺少出海口的北京,找到了彼此合作的天然契合點。自2014年河北與北京簽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框架協議》以來,雙方創新飛地經濟模式,以共建共管機制推動產業協同、資源共享,打造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吸引北京項目“扎堆”落戶曹妃甸區。
共建共管新模式,推動北京產業轉移取得新突破。2014年以來,截至去年底,曹妃甸區累計實施北京項目271個,總投資2540億元。
從山到海
渤海之濱崛起綠色鋼城
位于渤海之濱的首鋼京唐公司,有世界首條多模式連鑄連軋生產線。只需25分鐘,紅彤彤的鋼水直接鑄成板坯并軋制成鋼卷,薄如蟬翼,狀如紅綢。
“這是我們新開發的‘蟬翼鋼’,主要用于5G基站信號接收器、集成電路板等的制造,鋼卷厚度只有0.07毫米,代表了當今精制鋼的世界先進水平。”首鋼京唐公司制造部低碳室主管師高赫岐說。
從北京石景山區到唐山曹妃甸區,首鋼在搬遷調整中完成了以精品板材生產為核心的產業轉型。
這次搬遷,是曹妃甸區深水港、土地和產業資源與北京企業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有機結合的先行先試。
鋼鐵企業是用水大戶。高赫岐回憶,2014年,他來到首鋼京唐公司時,依托曹妃甸區豐富的海洋資源,公司通過自建海水淡化工程,構建起以海水淡化為主的循環用水體系,為工業生產提供了穩定水源保障。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高赫岐說,對于海水淡化產生的濃鹽水,他們與當地三友集團、鹽場等單位合作開展制鹽。對于淡化水,他們制成甘洌清甜的瓶裝飲用水,已通過國家機構檢測,用于職工日常生活用水。
此外,首鋼京唐公司還與當地港口、鋼鐵企業等合資建設礦石碼頭,與當地水泥企業合資建設水渣細磨項目,延長產業鏈條,提升了企業競爭力。
對于鋼鐵企業來說,減排降碳永遠在路上。
廢鋼是可循環使用的綠色可再生資源。研究顯示,每使用1噸廢鋼,可以節約0.4噸焦炭或1噸左右的原煤,比用鐵水節能60%、節水40%。
該公司瞄準“大廢鋼比”連續生產持續攻關,在低碳煉鋼技術上取得新突破。
“我們的廢鋼占原料的比例達到50%。今年3月份成功試驗了55%廢鋼比的鋼鐵生產,在全國處于先進水平。”首鋼京唐公司制造部低碳室主任吳剛說。
多年來,首鋼京唐公司累計投入環保治理資金42億元,完成2000多項治理,建設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被工信部、生態環境部評定為“無廢企業”典型案例。
渤海之濱崛起綠色鋼城。“我們正在加強與科研院所、企業機構的合作,建立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固廢管理體系,把綠色制造品牌叫得更響。”吳剛說。
4月3日,在位于唐山市曹妃甸區的金隅天壇(唐山)木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正在檢查產品質量。王欣玥攝
鏈式發力
園區企業抱團發展
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的成立,形成了強大的投資磁場,吸引越來越多的北京企業選擇在這里“安家”。
“我們發揮首鋼產業鏈的資源優勢,成功引進北京巴威、首鋼氣體等產業鏈項目。”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專家組組長史錫強說,園區新老企業構建起合作鏈條,實現了抱團發展、多方共贏。
焊花飛濺,打磨聲此起彼伏。在位于曹妃甸裝備制造園區的巴威裝備制造唐山有限責任公司,大型電站鍋爐等產品生產場景一片火熱。
這是北京巴威公司建設的高端裝備制造新基地項目,產品包括超低排放大型電站鍋爐以及垃圾焚燒發電、生物質發電、太陽能光熱等清潔環保設備,承擔了總部的全部產能。
“之所以選擇這里,是因為曹妃甸裝備制造園區擁有便利的港口運輸條件、相對成熟的工業基礎與配套設施,非常適合公司產業發展需求。”巴威裝備制造唐山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竇洪炎說,該項目自2023年8月投產以來,訂單不斷。
曾經,因為產能限制,公司訂單交付時間十分緊迫。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工作人員入企調研,提出好點子:園區內有好多裝備制造企業,何不轉包一部分訂單,實現互利共贏?
在各方支持下,竇洪炎完成對園區相關企業調研,最終確定4家裝備制造企業作為合作伙伴。
這個產業對專業技能人才要求高、需求大。曹妃甸區充分發揮職校專業人才優勢,促成多次校園招聘。該公司與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開展良好合作,已引進大批優秀畢業生。
在同一個園區的鑫華源曹妃甸智能停車設備制造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內,伴隨著隆隆聲,成卷的鍍鋅帶鋼被全自動設備“吞入口中”,機械加工、自動化焊接等工序緊張有序進行。
作為京煤集團唯一的裝備制造企業,該公司從北京搬到曹妃甸區后,發揮原材料及周邊配套產業優勢,提高了智能停車設備、煤礦機械、光伏構件等產品的綜合競爭力。
該公司產品以大型裝備為主,與北京金隅集團下屬的金隅科實公司等專注于小型精細產品的園區企業形成優勢互補,助推當地裝備制造產業邁向中高端。
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既要契合企業需求,也要精準補齊當地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短板。
“我們堅持在產業對接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找準轉型方向。”史錫強說,他們堅持鏈式發力,引導鋼鐵深加工、石油化工、裝備制造、氫能等產業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不斷集聚,形成更好的產業生態。
共建共管
探索跨地區產業合作發展新模式
4月初,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李如忠帶著團隊赴京招商,把招商重點目標放在央企上。
“與一些央企進行了對接洽談,爭取引進一批央企項目,為示范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李如忠說,今年,他們制訂了招商工作方案,重點引進央企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商業中心等項目。
跟一般的招商團隊不同,示范區招商團隊除了唐山的,還有3名北京來的掛職干部。
“北京掛職干部與唐山的同事一道,組成赴京招商小組,利用各種渠道及時掌握企業搬遷方面的信息和動向,與有搬遷需求的企業逐一對接。”李如忠說。
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管理機構獲批后,京冀兩地按照“示范區管委會+建設指揮部”模式,創新性地開啟共建共管機制,河北選派干部任職,北京選派干部掛職。
在兩地干部共同努力下,示范區建立了有效會商機制、政策共引機制、創新協同招商機制,不斷完善創新要素保障機制,共同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共同推行資質互認。
“招商人員跑得勤,轉移項目落地快。”落戶的北京企業對此感受很深。
作為北京產業轉移項目,唐山曹妃甸映美科技有限公司落戶曹妃甸區后,從簽約到開工建設,僅用了不到兩個月。目前,北京總部的生產、研發、品控、技術、檢測中心、物流中心等部門功能已完成向曹妃甸的轉移。
“曹妃甸區很快就有北京王府井了。”目前,北京王府井商業中心一期項目正在曹妃甸新城施工,將建設購物中心、商業街、公寓等,打造城市新地標。
如果說產業轉移密切了曹妃甸區與北京的經濟往來,那么,北京公共服務資源的聚集,則拉近了兩地的“人緣”。
教育領域,北京景山學校曹妃甸分校、北京曹妃甸國際職教城建成投用,北京電氣工程學校在曹妃甸區設立實習教育基地,有效提升了區域內教育發展水平。
醫療方面,曹妃甸區與北京安貞醫院、北京友誼醫院、北京婦產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等知名醫院合作,不斷提高當地醫療水平。
文化領域,曹妃甸區舉辦“魅力曹妃甸”北京巡回攝影展、京津冀梅花獎名家和京津相聲名家走進曹妃甸、“夢圓曹妃甸”赴京演出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帶動京冀兩地人文交流更加活躍。
“受益的不僅僅是曹妃甸區當地百姓,還有北京居民。”李如忠說,示范區將持續對接北京優質資源,推動京冀地區在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領域的合作,讓兩地居民共享京津冀協同發展帶來的紅利。(河北日報記者 貢憲云 王育民)
記者手記
找準契合點,推動跨區域合作
飛地經濟的概念很火。距離北京200多公里的唐山市曹妃甸區,通過共建共管的跨區域合作新模式,吸引北京項目“扎堆”入駐,書寫了以飛地經濟模式為特征的協同發展新故事。
想要招引北京項目的地方很多,曹妃甸區為什么行?
首要的是找準兩地跨區域合作的契合點。
依港而興的曹妃甸區,優勢在海洋,潛力在海洋。而對于北京轉移企業來說,臨港靠海無疑是加分項,寄托著他們走向海洋的夢想。
臨港靠海建廠布局,帶來了原材料運輸成本低、出口海運便捷等多重優勢。很多搬遷過來的北京企業負責人說:“來對了。”
多年來,曹妃甸區堅持陸海統籌、資源融通,系統優化港口基礎設施、集疏運體系、多式聯運體系,做好海的文章,激發藍色動能。
其次,找到契合點后,還需靶向發力、精準招商,推動串珠成鏈、聚鏈成勢,建設產業新生態。
在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瞄準重點產業發展方向,河北和北京共同組建招商團隊,共同推行資質互認,共同優化營商環境,創新完善要素保障機制,促進了產業鏈的延鏈補鏈強鏈。
在曹妃甸區綿延的海岸線旁,港口貿易、鋼鐵循環經濟、先進裝備等產業正在興起,在向海發展、向海圖強中加速釋放發展潛能。
黃驊市融媒體中心
來源 | 河北日報
編輯 | 張孟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