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一天,張大千罕見地對女兒發了飆:“為什么要我回國?你說國內進步很大,窮死、餓死那么多人,這也叫做進步?”
當時的張大千已經是位花甲老人,漂泊在外十幾年,他也不是不想回大陸,只不過他心中始終有著一份顧慮。
張大千無數次在午夜夢回間,會思及故土以及遠在家鄉的孩子們,但是他依舊不想回去。
或者,也可以換句話來說,他是不敢回去。
張大千在1949年,攜愛妻與幼女乘坐飛機駛離大陸,這一走直到他去世,都沒能再次踏上故鄉的土地。
張大千去世后,人們也會紛紛猜測為什么他不愿意回來?他在臨終前到底有沒有一絲遺憾?還專門有人去采訪了他的妻子徐雯波,似乎給了大家一個理由和解釋。
許雯波女士表示,張大千一直醉心于藝術創作,為了提升靈感,張大千經常會帶著家人去旅行。在不同的環境和風景中,張大千會更有藝術靈感。
當初張大千同團隊來到敦煌,一群人在那里耗費了近三年時間,共創作出近300幅臨摹敦煌壁畫作品。這一壯舉確實令藝術界震動,同時,也遇到了一些非議。
在當時稍顯動蕩的大環境下,有人就曾質疑張大千等人,如此創作會不會對敦煌壁畫造成破壞?雖然也有人出來為張大千等人證明,依舊難以擋住悠悠眾口。
政權交替的大背景下,張大千難免生出一絲顧慮,倘若自己一直留在大陸,會不會受到指責和批評?也許出于對未知的盲目恐懼,他選擇了外出暫避風頭。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出于更加現實的角度考慮。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一部分人尤其是有名的文人墨客,多接到了蔣介石邀請他們去臺灣的信函。
有些人不明所以跟著走了,還有些人留了下來。生性愛自由的張大千,他從不會將自己歸結為哪一派系,完全就是一個不聞時政的自由藝術者。
張大千一大家子人口眾多,他想走也許和“待遇”問題有關。
在當時,國家乃至每一個公民,多將精力放在了發展生產力上頭。在溫飽尚未得到滿足之前,精神藝術的追求,似乎并不太受老百姓們的重視。
張大千想要不斷發展自己,他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間,更多的向外探索和學習。所以他帶著家人離開了大陸,輾轉曾在印度定居,專門研學、考古了印度敦煌壁畫。
后又在阿根廷、巴西和美國等多地停留,最終在年邁重病之時,回到了臺灣定居直至去世。在外漂泊的二三十年間,張大千也時刻關注著大陸的訊息。
他時常會和在大陸的孩子們以及諸多老友通信,通過他們來獲取大陸的發展信息。
國畫大師齊白石也是張大千的老友,曾給他從國內寄信聯系。
信中齊白石先是闡述了當時國內現狀,最后竟是有些不好意思地提了一個小小的請求。
那就是,他想找張大千幫忙賣畫,價格不高兩幅畫只要100美金,可這句話深深刺痛了張大千的心。
他清晰地從這句話中,看透老友的無奈以及當時的大陸社會現狀。
就連齊白石都要靠賣畫度日,自己倘若身在其中,是不是也要面臨如此境況?
張大千思索過后,更加堅定了滯留在外的想法,畢竟自己還要養小嬌妻,可不能大意。
而另一位老友徐悲鴻的來信,同樣讓張大千心驚。
徐悲鴻也向張大千發出邀請,拿出了當時最高的誠意,以年薪3000斤米的高薪,聘請張大千歸國任教。
這樣的薪酬,放在當時來說,已經屬于頂級待遇。
奈何張大千家人多,他如果僅憑這些待遇度日,唯恐生活上捉襟見肘,也許這也是他考慮出走的原因之一吧。
(參考文獻:[1]譚思師.張大千敦煌之行對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啟示[J].時代人物,2025(2):0004-000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