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史上學王羲之的名家有很多,從王獻之到當代的孫曉云、宇文家林,數量難以統計,他們各學到王羲之的某一種風格,但又在其他方面有欠缺。而有一位書法家被學界認為是“最懂”王羲之的人,他避免了前輩們出現的不足,學到了魏晉筆法的精髓,他就是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學王羲之的字,做到了“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樣既避免了板滯匠氣,又靈活自然。齊白石認為,八大山人的字比王獻之更佳,這是因為小王的字媚趣失韻,如唐太宗評價:“觀其字勢,疏瘦隆冬之枯樹;觀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惡隸。”而八大山人則以禪入書,絕塵俗之氣,更符合晉人王羲之書法中正平和、不激不厲的氣質。
啟功稱贊八大山人“鐘王逐鹿定何如,此是人間未見書。”直言“其胸襟之欲吐者,亦俱于棱角中見之……而大巧寓于大拙之中,吾恐泰和見之,亦當爽然自失,能逮其巧,不能逮其拙焉。”言外之意,李邕也不如八大山人。
八大傳世書法不多,《臨興福寺半截碑》堪為“扛鼎之作”,《半截碑》是唐人集王羲之字而成,雖筆法完備,但由于是碑刻,所以筆畫細節模糊,章法上更是難與墨跡相比,而八大山人的臨本則彌補了這兩大不足,同時為我們展示了如何巧妙的化用王羲之的結字方法,使作品更佳天然生趣。
書寫此作時,八大山人已經74歲,書藝成熟,達到了“人書俱老”境界。此冊共二十開,縱25.3厘米、橫8.5厘米,共754字,結構簡練而不簡單,筆法渾厚,意象豐富,蕭散自然而內含豐滿。
此作筆法細膩,筆畫圓轉渾融,裹鋒暗轉,起筆多隱去鋒芒,無一絲尖刻之態,這種“以圓代方,以藏代露”的筆法轉換,既保留原碑的雄渾骨架,又有“大巧若拙”的美感。結構上中宮緊收如核心凝聚,如“鎮”“樓”等字左半部壓縮,右半部舒展凝重,在穩定中見動勢。
八大山人刻意簡化筆畫搭接,以數筆勾勒輪廓,形成“疏可走馬”的空靈布局。章法疏朗留白,營造出“空谷傳音”的靜謐感。正如鄭板橋所言:“八大山人臨古,欲離欲合,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這部作品,筆筆都有魏晉筆法精髓,將它臨摹通透,我們不僅可以學到王羲之的行書技巧,還能“醫治”寫字板滯無韻的弊病,值得畢生臨摹。
而今,我們將八大山人《臨興福寺半截碑》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與原作別無二致,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以供大家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