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水步道旁的唐樓天臺,我那盞2.1米的折紙落地燈正在夜風中輕顫。三個玻璃燈罩相互碰觸,發出風鈴般的碎響。這種危險的浪漫,讓我想起它從內地到香港的168小時——原來易碎品運輸的最高境界,是教會器物如何與重力和解。
玻璃器物的覺醒年代
去年幫咖啡館搬運吊燈時,見證過物流行業的魔幻現實主義:
某師傅用舊T恤包裹手吹玻璃燈罩
號稱防震的貨柜里,水晶掛件在顛簸中完成自主切割
最荒誕的是某次開箱,燈座螺絲竟在運輸途中長出銅綠
當我在景德鎮工作室看中那組薄胎瓷燈罩時,貨運老板叼著煙擺手:"這種透光見指紋的玩意兒,過完關還能囫圇個兒算你積德。"
反脆弱實踐手冊
6月15日下單的折紙燈,像件待護送的現代藝術品。鑫航倉庫發來的驗收視頻里,戴白手套的質檢員正用在專注檢測:
燈泡、燈柱是否正常無破損,且無不正常刮痕,整體是否能夠正常立起平穩放置地面,通電檢查是否能正常通電使用。
后面入倉等待集運的時候,又擔心在運輸過程中受損,選擇了他們的包裝加固服務,不僅用氣泡墊、泡沫棉填充箱體內部,還在外面加了一個小型木架,確保不被重物擠壓破損。
垂直空間的極限敘事
真正顛覆認知的是入戶過程。我這棟1965年的唐樓,旋轉樓梯的螺距堪比紅酒開瓶器:
師傅搬運的過程其實是比較艱難的,雖然貨物并不算太重,但是包裹整體比較狹長,好在師傅對于唐樓是比較熟悉的,緩慢而穩妥的漫步上樓,最終成功送到家門口,省去了我不少力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