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炳文
凌晨三點的濰坊市殯葬事業服務中心第一殯儀館里,辛宇赫身穿防護服,戴上雙層乳膠手套,俯身凝視手術臺上殘缺的遺體。鑷子夾起比發絲還細的美容縫合線,在放大鏡下精準穿過皮膚組織——這樣的場景她習以為常。當晨曦穿透停尸間的紗簾,原本支離破碎的軀體已恢復生前輪廓,仿佛只是沉睡。2025年清明時節,記者走進濰坊市殯葬事業服務中心第一殯儀館,了解這個“90后”“00后”女子遺體整容團隊的故事。
一針一線重構生命的尊嚴
辛宇赫2014年來到該館,是館里第一批專業對口的大學生。
來了沒有多長時間,她就遇到了一個情況,有位20多歲的女生遇車禍,很漂亮,臉上有傷,需要火化。晚上,她自己一個人和遺體呆在一起,用了一個多小時,給遺體化好妝。
逝者的弟弟當時情緒很激動,看到畫好的妝容后,很感激,就給辛宇赫跪下了。他覺得把他姐姐“最好的遺容呈現出來了”。
車禍、墜落等意外造成的遺體殘破,在她們的手下以完美的形式復原。
濰坊市殯葬事業服務中心第一殯儀館里遺體整容女子團隊現在共有4人:1992年出生的辛宇赫,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10年多;1999年出生的張黎萍,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5年;1999年出生的位明皓,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5年;2000年出生的王曉冉,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3年。
她們分別畢業于北京民政職業大學和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的都是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
雖然學的是這個專業,但在學校學習的并不多,只有在這里邊干邊學。
作為90后00后的遺體整容女子團隊,第一關要過的就是遇到什么情況都不能害怕。
穿透死亡的情感共振
“真正的考驗從來不在技術層面。”張黎萍翻開工作日志,某頁貼著干涸的淚痕。那是個暴雨夜,19歲姑娘跪在渾身燒傷的母親遺體前崩潰嘶吼。
張黎萍沒有立即勸阻,而是默默調暗燈光,哼起家屬提及逝者生前最愛的民謠。當啜泣漸息,她才蹲下身輕聲道:“我們一起給媽媽梳個漂亮的發髻好嗎?”
位明皓正在將數百例服務案例轉化為《臨終場景情緒干預指南》,“我們治愈的不是遺體,而是生者心里那個突然塌陷的黑洞”。
王曉冉記得,去年一位40多歲的男子遇重大車禍去世,內臟都出來了,經過她們的修復后,家屬很滿意,“看起來跟睡著一樣”。
她們認為,每個行業都要有人去做,當你熱愛一個行業,就會有動力去做。
撕裂偏見的青春力量
“第一次觸碰高度腐敗遺體后,我三個月聞不得肉味。”吉林姑娘位明皓笑著回憶入職初期的窘迫,“但現在我能分辨不同季節遺體變化的細微差異,這是任何教科書都沒有的生命密碼。”
工作中,他們需要時刻保持警惕,保持嚴肅,要有同理心,還要注意縫合過程中不能被扎破。辛宇赫和王曉冉就曾被針扎破手。遺體有沒有傳染病,什么情況也不知道,比較危險。
女子本弱,在此則剛。
正如在火爆的電影《哪吒》里,太乙真人以蓮花為哪吒重塑肉身。
她們認為:“我們修復的不是冰冷的軀體,而是生者繼續前行的勇氣。”在生死交接的渡口,這群女性用技術與溫度編織著最莊重的生命禮贊——既是對逝者的挽歌,更是對生者的治愈。
感觸更多生命的意義
家屬滿意是他們做這個最大的動力。工作之外,她們很陽光。
在這里,她們見過了很多感觸的場景:白發人送黑發人、小孩溺亡、一些年輕人自殺等,覺得很可惜。
有一些生病的人想活著還活不下去,有一些人看上去應該活的挺好卻自己結束了生命,他們在這里感觸并思索了更多生命的意義。
看到一些送別的場景,她們也偷偷感動哭。
她們深知自己的責任:讓每一雙手傳遞溫度,深刻理解生命真諦。做好生命的擺渡人,用專業和敬畏送別每一位逝者。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