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招遠高中全面推行“周末雙休”已過去一個多月。政策落地時,有人歡呼“終于不用凌晨5點起床”,有人卻痛批“校內休就是換湯不換藥”,也有人預言“不出三個月就得打回原形”。如今真相如何?政策究竟是“減負良方”還是“空中樓閣”?家長的真實心聲,折射出教育轉型的深層博弈。
周末雙休政策在招遠執行如何?
根據招遠某高中老師反饋的信息,現在學生的作息時間嚴格按照政策執行,住宿生晨起時間6:30,走讀生到校時間7:00,8點正式上課,晚自習9:30下課。
但家長群里的火藥味卻越來越濃:
支持派?:“孩子回家能笑著說話了!以前動不動就喊累喊頭痛,現在周末還能打場籃球。” ?反對派?:“說是雙休,單周‘校內休’不還是關在學校?作業量一點沒少!” 現實派?:“有錢人家請私教補課,普通家庭只能干瞪眼,這政策反而拉大差距!” 對老師來說,明顯感覺到輕松了,上班時間比以往晚了些,以前早上6:10分就得到教室。晚上下班時間早了,有時候8:30就可以下班,能早早回家休息,睡眠時間增加了。“以前半夜回家是常態,現在終于能陪家人吃晚飯。”一位高三班主任感慨。
新政實施后,招遠高中生日均睡眠時間明顯增加,課堂上打瞌睡的現象也少了很多。一位班主任坦言:“學生眼里有光了,早讀效率反而提升。”也有老師表示擔憂:“雙休時間過長,對于不自律的孩子來說是災難。”
我覺得有必要再談一下“高中雙休”政策實行的初衷。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減負與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山東此次推行雙休政策,核心目標包括:
1.減輕學業負擔。通過減少在校時間,降低學生的身心疲勞感,改善睡眠質量和學習效率。
2.促進全面發展。鼓勵學生利用周末參與體育鍛煉、社會實踐或興趣培養,打破“唯分數論”的單一評價體系。
3.適應教育改革趨勢呼應“雙減”政策精神,探索從“時間堆砌”向“質量提升”的教育模式轉型。
從多地的初步實踐來看,部分學校通過優化作息安排,已取得一定成效,學生反饋積極。這表明政策初衷具備社會需求基礎。
高中雙休政策能否長期堅持,取決于以下核心問題的解決:
1.高考評價體系的配套改革。若高考仍以分數為唯一標準,學校和家長很難真正接受雙休。需推動綜合素質評價、多元錄取機制等改革,從根源上緩解“唯分數論”的壓力。
2.校內教學效率的提升。學校需優化課程設計,通過高效課堂和精準作業減少“無效學習時間”。
3.家校協同機制的建立。學校可組織周末興趣活動或自主學習指導,幫助家長規劃孩子的時間。
無論如何,這場改革已邁出關鍵一步,其意義不僅在于調整作息,更在于推動全社會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未來。
高中雙休的爭議,本質是兩種教育觀的碰撞——要“短期分數”,還是“長期成長”?當浙江已有高校將“社會責任感”納入錄取標準,當北京試點“AI精準教學”壓縮無效刷題,這場改革已無退路。
或許,我們該問的不是“雙休能堅持多久”,而是“我們敢不敢給孩子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生活在招遠,關注我們就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