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塑料危機炸鍋了,聯合國喊禁、各國跟著限,可就是找不到“能替代塑料”的好料。結果中國翻出一根竹子,不光能降解、能固碳,連飛機餐具、房子屋頂都能整出來!
別人還在研究生物塑料,中國已經把竹子玩出了國際范兒。這事,真沒那么簡單。
一根竹子掄上場,塑料頭鐵都得碎!
全球塑料,正陷泥潭。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數據,自1950年至今,人類生產了92億噸塑料,僅有9%實現回收,其余多數被焚毀或流入海洋。
到2060年,全球塑料產量預計將翻倍,超過12億噸/年。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每年上百萬海鳥、十萬頭鯨豚類海洋哺乳動物,死于誤食塑料或被纏繞塑料廢棄物中。
各國一邊出臺限塑令,一邊焦頭爛額找替代材料。生物降解塑料價格高、性能不穩,紙吸管被罵翻,玉米淀粉可降解但吸水發軟。
就在這“材料荒”的當口,中國丟出一個老物件——竹子。
2022年8月,中國在“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上首次提出“以竹代塑”全球倡議,得到多個“全球南方”國家響應,成為塑料替代材料中的“黑馬”。
當年年底,相關部門就快速制定出了行動計劃,列出七大重點領域:包裝材料、餐飲制品、日用品、建筑模板、農業薄膜、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外貿出口制品。
一根竹子,何德何能?
中國擁有756萬公頃竹林資源,分布于18個省區,年產竹材超4000萬噸,產業鏈涵蓋原竹采集、制材、加工、制品、出口全鏈條。
而且,竹子不是伐樹,而是“割竿再生”,不破壞林地結構。以毛竹為例,平均5年一個輪伐期,每年可固碳1.85噸/畝,是天然“碳中和加速器”。
塑料污染像惡性腫瘤,傳統替代材料像止痛藥;竹子則像是一次中醫拔罐,能疏通整個產業經絡。
問題不只是“能不能替”,而是“誰先替上去”。中國,走在了前頭。
這玩意兒從頭綠到根,真不是吹!
人類造塑料,用了一個世紀;但竹子這個物種,在中國已經用了數千年。從唐代造紙到明代做簧,到今天造飛機內飾、建筑模板,它的“可塑性”遠超塑料本身。
202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將中國提出的“以竹代塑”寫入全球減排路線圖。這不是象征性點贊,而是看上了中國掌握的這套技術組合拳:
第一拳:全生命周期低碳屬性。一噸塑料制品碳排放為1.8—3.5噸二氧化碳,而一噸竹子全流程僅排放0.2—0.4噸。
在某些高溫高壓條件下,“熱壓竹板”抗壓強度接近不銹鋼,熱解竹炭具備導電性能,可用于新能源儲能系統基材。
第二拳:加工可降維,性能可升級。
2022年,中國竹產業企業突破“高熱壓無膠冷凝”技術瓶頸,將毛竹纖維壓縮成形后,生產出具備高韌性、抗菌防霉、抗開裂的復合竹餐具。
這種產品耐溫可達120℃,通過了歐盟LFGB食品接觸材料檢測標準,比傳統PLA塑料制品更環保、更穩定。
第三拳:全球樣板工程落地,驗證真實適配。
2004年,西班牙馬德里國際機場T4航站樓主承重梁全部采用中國竹材壓制復合構件,總用量達3400立方米,跨度最長達48米。
2020年起,國內五大航空公司開始逐步使用竹制一次性餐具、杯托、攪拌棒,年使用量超4000萬件。
竹不是“土材料”,更不是“低端”。它是傳統生物材料與現代工程工藝之間被重新激活的超級資源池。
而這一整套產業鏈背后,掌握標準的,依舊是中國:首先,全球90%以上竹產品國際標準由中國主導制定。
2023年起,“竹復合材料、竹塑共擠、竹包裝紙漿成型”等9項關鍵標準列入ISO修訂目錄。此外,中國擁有8.4萬項竹制品相關專利,占全球總量94%。
有人說,“中國這是在拿一個本土鄉材,硬生生干成國際環保范本。”其實,這不是“干成”,而是“系統設計”。
政策扶持、技術登頂,這一仗中國打得講究!
從提出倡議到三年規劃再到國際標準接軌,中國“以竹代塑”不是臨時起意,而是頂層設計下的產業突圍。
2023年3月,發改委和林草局聯合提出了新的以竹代塑計劃。目標依然很明確:到2025年,實現竹制品年產值增長20%,形成50個以上骨干企業。
想要實現計劃,關鍵是什么?政策落地不靠喊口號,而是靠精準砸點:
在福建南平、浙江安吉、四川宜賓三地建設國家級“竹產業示范園區”;在貴州赤水、湖南道縣、江西崇義重點扶持“科技竹”項目;投入超15億元科研資金,重點推進竹基復合材料、可降解竹塑共混材料技術研發。
2024年初,《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新增“竹基復合材料、竹纖維紙漿、生物基竹塑產品”三類新興產業,正式納入國家鼓勵類項目。這一政策等同于:投融資有支持,稅收有減免,環評有綠色通道。
在消費端,外賣平臺餓了么、美團均已對接竹質一次性餐盒與餐具,部分城市每年使用量突破千萬件。
在出口端,中國已向東南亞、拉美、非洲24個國家輸出竹加工設備與成套工藝,同時輸出專利與標準。全球發展中國家正逐步接受“竹代塑”方案為其“低成本綠色路徑”模板。
目前國內市場活躍企業超36.8萬家,從業人口超過1000萬人,竹產業綜合產值已突破5400億元,被譽為“綠色經濟+富民產業”雙引擎。
這一整套打法,從原材料供應,到產業聚集,再到終端場景試點,背后邏輯就是一句話:
要用一根竹子,支起整個生態替代產業體系。
我們不是以“單品替代”為目標,而是以“戰略主材”推進替塑系統替換。也只有像我們這樣有計劃、有行動,才能夠真正做到替代。
參考資料:
代塑,竹子因何成“天選之材”.人民政協報.2022-11-2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