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在其報道中指出,隨著美國軍事援助持續縮水,歐盟委員會正在制定的新戰略正圍繞一個核心構想展開——將烏克蘭打造成支持者計劃中的"鋼鐵刺猬",無論能否實現停火,這都將成為該國獲得持久安全的路徑。該戰略包含互為支撐的兩大部分,其要義在于通過全面武裝烏克蘭,使其成為令“敵人”無從下口的硬骨頭。
這一計劃的核心推動者是現任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愛沙尼亞前總理卡婭·卡拉斯。她提議2025年將歐盟對烏軍事援助翻倍至400億歐元,同時提升烏克蘭本土國防工業產能。
第一步:更快輸送更多武器
該計劃第一階段聚焦即時支援——增加彈藥、武器系統供給,特別是對保護烏克蘭城市與前線至關重要的防空導彈。目前正在實施的"丹麥模式"已為此提供范本:烏克蘭提出需求,丹麥承擔費用并由其官員監督訂單執行。該模式已促成"博格丹納"自行火炮、遠程無人機及導彈系統的快速交付,瑞典、冰島等國也采用了這一方式。
然而卡拉斯的三月歐盟峰會提案遭遇阻力,因未獲廣泛支持,援助規模被壓縮至僅50億歐元彈藥撥款。
第二步:打造烏克蘭自主國防工業
在提供武器援助的同時,歐盟計劃幫助烏克蘭擴大本土軍工產能——這一舉措兼具成本效益與可持續性優勢。烏克蘭國防產業已呈現爆發式增長:2024年軍火產值達10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00%),據烏克蘭未來研究所(UIF)預測,2025年該數字有望突破150億美元,理論產能甚至可達350億美元。
為烏克蘭設定的關鍵生產目標包括:
- 無人機:2025年量產500萬架FPV無人機(2024年為200萬架)+ 3萬架遠程無人機
- 導彈:生產3000枚"海王星"遠程巡航導彈等型號 + 已針對俄目標測試新型彈道導彈
但資金仍是核心挑戰,基輔需盟友持續注資才能實現這些目標。
戰火中的軍工革新
盡管俄軍對烏武器工廠發動反復空襲(部分設施遭五次以上打擊),烏克蘭軍工生產仍持續運轉。烏前國防部長安德烈·扎戈羅德紐克指出:"創新從未停歇,在烏克蘭,一個創意能在數月內轉化為士兵手中的武器。"該國電子戰技術更居領先地位,如"利馬"干擾系統已有效壓制俄羅斯的滑翔炸彈。前德國防務官員尼科·朗格稱,烏方此領域能力現已超越俄羅斯與西方。
但關鍵部件(如裝甲車底盤)仍需進口,與西方軍企合作仍不可或缺。當前烏克蘭正與法國泰雷茲集團合作研發彈道導彈攔截系統。雖然卡拉斯全面方案在三月峰會遭縮水,她仍決心重啟計劃。《經濟學人》警告,若失去全力支持,歐洲或將錯失"強化烏克蘭防務能力最快最有效的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