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設為標,獲取AI深度洞察)
全文4,000字 | 閱讀約20 分鐘
他是 Andrej Karpathy,曾擔任 Tesla 自動駕駛負責人,也是 OpenAI 創始團隊成員之一。如今,他是全球 AI 社區最受尊敬的獨立聲音之一。
但這次,他沒有談模型參數,沒有分析芯片趨勢,也沒有喊出技術烏托邦。他做了一件簡單卻震撼的事:寫下一篇公開文章,不是寫給科學家、企業高管或政府官員,而是寫給你——那些用 ChatGPT 輔導孩子寫作文、給自己做周報、甚至用它啟動副業的普通人。
在 Karpathy 眼中,GPT 并不是一個“大公司的工具”,而是“個人的超能力”。
與此同時,國內的大模型戰場正酣。
3月24日,Deepseek迎來了一次重磅更新——DeepSeek 正式發布了新一代模型 DeepSeek V3–0324,并繼續完整開放模型參數和權重。科大訊飛則宣布,其星火大模型將作為唯一展項,亮相 2025 年大阪世博會中國館。華為、阿里、字節等巨頭也在加強企業級模型部署、強化系統集成能力。
一邊是平臺、系統、組織的宏大敘事;另一邊,是輸入框、手機、普通人正在日常里默默改變世界的方式。
Karpathy 說得很直接:
“真正最早體驗到 AI 的人,不是公司,不是政府,而是你。”一、寫給你,不寫給組織
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技術浪潮,基本都有一條看似鐵律的傳播路徑: 從政府實驗室或軍事工程出發,流向企業機構,最終才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想想這些曾經改變世界的技術: 電力、雷達、密碼學、衛星、互聯網、GPS、超級計算機……它們無一不是先誕生于戰略體系內部,隨后被大型企業“馴化”,最后才被推送到千家萬戶。
這一路徑存在合理性:新技術初期往往稀缺、昂貴、難以理解,僅少數具備資源和能力的組織能夠掌握和部署。而普通人,習慣于做“技術落地的終點站”。
但這一次,GPT 打破了這個路徑。
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反向擴散”: 它跳過了大部分政府流程,繞開了企業級門檻,直接從 OpenAI 的一個網頁,送到了數億普通人的手機、電腦、輸入框里。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群在沒有被“培訓”“授權”或“組織引導”的前提下,主動接入了最前沿的通用智能工具。
Karpathy 用一種感慨的語氣寫道:
“ChatGPT 是技術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級產品,而它的用戶幾乎都是個人。”
這不是“降本增效”,這是“能力重構”。
而且,GPT 不像過去那種必須接受數年教育才能掌握的系統,它天然為每個人設計—— 免費、即時、支持母語、沒有入門門檻、不需要“權限申請”或者“技術培訓”。
如果說以前的科技浪潮像一座金字塔,塔尖先動、底層后感知; 那么現在,GPT 這場變革像是從地基下噴涌而出,底層先裂,塔身顫抖。
技術傳播的方向被徹底翻轉了。
這不是一個模型的勝利,而是一種力量的遷移:
從組織到個人,從專家到普通人,從結構到流動。
二、輪到你了
GPT 的“神奇”,不是它懂得多,而是它懂你。
它理解你的問題,不在于你是不是專家,而在于你能不能自然地表達想法——用母語、用口語、甚至用俚語。它不會因為你沒讀過論文、不會寫代碼,就拒絕回應;它甚至能根據你的水平調整輸出風格,用你能理解的方式回答你不敢問的問題。
這讓 GPT 不再是“技術工具”,而是每個人的能力解鎖器。
1、它不是“做得更好”,而是“能做以前做不了的”
GPT 提供的,不是對已有工作的加速器,而是對未知領域的入口。
你不會寫代碼,但你可以讓 GPT 寫出一款應用;
你不懂法律,但可以請它解釋合同;
你沒受過寫作訓練,但能寫出像樣的自我介紹、方案、講稿、社媒內容;
你不是設計師,但能通過對話生成一整套品牌素材。
在過去,你想做這些事,意味著要請教朋友、找專家、花錢外包。現在,你只需要打開一個對話框。
這不是輔助,這是越級打怪。
2、專家是組織的資源,但 GPT 是個人的力量
在組織里,資源分布是“按職能”的:工程找工程師,法務請律師,品牌交給市場部…… 企業的效率,來自“分工協作”。
但普通人從來不具備這種結構。他/她只能是“自己”——獨立完成所有事。
而 GPT 這種“橫向廣博,縱向夠用”的能力特征,恰好打破了這個局限。它不如專業人深,但對普通人而言,足夠用了。
Karpathy 總結得非常準確:
“組織已經可以做的事,GPT 讓它們做得更快;但個人原本做不到的事,GPT 讓他們首次具備了可能。”
3、它不僅懂你怎么做,還懂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更妙的是,GPT 不只是冷冰冰地“完成任務”,它還能參與到人的思考過程。 它陪你列提綱、優化措辭、模擬對話、排演場景、共創想法……
它不是搜索引擎,也不是自動化軟件,它是一種“人機混合能力”,是你的準專家副駕 + 創意伙伴 + 溝通助理 + 情緒陪練。
而你,不需要學專業Prompt,也不需要搞什么精調,只要用自然語言說出你想要的,它就能和你一起,構建出你過去無法完成的結果。
三、組織為什么慢?
這場 AI 革命中,最令人驚訝的,并不是個人跑得有多快,而是組織竟然跑得如此之慢。
你或許會問:那些有錢、有數據、有工程師、有預算的公司,怎么反而落在了普通人后面?
Karpathy 給出了解釋,但更深的本質,其實藏在“系統級復雜性”與“結構性惰性”中。
1、每個組織都是一個“笨重的大腦”
我們以為 GPT 是 plug-and-play,但對企業來說,它更像是一場外科手術。
企業不是一個人,它是一群人組成的復雜系統。每件事情都牽一發而動全身:
GPT 想要落地業務流程?請先通過安全審查。
想要統一模型回答風格?先等品牌部門出指南。
想接入客服系統?得兼容遺留系統和新后臺。
想替代人工?涉及組織架構、成本核算和人員安置……
而在這整個鏈條中,每一層都有 KPI、都有風險、都有 inertia(慣性)。
你用 GPT 是一分鐘,他們用 GPT,得開三個會、走五個流程、談六輪合同。
2、企業不怕慢,只怕“幻覺”
GPT 的另一個特點:強大但偶爾會“胡說八道”。
對你來說,一次幻覺,可能只是“笑一笑”。 但對組織來說,一次幻覺,可能意味著輿情、訴訟、合規違規,甚至品牌危機。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公司寧可觀望,也不愿貿然落地核心業務。 GPT 是個好工具,但它“不確定性太高,不可控風險太大”。
Karpathy 一語中的:
“你可能只需一次災難性的幻覺,就會失去工作。”
對組織來說,穩定性勝于速度。GPT 再聰明,也要先馴服、再試點、再合規。
3、官僚慣性遠比你想象得頑固
再往深層看,組織的最大敵人不是技術,而是自身文化結構。
信息孤島、部門壁壘、權限劃分
管理者對“未知工具”的天然不信任
一旦改變現有流程,誰的權力會變弱?誰的崗位會被削?
誰來做跨部門的協調?誰來擔責?誰愿意帶頭“犯錯”?
這些“非技術成本”才是真正的組織阻力。
Karpathy 沒說破的,是一個很多人不愿面對的真相:
“越是大型組織,越是能做成事情的人,越不是能做新事情的人。四、窗口期不會太久
今天,你和比爾·蓋茨用的都是功能強大的AI工具。
聽起來像個玩笑,但這正是 Karpathy 所說的“技術史上的奇跡”:當前階段的 AI 技術,在性能分布上是驚人平等的。
不管你是年薪百萬的硅谷工程師,還是在家創業的寶媽;不管你是五百強高管,還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只要你打開 ChatGPT和DeepSeek,它們的能力就擺在你面前,供你使用。
你和世界頂尖人才的“差距”,在某一刻被技術抹平了。
1、但這種平權,是一場“限時體驗”
Karpathy 提醒我們,這種能力平權是“動態的”,它很可能不會持續太久。
為什么?因為技術一旦商業化、市場化,就會進入一個新的邏輯:
金錢開始重新分配能力。
當 GPT-5、GPT-6、GPT-8 面世時,性能差異會被精細分級:
基礎版免費或低價開放;
高級版則變得越來越“私有化”、API 限制、價格飆升;
企業、機構可以批量集成、調優、專屬部署;
個體用戶則被鎖定在“入門版”的天花板里。
技術的再次“貴族化”即將來臨。
2、大模型會進入“等級時代”,能力再次被差距拉開
現在你能用 GPT-4,是因為 OpenAI 有意拉平了分布,做出了“民主化”的產品選擇。
但這個趨勢并不穩定。未來模型的訓練成本越來越高,推理成本越來越貴,能力越來越細分:
GPT-8 Pro Max:大公司定制,教育、醫療、金融深度融合,自動執行復雜任務;
GPT-7.5 Ultra:硅谷 CEO 的標配,私人知識管家、家庭 AI 顧問;
GPT-6 Mini:限流版本,延遲較高,回復質量不穩定,分發給普通用戶;
Karpathy 寫道:
“一旦金錢能買到更好的 GPT,社會的能力結構就會重新洗牌。”
3、下一輪差距,不是知識差距,而是“接口差距”
過去,你不懂英文、不懂計算機,就無法獲得世界頂尖資源。
現在,GPT 給了你一個“全能翻譯+萬能秘書+準專家”,讓你瞬間擁有接口。
但如果你不在這個“窗口期”覺醒和行動,下一代模型將迅速把你甩開:
他們的孩子用 GPT-8 Pro 學數學,你的孩子還在搜索題庫;
他們用多模態 GPT 做研究、管健康、談判投資,你還在問它怎么寫周報;
他們用 AI 創建事業,你還在猶豫是不是被取代。

GPT 的力量從不是“擁有”,而是“用法”。
Karpathy 沒有煽情,他只是提醒我們:
“這次輪到你了,但你也要知道,它不會等你。”最后,不是升級,是重排
GPT 的到來,并不是“工具升級”,而是“人群重排”。
它不只是提高效率,而是讓一部分人掌握了之前從未擁有的能力:
提問、創作、決策、建模、寫代碼、發起項目……
這不再是“是否會用工具”的問題,而是你愿不愿意成為那個主動進化的人。
很多人還在猶豫:“會不會太早?”
但真正的風險不是“用早了”,而是你錯過了技術最公平的這段時間窗口。
今天,每個人都能免費使用 GPT-4或者DeepSeek,
而不久之后,差距會被重新拉開。
未來不是屬于誰準備得最充分,而是屬于誰開始得最早。
這一次,你真的站在了第一排。
未來,從來不是留給觀望者的。 它屬于那些愿意主動擁抱變化、探索新路徑的人。
現在,你不需要等公司培訓,不需要等待體系搭建,甚至不需要等待專家講解。 你只需要從這一刻開始——給它一個問題,你會收獲一個未來。
星標公眾號, 點這里 1. 點擊右上角 2. 點擊"設為星標" ← AI深度研究員 ? ← 設為星標
參考資料:https://x.com/karpathy/status/1909308143156240538
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排版:Atlas
編輯:深思
主編: 圖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