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啤酒,泡沫入口細膩,口感柔和,在濃郁的麥芽香中略帶微苦,然后慢慢回甘,有明顯的桑葚果香。”輕晃酒杯,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學生常麗靜細品自己參與釀造的“國潮”啤酒。
4月9日,在上海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實訓基地,陣陣麥芽香氣與啤酒花的清新氣息交織彌漫。這堂食品學院劉海泉教授的《發酵工程》實踐課,正以“現釀現喝”的沉浸式體驗,讓千年發酵智慧在現代實驗室中醞釀,“每一滴精釀啤酒都是微生物與人類智慧的對話。”
學釀酒從麥芽粉碎開始
“人類利用發酵技術的歷史悠久。進入近代社會,傳統發酵技術發展為現代發酵工程,并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劉海泉從面包、腐乳、泡菜說起,為同學們串聯起發酵工程的文明脈絡。“今天開始,我們將學習精釀啤酒的釀造技術。”
隨后,十余名身著實驗服的學生從潤洗麥芽和破碎做起,在擁有約10個工業罐的這條啤酒生產線上實操。“大家先稱取15kg大麥芽,然后加入麥芽質量5%的純凈水進行潤洗。”劉海泉詳細講解,淡色麥芽經過輥式粉碎機破成了雪花狀。“利用粉碎機進行麥芽破碎,達到破而不碎的程度……粉碎粒徑直接影響酶解效率,就像咖啡豆研磨決定萃取風味。”
接著,同學們將粉碎好的麥芽加水進行分步糖化。“糖化目的是將原料中可溶性物質盡可能多地浸泡出來,使很多不溶性物質在酶的作用下變成可溶性物質而溶解出來,并且所含組分的比例適當。”劉海泉逐步講解工藝流程,同學們邊聽邊干。
桑葚紅棗喚醒“東方甜”
做精釀啤酒,風味的核心源自對原料的嚴格篩選與巧妙搭配。對此,劉海泉一直認為要玩出“中國味”,鼓勵學生們嘗試創造“東方風味”。“相比工業化啤酒的標準化配方,精釀更注重原料的天然性、地域性和實驗性,通過不同組合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味覺體驗。”
“今天,我們試試用本土食材重構啤酒風味圖譜。”在“旋沉”步驟,師生們把桑葚汁加入,增添啤酒的果香。”在劉海泉指導下,1.5升的純桑葚汁,染紫了發酵罐,酒香伴隨果香清新可人。
不僅是桑葚啤酒,劉海泉還和團隊開發了橙皮精釀啤酒、紅棗精釀啤酒等,最新款黑米精釀啤酒也在研發過程中。“將傳統食材與啤酒結合,我們可以創造出既有深度又富趣味的新風味,希望Z世代用中華食材講好中國故事!”
課上,有同學提出釀造桂花風味啤酒,試圖復刻秋日園林的芬芳;還有同學想把花椒、魚腥草等香料置入啤酒,挑戰味蕾的邊界。“把酒言歡學知識,這樣的課我保證不遲到!”打了一杯精釀啤酒,武亦文同學笑言還得配點花生米。
跨校培養“漁業外交官”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作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食品科學與工程(上海海洋大學)實訓基地具備魚粉(寵物食品)、魚油、“膠原蛋白”、魚糜及其制品、啤酒、焙烤、感官等設備產線與實驗室,可實現從原料到產品的過程轉化。食品學院黨委書記李柏林說,在食品創新人才的培養上,鼓勵同學們走進生產線動手動腦,展現新一代食品人對“中國風味”的創新詮釋。
成果發布。孟雨涵 攝
做足“水生態”、做強“魚文章”。上海海洋大學堅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行業轉型升級導向,正打造“漁業+”多學科交叉發展模式。校黨委書記王宏舟表示,學校優化“漁業+法學”,深化“漁業+社會學”,謀劃“漁業+區域國別學”,為國家遠洋漁業合作和遠洋漁業戰略決策提供智力支撐。“重點聚焦‘人工智能+遠洋漁業’,開展從漁情預報、智能捕撈到資源評估、養護管理,再到國際漁業治理等全流程、多場景的技術研發。”
兩校簽約。孟雨涵 攝
當天,海大與復旦簽訂“漁業外交官”培養協議,開啟本研貫通國際漁業治理人才培養合作項目。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院長陳新軍表示,當前我國在國際海洋與漁業治理領域面臨嚴峻挑戰,高層次、復合型專業人才短缺。“雙方將通過一系列項目,貫通本碩博、跨校合作、聯合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為國家輸送高層次涉外海洋與漁業治理人才。”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蘇長和說。
原標題:《這門大學課程“現釀現喝”,還加料精釀“國潮啤酒”,創意飄出桑葚、紅棗果香》
題圖來源:徐瑞哲 攝 圖片來源:孟雨涵、徐瑞哲 攝
題圖說明:不同風味的精釀啤酒樣品。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徐瑞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