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業,PPT造不出毛利率,但車間里的每一個螺絲可以
2025年第一季度,小鵬用9.4萬輛交付量和331%同比增速,把理想拽下銷冠王座時,資本市場卻盯著另一組數據——庫存周轉天數縮短27%、單車成本下降1.8萬元、渠道費用率壓降5個百分點。這場被稱作“體系化覺醒”的反轉大戲,撕下了新勢力的“網紅濾鏡”:當智能駕駛的泡沫退去,能活下來的不是最會講PPT的,而是最懂擰螺絲的。
從“科技網紅”到“制造廠牌”:小鵬的ICU自救史
三年前的小鵬,直營與加盟渠道互扯后腿,G9車型單車5萬元成本冗余,全年銷量目標完成率僅48%。那時的何小鵬,大概每晚都在算同一道數學題:如何用“智能標簽”的流量,填平“制造短板”的巨坑?
答案藏在2023年的那場“刮骨手術”里。王鳳英操刀下,小鵬把四大戰區砍成十二個小區,直營與加盟體系從“左右互搏”變成“手腳協同”,渠道費用率從18%壓到13%。這波操作看似平淡無奇,卻讓庫存周轉天數從45天縮至33天,經銷商單店月均銷量從12臺跳漲到28臺。
更狠的是制造端的“斷舍離”。G6和MONA M03用“少平臺、強集成”戰略,把零部件復用率拉高到68%,平臺開發成本直降40%。當友商還在為800V快充和激光雷達內卷時,小鵬默默把電驅系統成本做到行業均值的82%。這種進化,讓毛利率從-7%爬升至8.5%,雖然離理想的22%還有差距,但已摸到了“制造業及格線”。
這場轉型最諷刺的,是撕掉了新勢力“技術至上”的遮羞布。當蔚來還在為換電站的單站300萬成本買單,理想沉迷于“冰箱彩電大沙發”的舒適區時,小鵬證明了:在汽車行業,會算BOM表(物料清單)比會寫代碼更救命。
大電混的“陽謀”:掀翻電池霸權的新戰爭
2024年推出的“鯤鵬超級電動體系”,看似是小鵬的跟風之作,實則是場精心策劃的供應鏈起義。G01增程車用55kWh大電池+小增程器的組合,把純電續航拉到430公里,油電切換點藏到SOC 15%——這不是討好用戶,而是在電池廠脖子上架刀。
這場“去電池化”運動的底層邏輯,是主機廠對寧德時代們的絕地反擊。當電池成本占比突破45%,新勢力們發現自己成了“給寧德時代打工的銷售部”。小鵬的解法很“直男”:通過增程系統把單車帶電量砍掉30%,讓電池成本占比壓回28%,硬生生從寧王手里搶回定價權。
效果立竿見影。G01的單車毛利比G9高出5個百分點,而友商的“小電池+大油箱”策略正在遭遇反噬——理想3月銷量環比下滑22%,證明消費者已厭倦“充電一小時,加油五分鐘”的偽電動。
更隱秘的殺招藏在供應鏈。小鵬自研的碳化硅電控模塊,把系統效率做到98.5%,比行業均值高出2個百分點;與中創新航合建的電池pack產線,讓pack成本下降12%。這些“看不見的工程”,比發布會上炫酷的XNGP更能決定生死。
小鵬的逆襲,給所有新勢力上了一堂“制造業掃盲課”——當潮水退去,能穿上褲子的不是泳技最好的,而是提前買了布料的。何小鵬也用三年時間證明了:在汽車行業,會寫代碼不如會擰螺絲,會造概念不如會砍成本。
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當小米帶著10萬人研發團隊殺入戰場,當華為用“鴻蒙車機”重新定義智能,小鵬的“制造基本功”能否扛住新一輪降維打擊?答案或許藏在財報的細節里:截至一季度末,小鵬研發費用占比已從28%壓到15%,而制造投入占比從22%升至3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