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4月8日清晨六點,當第一縷晨光還未穿透云層,雨城區青江街道金雞關村的竹林里已響起“沙沙”的腳步聲。村民王鳳榮背著半人高的竹簍,手持特制的弧形鐵鏟,正彎腰在濕潤的泥土中探尋著春天的饋贈——雷竹筍。
“雷竹筍講究‘鮮’字,長到20厘米左右最鮮嫩,剝開筍衣能聞到清甜味。”王鳳榮邊說邊用鏟尖輕輕撥開竹筍附近的腐殖土,手腕一翻,鐵鏟斜插入土,隨著“咔”的一聲脆響,一根約20厘米長、裹著紫褐色筍衣的嫩筍應聲而出。
這樣的動作,王鳳榮每天要重復上百次。他承包的三畝雷竹林里,新筍如同捉迷藏般散布各處。
“這種筍底部就開始長老了,口感沒有那么鮮美了。”老王指著幾根已冒頭40厘米的筍說,“這幾天氣溫回暖了,筍長得快,得趕緊挖。”
“這些筍生吃是回甘的,快嘗嘗。”老王拿著一根鮮筍,三兩下剝開筍殼,用小刀切成筍段,邀請大家品嘗。
到上午十一點,王鳳榮的背簍已裝滿百余斤鮮筍。這些帶著晨露的“山珍”將被送往批發市場,以每斤8元左右的價格售出。今年因倒春寒影響,雷竹筍上市比往年推遲半月,但兩個月的采收季仍能為老王帶來近2萬元收入。
雷竹筍,又名早竹筍,是禾本科剛竹屬植物雷竹的嫩芽,因早春打雷時迅速萌發而得名。其肉質脆嫩、味甘鮮甜,富含膳食纖維、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具有低熱量、高營養的特點,可鮮食、腌制或制成筍干,被譽為“山珍”之一。
雷竹筍生長周期短,對土壤和氣候要求較高,溫度適宜的情況下,筍3—5天就能破土而出,從破土到采收僅需7—10天。
時間回溯到2009年,金雞關村的轉型故事始于一片30畝的“試驗田”。當時只有30多戶村民敢嘗試“吃螃蟹”,種植經驗全靠本地土專家和村民們共同摸索,2012年首批雷竹投產,畝產600斤的收成讓觀望的村民看到了希望。
村“兩委”抓住這一契機,通過入戶宣傳、技術指導等方式,積極引導村民在保持傳統經濟作物種植的同時,合理利用低效林地資源發展雷竹筍種植。
如今在金雞關村,家家戶戶都在利用低效林種植雷竹筍。雨城區青江街道金雞關村黨總支書記楊永龍介紹道,現在全村雷竹種植面積達150畝,年產鮮筍150噸,帶動110余戶農戶年均增收2萬余元。
“村里正在籌劃組建合作社,計劃引進微波干燥設備,開展雷竹筍精深加工產業鏈。”楊永龍表示。
近年來,金雞關村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通過多元化發展特色農業產業走出鄉村振興新路徑,雷竹筍的規模化發展,成為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不僅盤活了閑置林地資源,還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
暮色漸濃,竹林里又傳來“沙沙”的聲響。這是村民趁著氣溫沒那么熱,在搶抓采挖竹筍,竹簍里的筍尖還沾著夜露的清涼,偶爾傳來幾聲低語,仿佛連竹林也在分享這份收獲的喜悅。
待到月影斜斜掠過山脊,滿載而歸的身影便隱入裊裊炊煙,只留下滿山竹葉在晚風中沙沙低吟,像是為明天的豐收埋下溫柔的伏筆。
正如楊永龍所說:“我們不僅要讓雷竹筍破土而出,更要讓鄉親們的好日子節節高。”在這片被春雷喚醒的土地上,一場關于美味與豐收的故事,正翻開新的篇章。
▌記者:胡月 毛晏 楊超
▌編輯:毛晏
▌審核:徐召紅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了解更多有關雨城的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