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湯湯,
經百里乃成;
大城泱泱,
歷千年而興。
“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四季,我們邀請了上海戲劇學院閔行附屬學校的青少年來誦讀《申江記》。今天,你將聽到的是《從“零公里”處出發》節選。
東夏村,一個偏僻的江邊小村落,曾經普通得寂寂無名。
如果沒有處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這樣的小村落是很容易被人忽視掉的。在江南水鄉的綠樹翠竹掩映之中,車一陣風地掠過,塵土揚起,留不下一點痕跡。
即便說到它所在的石湖蕩鎮,大概很多上海人也會一臉茫然。只怪“九峰三泖”之地的松江人文歷史底蘊太深厚,可說可游的地方太多,這樣的鄉村如果缺乏了名勝古跡的背書,總歸有種落寞的命運,恨不能爭也是種無奈。
誰也想不到,原本寂寂無名的東夏村,這兩年搖身一變,竟成了旅游風景區,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不僅媒體多方報道,也出現在“小紅書”和“抖音”等網絡平臺上。
這一切皆因其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
這里是“浦江之首”——黃浦江的零公里處。
壹
從申嘉湖高速下來,進閔塔公路,而后轉入影視路,就到了東夏村的地界。原本以為村路不太好走,導航經常出岔子,還好,一切挺順利,沒有走冤枉路,“浦江之首”的導視牌標注得很清楚。
一條通往村宅的路為什么取了“影視路”這樣的路名,這是我所疑惑的,但無處問詢。松江有個著名的車墩影視基地,又名上海影視樂園,位于北松公路上的車墩鎮,始建于1992年,是以民國時期上海為背景的建筑群,那里倒是去過多次。還有一個勝強影視基地,在松江的永豐街道,主打的則是明清風情,小橋流水古戲臺,亭臺樓閣九曲橋,還算有些意境。有一年夏天,我因參與上海電視臺非遺紀錄片的拍攝,在那里小住了幾晚。夜里拍戲,被蚊子叮得手臂和腿上起了不少大包。
影視路是東夏村民進出的主干道。后來我了解到,這一條不足一公里的村道,因為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之需,被改造為景觀道路。
通往“浦江之首”的路上車來車往,找了很長時間才看到一個停車位,總算擠了進去。原來藏在深閨人不識的黃浦江零公里處儼然成了網紅打卡地,在獲批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后,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游覽。
黃浦江上游位于上海的西南部。根據《上海水利志》(1997年版)的說法,上游有斜塘、圓泄涇、大泖港三大源流。在東夏村境內,有一塊三角洲形狀的地帶,來自江浙蜿蜒東流的斜塘(源起淀山湖口淀峰,初始段稱攔路港,西北—東南流向,下游稱斜塘,也稱泖河)、圓泄涇兩水在此處匯集,稱之橫潦涇。再向東流,與大泖港相匯。大泖港上源為秀州塘,承泄杭嘉湖平原滬杭鐵路以南和金山區來水。三源匯合后轉北流,為豎潦涇。一個九十度轉彎,改為向東流,開始稱黃浦江。
古往今來,東夏村的這塊三角洲地帶一直是蘇浙滬航運的通衢要道。過去,這里是附近居民往來縣城的“三角渡”。渡口之名完全源自它的形狀,三角形的泖島如同江中之舟,乘風破浪向東方駛去。但令我納悶的是,既 然這里被稱為“浦江之首”,為什么還存在橫潦涇、豎潦涇兩段河流,然后才稱為黃浦江呢?我很希望能找到權威的解釋,可遍查資料,大多含糊其詞。于是我以為這可能是地方政府為打旅游牌,才有此說法的。后來看到一篇報道,說是上海市堤防管理處曾在“三角渡”一帶測量,認定這里就是黃浦江干流的起始點,之后便設立了一塊“黃浦江零公里處”的石碑。既有官方認證,那倒不必再糾結什么了。
黃浦江干流起點處的郊野風景(米市渡附近)(徐曉彤 攝)
曾經南來北往的渡口早已湮滅,但隨著三角洲地帶景區的興建,“浦江之首”這獨一無二的地理涵義,讓人生出幾許期待。
貳
站在三角洲頭,那里橫臥著一塊大石,上面雕刻著四個隸書大字——浦江之首。紅色的字,紅得鮮艷、紅得飽滿。
浦江之首,黃浦江零公里處(徐曉彤 攝)
我站在江頭,注視著江面。江水平靜,沒有洶涌拍岸的壯闊,但兩河夾洲,匯成一股向東一往無前的奔流,卻有種磅礴如虹的氣勢,大大小 小的江輪穿梭如鯽,鳴笛交會,散發著勃勃生機。 “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人類文明得以進步,除了陸地,還有江河和大海。
浦江之首標志性建筑龍王廟航標塔(吳玉林 攝)
陪同我來“浦江之首”的是我的妻子徐曉彤。我對外一般稱她為徐老師。徐老師從小生活在洪澤湖畔,對水也有著天然的親近。她曾經從事編輯工作,熱愛文字,也喜歡歷史,還對拍攝十分感興趣。在得知我行走黃浦江的計劃后,雖已有身孕的她自告奮勇地表示,一同來完成這個任務。
此刻,徐老師在我身后忙著操控無人航拍,這樣的景色和地理形態從空中俯瞰,一定是很有氣勢的。即便不能稱之為壯觀,但說獨特并不為過。我扭頭讓她小心點,別一不小心操控失誤,將無人機摔入江中。徐老師一 臉緊張地回道,我不是怕無人機摔了,而是航拍的人太多,都分不清哪架是自己的了。我抬頭一看,還真是那么回事,天空中竟有十多架無人機在嗡嗡地飛著,機架上的信號燈一閃一閃,有的相距很近,有的速度很快,不免有些嚇佬佬,倘若一個操控不當,極有可能撞機,這代價未免有些大了。
其實整個“浦江之首”景區總體規模并不算大,站在入口就能望見三角洲的盡頭,但設計得精巧雅致,既有小橋流水,也有綠樹繁花。景區主體建筑仿唐代風格,正中的大門門楣上掛著匾額,上書“春申堂”三個字。看這名字就知道,這是為了紀念春申君黃歇。在這里建這樣一個紀念堂,并不算突兀,反倒是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春申君黃歇請封于江東吳地,在太湖流域一帶興修水利,造福百姓,其功其德當為百姓崇敬、頌揚。上海的“申”和黃浦江之名又因他的封號名字而來,足見他在民間的影響力和地域文化的滲透。但開鑿黃浦江之事已經證明只是民間傳說,文人附會,毫無事實根據。遺憾的是,這座春申堂內關于春申君的介紹,把這則傳說竟然當成了真實的存在,內部的人物雕刻,重點講述了春申君發動群眾治理河道、疏浚黃浦江的故事。我覺得建造者應該是對歷史有所了解的,但為何出此謬誤,是故意為之,從而來顯示在此處建造“春申堂”的合理性?反正我看著這段介紹頗覺別扭。
浦江之首主體建筑春申堂(徐曉彤 攝)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四季,我們邀請了上海戲劇學院閔行附屬學校的青少年來誦讀《申江記》。描寫和記載黃浦江的各類書籍和文章特別多,有文史典籍,有學術研究,也有與之相關的文學作品。而《申江記》是首次以文史散記形式為黃浦江立傳。從“水脈”探索“文脈”,深耕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全景式描繪了黃浦江旖旎多彩的自然風光,東西方文明互鑒圖景和波濤洶涌千帆競發的時代變遷,記錄下上海從江南小聚落蝶變為國際性大都市的千年歷程,為上海“人民城市”建設提供了生動而鮮活的注腳。
2025年4月起,第二十四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作者: 吳玉林
朗讀: 上海戲劇學院閔行附屬學校 胡馨宇
編輯:湯婧嫻
初審:陳依婷
復審:何婷婷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