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期 總第815期
家是我心血澆過的根
——“當代越劇表演藝術家趙志剛從藝50周年藝術座談會”綜述
文/莫 霞
越劇《家》片段
“家是我心血澆過的根”,這是越劇《家》里趙志剛飾演的高覺新的一句唱詞。高覺新,一個為家苦心孤詣、周旋操勞的藝術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為越劇嘔心瀝血、不懈奔勞的趙志剛互相疊映。對趙志剛而言,越劇就是他的“家”,他用心血澆、用深情熬、用軀體燒,越劇已成了他纏纏綿綿、骨肉相連的根。
越劇《家》趙志剛飾高覺新、單仰萍飾梅芬
2024年是當代越劇表演藝術家趙志剛從藝50周年。12月2日,由杭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杭州市戲劇家協會、趙氏工坊承辦,中國文聯戲劇藝術中心《中國戲劇》編輯部、浙江省戲劇家協會、上海市戲劇家協會等10余家單位支持的“當代越劇表演藝術家趙志剛從藝50周年藝術座談會”在滬舉辦,來自京滬浙等地約40位專家、學者、藝術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趙志剛為他的“家”——越劇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功在承前啟后:趙志剛對尹派藝術的繼承發揚
聲腔是戲曲藝術尤其是地方戲曲藝術之魂,是此劇種區別于彼劇種的根本性標識。于越劇,流派唱腔更是本劇種的極大特色。趙志剛師從尹派創始人尹桂芳,卻因其區別于尹桂芳的性別差異,因其妙法天然的嗓音條件,因其勤奮刻苦的鉆研精神,使尹派藝術傳至趙志剛一脈,有了新的發展和變化,并基本形成了后代男小生習尹派必習趙腔的重要現象。
趙志剛與尹桂芳老師合影
趙志剛在繼承和發展尹派聲腔藝術上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趙志剛對尹派的繼承本身就內含創新,其與尹桂芳先生的性別差異造成學尹派不可能亦步亦趨。中國戲劇家協會原秘書長崔偉講道,欣賞尹桂芳的藝術歸根結底還是女性,而欣賞趙志剛的藝術還包括男性,趙志剛實際形成了一種既屬于尹派又屬于趙志剛的新的演繹方式。當代淮劇表演藝術家梁偉平提出,趙志剛的繼承與眾不同,因為男女在調號、調性、唱法等方面的先天差異,讓觀眾的耳朵從適應女性的尹派到男性的尹派,這中間要解決很多專業技術性問題。趙志剛沒有把自己女性化,在尹派的傳承上找到了男性的新的特色。
第二,趙志剛將尹派唱腔進行了新的創造性發揮。文藝評論家毛時安指出,趙志剛對尹派的貢獻是在低旋、委婉、深情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高亢。上海戲劇學院原院長、教授,上海劇協顧問榮廣潤說道,趙志剛的尹派唱腔有更多迂回起伏,更渾厚嘹亮,對尹派在寬度和亮度上的進一步發展有貢獻。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胡曉軍則說,趙志剛在尹派的陰柔纏綿中隱含了男性的陽剛、雄強。
1991年拍攝王文娟個人藝術集錦,在《庵堂認母》中王文娟飾王志貞, 趙志剛飾徐元宰
據此,越劇表演藝術家史濟華、作曲家藍天和滑稽戲表演藝術家王汝剛甚至明確提出了“尹派趙腔”的說法。作為越劇男演員代表人物的史濟華提出,形成趙腔的三大要素已具備:一是特有的音色,二是特征腔,三是廣泛流傳。藍天說明了趙志剛聲腔藝術自成體系的主要內涵,首先體現在先天嗓音的特殊性。趙志剛的聲音圓潤、音域寬、透徹力強且張弛有度,唱功扎實,唱法講究,極具感染力。其次體現在注重演唱技巧,極具韻味。例如,一個小彎如何拐,如何吐字,如何帶入音頭、字符、字尾,如何拖氣等,講究欲揚先抑,處理極為細膩。最后趙志剛注重以情帶聲,聲情并茂,感染力強。有聲音并不代表有音樂,而趙志剛既有聲音又有音樂。王汝剛講道,趙志剛取得唱腔成功的原因在于善于吸收其他藝術門類的營養,例如,他會唱昆曲、錫劇、川劇等,甚至還學習了滑稽戲。上海越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黃德君則提到,趙志剛是越劇演員中少有的能自己進行唱腔設計的演員,他的許多特色腔實際是與陳鈞(越劇唱腔設計藝術家)共同研究討論的成果,這與當年流派宗師與琴師共同創造新腔有相近之處。
第三,趙志剛的唱法成為下一代諸多尹派傳人尤其是男小生的學習模板,不僅包括正式拜師收徒的14位弟子(7名女弟子、7名男弟子),還有廣大院團的專業演員和業余戲迷等。戲劇理論家周冠均、浙江省戲劇家協會駐會副主席謝麗泓均提到,在浙江各種越劇大賽晚會里,男演員幾乎都唱趙志剛的唱段。當代滬劇表演藝術家華雯亦深情地說,趙志剛用他孜孜不倦的智慧、努力、辛苦和思考,使尹派在更廣泛的層面被人喜歡,代代相傳。
人間只此一個:趙志剛于越劇男女合演的獨特性
越劇總共不過120余年的歷史,男女合演則更是近幾十年的事。實際上,趙志剛既不是第一個也不是第一代更不是唯一的越劇男演員,但他以高度的辨識性和不可復制性占據了越劇男女合演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對此,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原總編輯、中國文化報社原副總編輯趙忱化用經典越劇唱詞,形容為“天上掉下個趙志剛”。
趙志剛對于男女合演的獨特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趙志剛為越劇男女合演在市場和觀眾接受度上的確立做出了顯著貢獻。在趙志剛之前,幾代越劇男演員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曾經歷過失敗,也曾獲得過掌聲,但直到趙志剛的出現才為男女合演贏得了更多觀眾的熱烈歡迎,由此使男女合演這一自上而下產生的分支,在自下而上的市場接受度上真正站穩腳跟。自此,男女合演與女子越劇形成分庭抗禮的局面,共同構成越劇不可分割的內涵。
榮廣潤說,對于越劇這個劇種,觀眾認可度是衡量演員成功與否的相當重要的標準。趙志剛不是靠評獎而是靠觀眾的熱烈喜愛而成為越劇藝術家,他得到了與老一輩宗師們一樣的來自觀眾的喜愛和擁護。
崔偉指出,趙志剛完成了越劇從女小生到男小生的成功轉換,并確立了廣泛接受的藝術面貌。趙志剛的表演彰顯了舞臺征服力和號召力,建立了較完整的男小生的風格面貌,從此越劇男小生不再是政府提倡的男女合演。
越劇男演員的代表人物張國華說,趙志剛對男女合演有很大貢獻,過去男演員唱越劇好像不大“光榮”,但從趙志剛開始出現了不論他走到哪里,觀眾就跟到哪里的現象,這種情況在過去的男女合演中很少見。
越劇歷史劇《趙氏孤兒》飾程嬰
第二,趙志剛通過創作男女合演的劇目和人物,建立了不同于女子越劇的、獨屬于男女合演的舞臺氣質。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戴平說,男女合演能不能得到承認,能不能發展下去,關鍵是要出好戲和典型人物。例如,越劇《家》成為男女合演的代表劇目,趙志剛也成為男女合演的領軍人物。趙志剛塑造了不同于越劇女小生的陽剛之氣和悲愴之氣,這樣的戲和人物站住了,男女合演也就站住了。胡曉軍說,趙志剛創排的越劇《趙氏孤兒》在審美慣性上向外突破,他的演出有“藝術”與“性別”兩股動力。戲劇導演、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王曉鷹則在執導《趙氏孤兒》的過程中,見證了趙志剛通過塑造新角色,勇敢地拓展了藝術疆界,并為男女合演的戲劇形式開辟了一條與傳統女子越劇截然不同的道路。
從不安分守己:趙志剛致力越劇發展的革新精神
胡曉軍說趙志剛“愛折騰”,這是評論家對趙志剛革新精神的形象比擬。趙志剛本人亦稱,這是源自恩師慈母尹桂芳和袁雪芬等老一輩越劇宗師流淌在血液里的改革品質。越劇是靠創新才從剡溪走向上海,從地方小劇種成為全國大劇種,改革是越劇的天然內涵。在這一點上,趙志剛的革新正體現了對越劇更貼近本質的傳承。
趙志剛的革新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越劇《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趙志剛飾痞子蔡、陳湜飾輕舞飛揚
第一,題材的革新。《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趙氏孤兒》《瘋人院之戀》《藜齋殘夢》《家》《鏡像紅樓》等,大大拓展了越劇的表現領域。毛時安說趙志剛把越劇的觸角伸向了當代生活,伸向了當代的年輕人。榮廣潤說,《瘋人院之戀》演的是一個精神病科的醫生,題材很冷門,很前衛,很有實驗性、探索性。《家》里高覺新的形象非常有現代生活的氣息,趙志剛突破了原來作為尹派小生最佳繼承人的固有形象,體現了他塑造更具有人文內涵的不同性格形象的努力。胡曉軍則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趙氏孤兒》都屬于題材上的顯性創新。《鏡像紅樓》本質上是探討如何用戲曲的形式表現當代人性特征、現代派旨歸的先鋒實驗劇,趙志剛通過該劇對越劇男小生的行當認知、越劇演員的身份認知、自身對越劇藝術的認知做了向內反思。王曉鷹從《趙氏孤兒》中感受到趙志剛特別注重尋找人物的情感特質和人文內涵,他塑造了一個豐富復雜又深刻的角色。浙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會長蔣中崎則說趙志剛在越劇劇目上的突破,造就了越劇傳統性和現代性在新世紀的廣泛影響。
第二,形式的革新。星·雜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偽裝者》等對戲曲的演劇形式做出了有啟示性的創造。作曲家何占豪稱其為“新型歌劇”的探索者。榮廣潤指出,星·雜劇將多劇種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尤其多重唱的效果如此融洽,在音樂的表達上對戲劇的發展有啟示。浙江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翁國生說,趙志剛將傳統經典和銳意創新不斷橫向交融,星·雜劇可謂戲劇界的嘉年華。川劇表演藝術家、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田蔓莎說趙志剛從不拒絕嘗試不同演出的可能性,如《哈姆雷特在墓地》非常現代地跟觀眾互動。華雯說趙志剛的星·雜劇系列讓越劇更具有當代時尚感,給越劇帶來新的思維和藝術觀。
越劇新版
《沙漠王子》
飾羅蘭王子
越劇原版《沙漠王子》飾羅蘭王子
第三,體制的革新。趙志剛離開國有文藝院團、創辦趙氏工坊等做法,為當下文藝繁榮的機制提供了典型案例。劇作家、中國戲劇家協會顧問羅懷臻通過探討“王子出走”的現象,稱趙志剛始終保持對時代先進文化的追溯、探索、實驗的不老狀態,實則是對現行體制機制進行必要調整改革的提醒,但趙志剛始終未曾離開越劇,因此為“形式上出走,精神上亦出走,卻從未出走”。田蔓莎認為,趙志剛的跨界還體現在他的管理、制作、策劃方面,趙氏工坊的成立不僅是在文旅創演和文化交流推廣方面的嘗試,還通過創辦趙氏藝教對越劇的傳承、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模式。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員、上海戲曲學會會長、上海戲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陸軍對趙志剛的革新這樣總結:創新是藝術創作的靈魂,正是趙志剛五十年如一日的創新,成就了他在戲劇界舉足輕重的位置。
個人立于時代:趙志剛“橫空出世”的內外原因
“橫空出世”是榮廣潤對趙志剛在改革開放之后觀眾更強烈呼吁女子越劇的背景下閃亮登場的貼切形容。“橫空”體現了偶然性,也體現了必然性,體現了個人性,更體現了時代性,是人力所為,卻也非人力所能為。“橫空”是氣概,是現象。
“趙志剛現象”的產生首先得益于個人,包含了先天異稟、后天努力與人格魅力。《中國戲劇》原主編賡續華認為,趙志剛的書卷氣以柔潤相兼,自然天成,暗合了越劇劇種的性格和韻味,非后天所能強為。他有一種悲情的美學特征,深情,繾綣,如在《家》中塑造的高覺新,讓人分不清哪個是隱忍克制的高覺新,哪個是隱忍克制的趙志剛,抑或他們在互相塑造、難分彼此。一級導演余琛通過分享趙志剛刻苦排練和吸收其他藝術門類的細節,對其勤奮好學表達了敬意。王汝剛說趙志剛臺上表演精湛,臺下也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京劇表演藝術家馮冠博說趙志剛是一個非常有磁力的人,能吸引諸多師友一同共事。田蔓莎提到趙志剛善于提攜年輕人,如電視劇《偽裝者》的編劇張勇、作曲家藍天等。周冠均說趙志剛為人善良,以誠相待,平等對人,有情有愛。謝麗泓還提到趙志剛以個人之力,以越劇為紐帶,讓浙江與上海乃至與全國各地,甚至海外都有了更多的交流與互動,在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星·雜劇《偽裝者》飾明樓
然而,社會環境所提供的成才條件更不容忽略。崔偉擲地有聲地指出,趙志剛生活在越劇藝術和時代環境的變革時代——20世紀80年代。80年代人才的青黃不接和觀眾對傳統藝術久違后的呼喚,使戲曲各劇種的青年人才有了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更重要的是當時很多前輩大家依然健在,又面臨著藝術生命漸漸老去,他們很真誠地對青年演員進行口傳身授。20世紀80年代更是社會改革開放大環境下文化多元的可貴年代,引入了很多當代的思潮觀念、文化資源等。趙志剛50年的藝術生涯不僅代表他個人,也代表他這一代人。
毛時安這樣總結,這是一個致敬的會,一個小結的會,一個鼓勁的會,一個示范的會。趙志剛創造了越劇男小生的輝煌,他是一個無法替代的存在。他是一個復合型的戲劇表演藝術家,在創造開拓新的體制機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是戲曲界新一代的趙子龍,“七進七出”,為戲曲突出重圍,闖出了新路。
趙志剛表示:“2024年不僅是我從藝50周年,也是劉覺、史濟華、張國華等上海越劇院第一代男演員從藝70周年。曾經是越劇男班藝人托舉起女子越劇的輝煌,而我們這一代又是在以十姐妹為代表的宗師的托舉下得到了觀眾認可,我相信未來這種相互托舉還將繼續,我愿做那個托舉人。”
“家是我心血澆過的根。”趙志剛從50年前走進“家”門,50年來經營護“家”,從未離“家”,“家”成就了趙志剛,趙志剛亦為“家”奉獻了全部。不僅趙志剛,與他一同被譽為“黃金一代”的眾多越劇表演藝術家,都已經到了可以對藝術生涯進行階段性總結的時刻。因此,今天探討趙志剛的意義不僅在于總結他個人的成就,而是為了深入思考中國越劇發展史上這一代人、一系列現象、一個特定階段的規律和經驗。我們期望越劇界未來能涌現出更多像趙志剛這樣的藝術家,他們將為繁榮越劇的根基傾注心血,為守護越劇的家園而不懈地努力。
(作者系上海越劇院藝術創作室副主任、編劇)
打開封面之一 | 田蔓莎 | 多面體藝術家趙志剛
打開封面之二 | 藍 天 | 尹派趙腔——論趙志剛的聲腔藝術特色
《中國戲劇》雜志訂閱:
國內統一刊號:CN11-1767/J,郵發代號:2—3,國外代碼:M30。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也可直接向編輯部訂閱。
責任編輯 羅松
設計制作 王磊
主管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辦 中國戲劇家協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