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春雨剛潤透土壤,蒜農的腳步就追了上來。4月8日,在阿城蒜主產地——阿什河街道白城村的田地里,破壟、撒種、施肥……正上演火熱的春耕場景。鄉親們種下去的是蒜種,收獲的將是“金疙瘩”。今年,阿城蒜將開啟黑蒜深加工產業,鄉親們的致富路也將越走越寬廣。
“我家種了15畝獨頭蒜,蒜種都加了包衣,能提高抗病能力、提升大蒜的品質。”種蒜大戶田亞霞告訴記者,前幾天下了點雨,土壤很濕潤,墑情好。趁著天氣晴朗,田亞霞帶著10多位鄉親抓緊時機種蒜,破壟機“突突突”地在前面打頭陣,他們跟在機器后面,雙手麻利地擺著蒜種。
白城村是個有故事的地方,金代上京會寧府舊址就在這里,“阿城蒜”的歷史也在這里演繹了近千年。村里出產的獨頭蒜出了名的好,每到大蒜收獲季,外來采購的大貨車排著隊進村。近兩年,村里人一直琢磨著讓“金疙瘩”更值錢,并在種植方式、大蒜深加工等方面積極想辦法,鄉親們嘗試將獨頭蒜制作成黑蒜,取得了成功。“嘗嘗,味道不一樣!”白城村黨支部書記葛曉東打開一盒黑蒜向記者推薦,這黑蒜軟糯香甜,沒有生蒜的辛辣味。葛曉東說,黑蒜的價格是鮮蒜的好幾倍,如果批量生產,大蒜的附加值會提升很多。
為了把這黑蒜產業干大,村里成立了“哈爾濱市大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商標已注冊,正在辦理生產許可證。村委會門口的新牌子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去年大蒜行情好,剛上市時每斤4.5元,后來漲到了每斤6元。聽說今年還要加工黑蒜,鄉親們種蒜的勁頭兒更足了,阿城蒜的種植面積一下子多了1000多畝,達到5000多畝。勤勞的白城村鄉親還采取“蒜豆套種”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產出,大蒜苗長到一拃高時再種植一茬大豆。“這叫‘兩條腿走路’,穩當!”正在擺蒜種的一位大姐笑著說。
“等這陣子春耕忙完,我們就要著手建恒溫庫和生產車間了。通過公司化運作和品牌化發展,讓阿城蒜走向更大的市場,賣上更好的價錢,讓鄉親們的收入更豐厚。”葛曉東眼中滿是期待。鄉親們正在書寫蒜鄉新故事。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康福柱 文/攝
編輯:馬云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