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王近山隨手消滅180名日軍,但在清點戰利品時,戰士卻疑惑道:“槍呢?”聞訊,王近山觀察日軍尸體,突然發現驚人秘密。
王近山,1915年出生在湖北黃安縣—也就是現在的紅安縣—一個窮得叮當響的農民家里。小時候日子苦得沒法說,8歲就給地主放牛,13歲當長工,干的都是最累的活。1930年,15歲的他受夠了苦日子,干脆投了紅軍,從此走上革命路。在紅軍里,他從大頭兵干起,打過鄂豫皖的反“圍剿”、川陜的反“圍攻”,還跟著爬雪山過草地,熬過了長征。仗打得多,經驗也?攢了不少。
抗日戰爭一爆發,王近山就進了八路軍129師,先當772團副團長,后來升到769團團長,帶著隊伍在神頭嶺、響堂鋪這些地方跟日軍硬碰硬,還打過晉東南反“九路圍攻”,戰功一摞摞地往上堆。到了1943年10月,他已經是第16團的團長,奉命帶兵去延安,路上卻撞上了個“大禮包”。
事情發生在山西臨汾東北的韓略村附近。王近山聽說有支日軍要路過這兒,立馬覺得是個機會。韓略村那地形好,四周都是山,小路窄得要命,旁邊全是灌木叢,埋伏起來再合適不過。他連夜帶著部隊摸過去,布置好陣地,就等著日軍自投羅網。
第二天早上,日軍13輛軍車晃晃悠悠開進來了。王近山看準時機,帶著部隊猛撲上去。槍聲炸響,爆炸聲不斷,戰斗打了快三小時,日軍180人一個沒跑掉,全被收拾了。戰士們喘著粗氣,覺得這仗打得痛快,可收拾戰場時,問題來了。
清點戰利品的時候,大家發現不對勁。180個日軍,步槍才45支,大刀卻多得數不過來。按理說,日軍士兵裝備沒這么寒酸吧?王近山走過去,盯著地上的尸體瞧。日軍軍裝料子挺講究,肩章上的軍銜也比普通兵高,手邊還攥著軍刀。他又翻了翻散落的文件,心里有了數:這幫家伙不是普通兵,而是軍官組成的“戰地觀戰團”。
這群軍官帶著大刀,可能是想搞什么新戰術,結果撞上了王近山的槍口。這發現讓部隊上下都挺意外,180個軍官被一鍋端,對日軍的指揮鏈條來說,損失可不小。王近山沒多耽擱,收拾完戰場就帶著隊伍繼續趕路。
這次戰斗只是王近山軍旅生涯的一個小片段。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里,他打過的硬仗多了去了,功勞簿上記都記不過來。解放后,他1955年被授了中將軍銜,當過不少要職。可到了1969年,他因為一些問題被牽連,日子過得艱難。南京軍區的許世友看不下去了,在北京開會時跟毛澤東提了一嘴,說王近山戰功大,處境卻不好,能不能讓他再干點活。毛主席想起他在上甘嶺的表現,說他是功臣。許世友拍板把他接到南京,毛主席也點了頭,還讓總理盯著點。
1973年,南京軍區搞軍事演習,王近山去了。他還是那個老脾氣,看見有人打瞌睡就吼:“真打仗你這樣,離當俘虜不遠了!”看布防圖時,他覺得城市指揮部放郊外不合適,跟許世友直說理由。許世友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改了方案。王近山這人,打仗嚴謹,脾氣也倔,一輩子都帶著股硬氣。
王近山這輩子,像個傳奇。從窮小子到中將,他靠的是膽子大、心眼活。1943年那次戰斗,他不僅打得漂亮,還挖出了日軍的秘密,展現了他的能耐。他晚年雖然坎坷,但軍人那股勁兒沒丟。他的故事,寫進了歷史,也讓人感慨那段戰火紛飛的日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