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突然發布了對美國的旅游風險提示,措辭相當罕見——
“由于中美經貿關系惡化以及美國內安全形勢,文化和旅游部提示中國游客充分評估赴美旅游風險,謹慎前往。”
消息一出,不少人心頭一緊:這是常規提醒,還是一次有預兆的轉向?
如果我們細看當下的形勢,不難發現,這其實釋放了兩個清晰的信號:一個關乎經濟博弈,另一個關乎政治安全。
經濟反制進入“服務貿易”階段
過去中美博弈的主戰場,在“商品貿易”上。
中國出口多,美國逆差大,這是大家都熟知的現實。但近年來,這條戰線已經“打得差不多了”:
- 美國加征關稅,中國反制;
- 你封我芯片,我限你原材料;
- 到現在,再往前走,能動的“貨”已經不多了。
你可能沒注意到,最近中國提高了部分美國產品的關稅,累計提高幅度高達84%。從這動作看,商品貿易上的空間已經被壓縮到極限了。
那么接下來,會打哪里?
答案是:服務貿易。
這部分長期被大家忽略,但其實每年都有不小的逆差——2023年中國對美服務貿易逆差高達265億美元,其中最大頭,正是“旅游服務”。
注意,這里的“旅游”不只是去迪士尼打個卡,而是指中國人在美國期間所有服務消費——
比如留學、醫療、住宿、交通、甚至日常花銷。
我們粗算一筆賬:目前在美中國留學生約27萬人,平均每人每年支出8萬美元(學費、生活費、機票等),
總額接近200億美元,占了服務逆差的七成以上。
所以,這次的旅游風險提示,很多人看到“旅游”兩個字,其實真正敲響警鐘的是留學這個領域。
再想想過去幾年關于“赴美留學風險”的種種提醒,這條“非關稅反制”的路線,正在逐步浮出水面。
也就是說——
- “不不鼓勵出國旅游,可能接下來連留學也會設限。”
地緣政治風向急轉,“安全”成關鍵詞
除了經濟,還有一個更深層的信號:安全局勢的重新評估。
你可能覺得“旅游風險”不過是走個過場,最多就是不太安全。但這次用詞耐人尋味:
- “美國國內安全形勢”
這句話含義很廣,既可能是近期多地槍擊、仇亞情緒上升,也可能是對更宏觀局勢的隱晦表達。
回顧歷史,在地緣沖突升溫時,最早出現變化的,往往就是普通人跨境流動的自由。
比如當年美日對立加劇時,大量在美日僑被歧視、打壓,甚至被集中關押,這并非危言聳聽,而是歷史實錄。
當國際局勢走到臨界點,“護照”能不能保你平安,未必是你說了算的。
所以,“旅游風險提示”背后,更多是一次提前性的安全預警——
提醒大家,這個世界已經不是20年前那個“全球化”的世界了。
告別“全球化幻覺”,做好兩手準備
過去20年,中國家庭對海外留學、旅游、投資的熱情持續升溫。
但這個趨勢,正在被現實按下“暫停鍵”。
很多人還沉浸在“留學鍍金”的舊思維里,殊不知形勢早已悄然改變:
- 留學帶來的,不一定是更高起點,而可能是“回國受限”;
- 海外學歷,不一定有加分,反而在某些體制內通道被悄悄“邊緣化”;
- 一旦局勢驟變,“來得及回來”這件事都要打問號。
服務貿易反制是中國應對貿易戰的延續,安全提示則是國家在為民眾提前畫好“避險邊界”。
所以,現在不是恐慌的時候,而是冷靜評估和調整認知的時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