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上午,泰晤士小鎮(zhèn)鐘書閣店二樓的黨群會議室里歡聲笑語,手指翻飛。原來,這是“書巷靜語·指尖生聲”手語沙龍志愿者交流學習的日子。
沙龍緣起于店長李琴的幾次尷尬經歷——因為不懂手語而無法更好地服務聾人朋友。在四處尋找手語老師的過程中,她遇到了從事教育工作的陶敏。陶敏剛剛跟隨一個教授手語的公益組織學完了初級課程,正想著要學以致用。于是,兩人一拍即合決定推進這件事。去年7月,第一期手語班開班,共有20余組家庭參加。三個月后,培訓結束,但仍需要經常交流練習,手語沙龍便應運而生。“我們希望創(chuàng)造一個無障礙的環(huán)境,鼓勵聾人和聽人互相交朋友。”李琴說。
先行學手語,他們試著伸出援助之手
沙龍活動中,當吳欣欣用手語流暢地完成自我介紹后,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去年暑假,她帶著剛剛小學畢業(yè)的兒子報了鐘書閣的公益手語班。“主要想培養(yǎng)他的公益心,多學一點幫助別人的技能,沒想到小孩子學得比我們快,結業(yè)考試的時候,他表現(xiàn)得比我還鎮(zhèn)定。”吳欣欣回憶道,“后來,我們倆就成了最好的練習搭子。在家練,出門等車、休息時也練,練習手語仿佛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項親子游戲。”
對學習手語更著迷的還有素素。進行完三個月的入門培訓后,她又進階學習了一個月的醫(yī)用手語,并去市區(qū)的一家醫(yī)院進行志愿服務,面對面幫助聾人。“學習手語之后,身邊的聾人朋友也多了起來,就想和他們多多交流。”素素說,為了督促自己學好手語,也讓更多聽人了解手語,她將自己的視頻號名字改為“素素學手語”,每天出鏡錄一句手語,讓愛多一種表達方式。
渴望被看見,他們積極回應愛與真誠
手語沙龍中,還有三名成員是重度耳聾患者。他們中,胡士群和陽朝是墻繪師,樊驊是原上海市聾協(xié)秘書長,也非常熱愛畫畫。
去年6月,胡士群為葉榭鎮(zhèn)幸福老人村公益畫墻繪時,那里的負責人將剛剛學完手語課的陶敏介紹給了他。胡士群幼年時因用藥不當而失聰,是繪畫點亮了他黯淡的生活。后來從職業(yè)學校廣告專業(yè)畢業(yè)后,他就一直從事繪畫設計相關工作,2011年學習了墻繪,2014年就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公司,帶領聽障畫師團隊一路走到了今天。在這期間,他得到了很多善意的幫助,因此他也想把這份善意回饋給社會。2023年胡士群搬到松江后,除了在多個街鎮(zhèn)進行公益墻繪,還去蝸牛寶貝中心教特殊孩子們做花藝、畫貝殼。當陶敏向他發(fā)出參加手語沙龍的邀約后,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能夠和更多人交朋友、幫助他們學手語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也因此,鐘書閣“書巷靜語·指尖生聲”公益沙龍成了聾人和聽人雙向奔赴的聚會,除了每月一次的線下見面,大家每天都在微信群里聊生活、聊電影,分享手語視頻、手語表情包。
已經退休的樊驊特意從嘉定趕到松江來參加線下沙龍。他用手語加文字的方式告訴大家,聾人群體生活很不容易,找工作難,交友更難。他們最害怕的就是被歧視,但其實內心深處,他們并不想躲起來,而是渴望被看見。
主動擔使命,他們暖心搭建溝通平臺
在李琴看來,書店的使命不僅是傳播知識,還應該是一個傳遞愛與力量的港灣。在她的帶動下,鐘書閣現(xiàn)在又有兩名工作人員也開始了手語學習,希望聾人朋友來到書店不再孤單。
不久前,一位女士來到書店,用書寫的方式找到店員尋求幫助時,李琴及時出現(xiàn),用手語與她溝通交流。“那一刻,我看到她眼里閃現(xiàn)出驚喜。后來她開開心心地買了一本書走了,還用手語告訴我,以后會帶朋友一起再來,因為這里的店員像家人一樣暖心。”李琴說。
接下來,李琴計劃在店里開辦聾人聽人讀書會,邀請大家共讀一本書、共繪一幅畫。此外,她還和陶敏一起走出書店,在松江的醫(yī)院設立了聾人就診服務點,幫助更多聾人朋友。“有一天,當聾人顧客發(fā)現(xiàn)我們書店的工作人員都可以用手語和他們交流的時候,心里一定特別溫暖。”李琴感慨道。
記者:賈麗
編輯:周雨薇 沈莉娜
審核:周樣波 周正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