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軍隊當前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編制調整,其中重點是將100多個戰斗旅合編成20個軍團;以一個軍團固定轄大約5個戰斗旅,并輔之以炮兵、無人機及其他支援部隊的形式,負責具體的某段戰線或作為預備隊存在。
編列軍團時要考慮各部的戰斗力,每個軍團至少要以1個主力旅為基干;但考慮到當前戰場的復雜程度,所以軍團的編成有先有后。
其中比較先編成的是以亞速第3突擊旅為基干的第3軍團,也可以稱之為是烏克蘭陸軍系統的亞速軍團。
大家都知道烏軍系統中的亞速部隊比較特殊,開戰之時成建制的亞速團屬于國民衛隊系統,并在馬里烏波爾戰役中被殲滅。
但此后烏軍又重建了國民衛隊系統中的亞速部隊,這就是第12亞速突擊旅;而以亞速退役和志愿人員為主編成的特戰和領土部隊,后來又被整合為陸軍系統中的亞速第3突擊旅。
這個旅在阿特木斯克反攻作戰時成名,屬于的確有戰斗力,尤其敢于近戰絞肉,但同時也擅長宣傳吹牛的那一類部隊。
烏軍需要這樣的部隊,所以在阿城戰后大規模擴充了該旅的建制,使其成為阿城方向的戰役預備隊。
到阿瓦迪夫卡戰役后期,亞速第3突擊旅被調來“救火”,但被俄軍中部集群打殘,此后調往戰事烈度較低的盧甘斯克戰線。
因為此前骨干受損頗重,亞速第3旅調來后并未能阻止俄軍的進攻步伐;盡管這邊的俄軍進攻積極性并不太高,但烏軍還是陸續失守村莊。
而在烏軍總部確定由亞速第3突擊旅為骨干,擴充為第3軍團時,該部需要前線戰績來搞新一輪宣傳,所以抽組精銳選擇了一個小目標進行攻擊。
這個小目標就是納季亞村,一個在本世紀初的人口也只有20余人,村內只有幾間房子的小村。
今年1月初的時候,亞速第3突擊旅在“悄無聲息”中丟了這個村子;因為體量過小,所以俄軍那邊也沒有大肆宣傳。
由于村子比較小,還位于接觸線附近,村莊內顯然放不了太多兵力,通常只是作為班排級的警戒陣地存在。
烏軍亞速部隊將目標選在這里,能夠吃下的機會比較大。
所以在3月的時候,亞速第3突擊旅調集裝甲車輛和精銳突擊隊開始進攻這里,并在20日前后短暫控制。
按理說這種戰果不算大,而且后續也很難穩控,其實不大值得大肆宣揚。
但是烏軍現在需要這種戰果,尤其亞速第3突擊旅在報戰果的時候向來很夸張;所以就說烏軍在這個彈丸之地,將俄軍的第254、第752摩步團徹底摧毀。
不知道的網友可能真會被這種“重大戰果”所迷惑,可實際上我們要是看看戰場地幅,以及納季亞村的具體情況就知道了,這里根本就擠不下兩個團的兵力。
甚至烏軍自己組織進攻時,也只是由1個營為基干編組突擊隊,實際進攻的兵力大約是加強連級;以旅的資源支撐營連級部隊,突擊俄軍前沿的班排級據點,這大概就是納季亞之戰的真實情況了。
所以烏軍在控制定居點之后,能夠拍到的俄軍尸體也就個位數;按照亞速旅的宣傳習慣,如果真有幾百乃至上千人的戰果,那當然是不吝展示。
而對于當下的烏軍來說,組織精銳突擊隊突入俄軍防線,并進入定居點這本身不算意外,但麻煩的是后續的穩固控制。
以紅軍城方向的反擊和別爾哥羅德方向的進攻來說,烏軍多次沖入定居點內,但均難以鞏固控制,后續往往又被俄軍趕了回去。
在烏軍宣布控制納季亞后,其實就有俄方消息稱,這邊其實俄軍又打了回來。
而現在終于確認,俄軍確實又重新控制了納季亞。
在俄方發布的視頻圖像中,第一階段是使用無人機打擊烏軍裝甲車和步兵的畫面。
而在最近發布的視頻中,則多是無人機支援下的步兵突擊清理,其中有不少近距離戰斗鏡頭,俄軍突擊步兵的近戰打得還是挺兇的,并放出來兩位數的打擊戰果。
這說明烏軍為了保住這里的戰果,也確實出了力,但奈何還是沒能保住。
當然,像納季亞這點體量的定居點,俄軍不大好意思宣傳為“重大戰果”,并像亞速部隊那樣宣稱摧毀對方幾千人,只是報出了80余人的戰果。
就這樣,亞速旅剛擴充為亞速軍團,對面的俄軍就把這為數不多能夠宣傳的“重大戰果”又給奪回去了,簡直是騎臉輸出,這個氣能受得了嗎?
亞速軍團要是硬氣的話,當然要再奪回來秀一把肌肉,下面我們就看這亞速部隊夠不夠這么硬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