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財富到王位衰落
在討論瓦蘭吉人是誰之前,我們必須先談一下什么是“瓦蘭吉人”。與其說“瓦蘭吉人”是一個特定民族,不如說他們泛指東歐和東地中海地區的人們對北歐(斯堪的納維亞)血統的人的稱呼。
“Varangian”一詞源于許多不同的中世紀詞匯,這些詞(Várangos、Varjag?)都是從古北歐語v?ringi音譯過來的借詞,意為“發誓的同伴”。因此,當我們談到“瓦蘭吉人”時,我們說的實際上是“維京人”:即從公元9世紀起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擴散出去的北歐襲擊者、商人、定居者和雇傭兵。
維京冒險者
▲圖:紫色路線即為從瓦蘭吉人到希臘人的貿易路線
我們通常將維京人與北歐和西歐聯系在一起。顯然,他們很早就開始對英格蘭、冰島和諾曼底(現代法國北部)進行掠奪和殖民。但與此同時,在阿拉伯白銀的誘惑下,維京人也向東進發。維京冒險者沿著波羅的海東部的眾多水道,進入現代東歐和俄羅斯。在那里,他們找到了“從瓦蘭吉人到希臘人的貿易路線”。
這條貿易路線從波羅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只要來到黑海,不用多久就能到達當時歐洲最杰出的文明:拜占庭帝國。
來自瑞典的維京戰士和商人很快開始與拜占庭人直接接觸,他們是作為交易者還是作為掠奪者而來,取決于他們如何計算獲利的機會。
公元8世紀末,在維京人活動的區域,東歐出現了一個新民族,即羅斯。
這個帝國橫跨現代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大片領土,由羅斯武士精英統治和支配著眾多民族和宗教的人口。
到9世紀中葉,維京人與當地的斯拉夫、芬蘭和波羅的海部落一起,沿著現有的貿易路線,在諾夫哥羅德和基輔建立了自己的公國,統稱為“基輔羅斯”。在傳統歷史中,維京國王魯里克(Rurik)在9世紀的某個時候建立了基輔羅斯國,之后將其總部遷至現代俄羅斯的諾夫哥羅德。
▲圖:《瓦蘭吉人的邀請》:魯里克和他的兄弟抵達舊拉多加。
斯拉夫人稱北歐維京人為“羅斯人”(Rus),意思是“劃船的人”。“瓦蘭吉人”(Varangian)這個名字也經常使用,意思是屬于商人和戰士聯盟的人。
雖然有時這兩個詞可以互換使用,但后來人們普遍使用“羅斯人”來指代統治東歐的北歐的斯拉夫貴族,而“瓦蘭吉人”則指仍然從斯堪的納維亞前來交易或向羅斯人提供刀劍的外國武士。
在戰爭和內部爭斗中,羅斯王公更愿意從北方招募新戰士,現有的貿易路線為他們提供了便利。由于羅斯人最初是商人和海盜,他們很自然地從基輔向第聶伯河下游推進。他們到達黑海后,發現了他們真正渴望的目標。那里就是他們口口相傳的“金蘋果”、眾神的所在地“米克拉加德”(Miklagard)——君士坦丁堡。
公元860年,這些人敢于進攻君士坦丁堡,在農村大肆破壞,洗劫教堂。普提奧斯(Photios)主教在其著作中寫道:“一道可怕的閃電從最遙遠的北方降臨到我們身上,野蠻人的冰雹突然襲來”。這種將瓦蘭吉人描繪成自然力量的描述確實突出了拜占庭人目睹的世界末日般的狂暴。
從9世紀中葉開始,他們在東歐寬闊的河流上長途跋涉,對黑海和小亞細亞周圍的拜占庭定居點發動襲擊。這些可怕的戰士會穿著他們的維京服裝:駭人的眼罩頭盔、鮮艷的鏈甲和涂有花哨油漆的圓盾。
然而,這些進攻大多以失敗告終,于是基輔王公們識趣地選擇和強大的敵人進行貿易。這就是維京人的優良傳統:如果無法征服對手,就與他進行交易,或者作為雇傭兵賺他們的錢。
皇帝的衛隊
大多數歷史學家將瓦蘭吉衛隊的起源追溯到拜占庭皇帝巴西爾一世與基輔羅斯的瓦蘭吉人簽訂的一項條約。
公元10世紀初,利奧四世皇帝與羅斯國王奧列格簽署了一份正式條約,即911年的《羅馬-羅斯條約》。條約規定,羅斯人現在可以隨意在拜占庭軍隊中服役。這無疑為瓦蘭吉人帶來了聲望和戰利品,也為拜占庭皇帝帶來了軍事利益。
在簽訂條約的同一年,700名羅斯戰士參加了利奧皇帝對克里特島的入侵,949年,羅斯又派出415名戰士參加了第二次遠征。
然而,在這一時期,羅斯雇傭兵在軍事上的作用很小,他們作為征召的雇傭兵在皇帝的軍隊中主要充當突擊隊,但980年代末期巴達斯·菲卡斯的起義標志著一場巨變。他們從戰場部隊轉變為政治保鏢——變成了真正的瓦蘭吉衛隊。
拜占庭的政治充滿了宮廷陰謀的傳奇色彩。幕后交易、暗殺和毒殺在拜占庭歷史上比比皆是,很少有皇帝能統治幾年以上。
986年,新登基的皇帝巴西爾二世面臨著巴達斯·菲卡斯家族的叛亂,他們的子孫與外敵聯手反抗巴西爾,上演了一出堪比戲劇的故事。
然而,巴西爾還有最后一張牌要打,和往常一樣,這張牌的主角是一個女人。巴西爾將妹妹安娜嫁給了羅斯王子弗拉基米爾大帝,以換取軍事援助,弗拉基米爾以一支由6000名哀嚎的瓦蘭吉人組成的龐大軍隊的形式提供了軍事援助。
弗拉基米爾利用這些北方的瓦蘭吉人取得基輔王位后,面臨著無法向這6000名憤怒的雇傭兵付款的問題。據說,他們急切地要求指引前往“米克拉加德”的路。而當拜占庭皇帝巴西爾二世請求軍事援助時,這可能正好是一種解脫。
這些軍隊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事件使瓦蘭吉人的軍事力量完全置于帝國王位之后,并標志著瓦蘭吉衛隊的建立。
皇帝的保鏢
巴西爾二世“需要一個對他們的金主毫不妥協忠誠的衛隊,他們的外國雇傭兵身份使他們免受拜占庭貴族和和宮廷陰謀以及政治和宗教派系之爭的影響。
于是,從十一世紀初開始,就有一支常駐的瓦蘭吉隊伍由皇帝親自雇傭。
然而,并非所有北歐人都能自動加入帝國衛隊。這是一支非常特殊的部隊,其成員可以獲得更高的報酬,可以在勝利后成為第一批掠奪者,甚至可以在皇帝死后掠奪他的宮殿。
歷史學家布朗沃斯(L. Brownworth)描述了這一特殊的服務傳統:
在君主逝世的當晚,他們有奇怪的權利跑到帝國金庫,盡可能多地帶走黃金。這種習俗使大多數瓦蘭吉人能夠以富有的身份退休。
因此,衛隊中的職位可以賣到很好的價錢,許多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新兵都在其他部隊服役,直到他們積累了必要的資本才可申請加入衛隊。
▲圖:伊斯坦布爾圣索菲亞大教堂中的符文,很可能是由瓦蘭吉衛兵制作的,上面寫著“哈夫丹曾在此”。
與巴西爾二世所不信任的拜占庭本土衛兵不同,瓦蘭吉亞衛隊效忠的是皇帝的職位,而不是坐在王位上的人。
這一點在969年的一次事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當時衛兵未能為被暗殺而死的皇帝尼基福羅斯二世報仇。在皇帝遇襲時,一名仆人設法叫來了衛兵,但當他們趕到時,皇帝已經死了。他們立即跪在殺害尼基福羅斯的兇手約翰·齊米斯基斯面前,稱頌他為皇帝。
皇帝活著,他們會拼死保護他;死了,就沒有必要為他報仇了。因為他們現在有了新主人。
據希臘公主安娜·科穆寧娜(Anna Comnena)介紹,他們將這種忠誠代代相傳,幾乎就像神圣的遺產一樣。
作為外國人,他們的忠誠和榮譽感是他們的最佳品質。另外,他們的正直也是出了名的。據中世紀希臘文獻記載,一名瓦蘭吉人試圖強奸一名女子,但這名女子奮起反抗,用長矛刺穿了她的心臟,當場殺死了他。當這件事在附近傳開后,瓦蘭吉人聚集在一起,把企圖強奸她的男人的所有財產都送給了這個女人,并把他的尸體扔掉,沒有埋葬。
▲圖:一名瓦蘭吉人被女人殺死,選自Scylitzès MS, folio 208r,1034年
當然,在拜占庭宮廷的隆重禮儀中,我們也不應低估這種野蠻巨人衛隊的異國魅力,他們手持北歐戰斧,這些斧頭兵所在的場合也伴隨著皇帝的出現。
當代希臘資料將他們描述為“拿著斧頭的野蠻人”?;蛘?,不那么恭維地把他們稱為“皇帝的酒袋”,指的是他們下班時在君士坦丁堡的酒館里消耗的大量酒精!
從財富到王位
當瓦蘭吉人成為一個永久性機構時,斯堪的納維亞和拜占庭之間的聯系成為招募雇傭兵的理想場所。一方面是富裕的帝國,它不斷需要可靠的軍隊,另一方面是斯堪的納維亞貧窮的農村地區,那里好戰的人們正在北歐各地尋找發家致富的途徑。
很快,來自丹麥和挪威的人也加入了瑞典瓦蘭吉人的行列。有些人甚至從遙遠的冰島趕來。斯堪的納維亞的許多石碑上的銘文都證明了這些失落之子的命運。例如,其中一塊刻著“紀念死于希臘的??吮燃s恩”。然而,很少有像某位穆爾西(Mursi)這樣的幸運兒的記錄:“他在希臘為他的繼承人賺了很多錢”。
▲圖:從上到下依次是:博利·博拉森,瓦蘭吉衛隊隊長,瓦蘭吉旗手
不過,那些帶著財富歸來的人似乎是新兵入伍的最好廣告。因此,冰島的《拉克斯達拉傳奇》(Laxdaela Saga)講述了一位名叫博利·博拉森(Bolli Bollason)的人前往拜占庭,并在那里晉升為瓦蘭吉衛隊軍官的故事。他在1030年衣錦還鄉時的描述如下:
“博利帶回了許多財富和國外領主贈送給他的許多珍貴物品……他穿著加斯王(皇帝)賜給他的毛皮衣服,披著一件猩紅色的披風;他身上束著“咬足”之劍(Footbiter),其柄上鑲著金子,握把也是用金子編織的;他頭上戴著鍍金的頭盔,側面有一面紅色的盾牌,盾牌上用金子畫著一個騎士。每當他們駐足時,婦女們都會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博利和他及其隨從的英姿。”
我們可以想象這些故事在貧困的北歐地區會引起多大的反響。但貧窮并不是長途旅行的唯一原因。拜占庭也成為了那些逃避法律制裁或血仇的人,或者在國內政權更迭后不得不流亡的人的藏身之地。
其中最有名的是挪威國王哈拉爾德·西古德松(Harald Sigurdsson)。他是挪威國王奧拉夫二世同父異母的弟弟,1030年奧拉夫二世在斯蒂克列斯塔德(Stiklestad)被擊敗后,他不得不逃亡。
像許多流亡王子一樣,他的身邊聚集了一些家臣,并能夠團結其他移民。這使他擺脫了從一個普通雇傭兵開始的生涯,并為他提供了一整支忠于他一個人的經驗豐富的戰士隊伍。
來到君士坦丁堡后,他擔任了瓦蘭吉衛隊的軍官,積累了巨額財富。
不久,他得知已故兄弟馬格努斯的兒子繼承了挪威王位。他認為自己顯然更適合王位,于是他動身前往挪威。然后,他于1047年憑借積累的財富奪取了王位,成為了挪威國王。
但造化弄人,1066年,這位老戰士在試圖征服英格蘭的斯坦福橋戰役中倒下了。
衰落
正好在這一年,諾曼征服導致了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流亡到了國外。
同時,在阿萊克修斯一世皇帝統治的時期,瓦蘭吉衛隊的組成開始發生變化。
沿著俄羅斯河流和基輔出發的傳統補給路線似乎正在慢慢枯竭。后來,基輔羅斯國解體為各個對立的地區勢力。
另一方面,隨著從北歐到地中海的海上航線的發展,前往圣地朝圣變得更加流行。一些出身不同的戰士開始出現。
1066年諾曼人征服英格蘭后,從英格蘭流亡的人似乎大多來自所謂的丹麥王國,他們后來追隨丹麥表親的腳步來到拜占庭。但很快,許多盎格魯-撒克遜人也跟了過來,他們往往占瓦蘭吉衛隊的大多數。
但最重要的是,諾曼人也來到了意大利,拜占庭遇到了一個新的、特別危險的對手。
羅伯特·吉斯卡爾(上一篇文章有介紹)將所有諾曼領地統一在他的統治之下后,于1080年開始集結一支強大的入侵部隊。次年,他將軍隊渡至達爾馬提亞并圍攻迪拉奇烏姆。
阿萊克修斯皇帝最終組建了一支以瓦蘭吉衛隊為骨干的救援軍隊,其中有許多諾曼征服后逃離祖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流亡者在其中服役。我們可以想象,盎格魯撒克遜人有多么渴望與諾曼人算舊賬。
然而,這場戰斗失敗了,盎格魯-撒克遜人再次敗給了他們的宿敵諾曼人,好在阿萊克修斯很幸運地和他的其余軍隊一起逃脫了。
拜占庭也度過了這場危機。盡管如此,對北方戰士的需求仍然沒有改變。但此時沒有更多的新兵通過基輔抵達,這條傳統的補給路線被十字軍東征所取代。
但十字軍東征也終結了瓦蘭吉衛隊。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他們參加了君士坦丁堡慘遭洗劫的戰斗,抵御十字軍的進攻。然后,疲憊的戰士們在看到拜占庭的失敗時可能已經放下了武器。
瓦蘭吉衛隊的最后一批成員很可能是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城墻被攻破時戰死的,他們試圖在羅馬最后一位皇帝英勇的最后一戰中完成了自己最后的歷史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