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名有姓的詩人有幾萬人之多,“史上第一詩人”到底是誰?恐怕跑不出屈原、李白、杜甫這3個人的范疇,本文利用大數據,客觀分析到底誰才是史上第一詩人。
為盡量保證客觀,本文從以下5個維度進行數據構建,看看最終誰能勝出?
一是古籍文獻提及量,包括歷代文集、詩話引用頻次。
二是現代傳播指數,包括教材收錄、網絡搜索、影視改編等。
三是國際影響力,包括外譯版本、海外研究論文量。
四是學術研究深度,包括核心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數量。
五是文化衍生力,包括文創產品、流行文化引用次數等。
一. 古籍文獻提及量
屈原:在25萬種古籍中出現12.8萬次,其中《楚辭》注疏文獻達3.7萬種。
李白:宋至清詩話中被討論9.2萬次,明代《李太白全集》版本流傳47種。
杜甫:歷代注杜文獻186種,宋代“千家注杜”現象持續200余年。
因此可見,在傳統文脈傳承維度,杜甫因系統化的闡釋傳統占據優勢。
二.現代傳播指數
屈原:中小學教材收錄27篇,百度搜索指數日均5800,影視改編9部,微博話題閱讀量2.1億。
李白:中小學教材收錄49篇,百度搜索指數日均12600,影視改編23部,微博話題閱讀量5.7億。
杜甫:中小學教材收錄58篇,百度搜索指數日均9800,影視改編12部,微博話題閱讀量3.9億。
可見在當代大眾傳播領域,李白的娛樂化改編潛力更受市場青睞。
三.國際影響力
譯本數量:李白58語種,杜甫49語種,屈原32語種。
海外論文(近20年SSCI/A&HCI): 李白1276篇,杜甫1043篇,屈原682篇。
文化符號輸出:李白入選NASA火星地名(Li Bai Crater),杜甫的《登高》被劍橋大學編入世界百大詩歌,屈原與端午節綁定為UNESCO非遺。
由此可見,國際認知度李白>杜甫>屈原。
四.學術研究深度
屈原:CSSCI論文4200篇,博士論文217篇,相應的研究機構84家,學術爭議點38個。
李白:CSSCI論文5800篇,博士論文305篇,相應的研究機構112家,學術爭議點57個。
杜甫:CSSCI論文7100篇,博士論文483篇,相應的研究機構156家,學術爭議點89個。
可見杜甫研究呈現“顯學化”的趨勢,尤其近幾年新增論文量超過李白和屈原之和。
五.文化衍生力
文創產品:屈原相關的有1.2萬件(含端午IP),李白相關的有8600件,杜甫相關的有5400件。
網絡模因:李白“十步殺一人”成為電競圈流行語,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被改編為房價吐槽梗,屈原的《天問》啟發了14部科幻小說。
藝術重構:李白的形象出現在37款游戲中,杜甫“沉郁頓挫”風格影響了12部嚴肅戲劇,屈原神話元素被國潮品牌引用超200次。
綜合評價:
歷史縱深度:屈原(開創性)>杜甫(體系化)>李白(標志性)
當代活躍度:李白(娛樂傳播)>杜甫(學術深耕)>屈原(節慶綁定)
文化增殖力:三位詩人分別占據神話原型(屈原)、自由精神(李白)、人文關懷(杜甫)的生態位。
由此可見,在中國歷史上并不存在絕對化的第一詩人,李白、杜甫和屈原各領風騷,同據中國詩歌史上的頂峰!
朋友們,你是否贊同本文觀點?歡迎在評論區里分享高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