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25年世界衛生日,將主題聚焦在了“保障母嬰健康,呵護祖國未來”上。在當前婚育年齡延后,建檔分娩率走低的大背景下,如何解決適齡女性懷得上、懷得好,孕婦分娩更舒適、更人文的問題,南都記者特地專訪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產科主任譚劍平、中山三院婦產科副主任吳玲玲。
兩位產科專家從胚胎染色體檢測到宮頸環扎術,從椎管內麻醉到多模式鎮痛,并以臨床數據與案例為支撐,深入解析復發性流產的精準干預路徑及無痛分娩技術革新,為母嬰健康提供科學方案。
復發性流產病因鎖定
50%胚胎異常與免疫失衡成關鍵
根據《自然流產診治中國專家共識》,我國將妊娠28周前連續2次及以上流產定義為復發性流產(RSA)。譚劍平臨床數據顯示,50%-70%的早期流產由胚胎染色體異常引發,且隨女性年齡增長,異常風險顯著上升。“35歲以上女性流產率較25歲增加3倍,40歲以上患者中,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篩選正常胚胎的成功率可達65%。”譚劍平指出。
母體因素同樣不容忽視。抗磷脂綜合征(APS)是導致中晚期流產的核心病因之一,患者體內異常抗體會攻擊胎盤血管,引發血栓。譚劍平在采訪中提及一例典型病例:一名32歲女性經歷3次孕12周后流產,經檢測確診APS后,采用低分子肝素聯合阿司匹林抗凝治療,最終成功妊娠至38周。“此類患者孕早期啟動抗凝治療,活產率可從20%提升至80%。”
針對占比50%的不明原因流產,譚劍平提出:查夫婦染色體,宮腔結構(如三維超聲、宮腔鏡),評估甲狀腺功能、胰島素抵抗等內分泌指標,篩查抗核抗體、凝血因子等免疫與血栓指標。“即使無明確病因,黃體支持、心理干預等基礎治療仍可使40%患者實現活產。”
宮頸環扎術破解“晚期流產”
孕14周前干預成功率超85%
“宮頸機能不全是孕12周后流產的主因之一,但九成患者可通過手術干預逆轉結局。”譚劍平強調。妊娠24周以前正常宮頸長度應大于2.5厘米,若孕中期超聲顯示宮頸縮短至1.5厘米以下,需緊急實施宮頸環扎術。其團隊數據顯示,預防性環扎(孕12-14周進行)成功率達92%,而緊急環扎(孕16周后)成功率降至68%。
一名28歲患者曾因孕20周宮頸擴張流產,二次妊娠時接受預防性經陰道環扎術,術后輔以孕酮支持,最終孕38周剖宮產獲健康嬰兒。“環扎術并非‘一勞永逸’,”譚劍平提醒,“術后每兩周監測宮頸長度,合并宮縮者必要時用宮縮抑制劑。”對于宮頸嚴重缺損者(如多次錐切術后),可經腹腔鏡行高位環扎,將活產率從30%提升至70%。
椎管內麻醉實現“可行走分娩鎮痛”
10分鐘起效,藥物劑量僅為剖宮產1/10
解決了懷孕的問題,分娩尤其是在順產時如何為產婦減痛,也是當前產科領域高度關注的一環。“無痛分娩的核心不是完全消除疼痛,而是將10級劇痛降至3級以下的可耐受范圍。”吳玲玲主任解釋:椎管內麻醉通過腰椎間隙注入微量麻醉藥,10分鐘內阻斷疼痛信號傳導,且不影響產婦運動功能,從而實現“可行走分娩鎮痛”。研究數據顯示,采用該技術后,非醫學指征的剖宮產率下降。
中山三院2024年分娩數據顯示,76%的產婦選擇椎管內麻醉,其中92%表示“鎮痛效果遠超預期”。一名二胎產婦描述體驗:“一胎未打無痛,疼到幾乎虛脫;二胎麻醉后全程清醒,甚至能用手機記錄分娩過程。”吳玲玲主任特別強調安全性:此項技術對胎兒無不良影響,產后腰痛主要與孕期韌帶松弛、分娩姿勢以及產后未注意休息等有關,與麻醉無直接關聯。
多模式鎮痛主力分娩
針灸、導樂可實現減少用藥、降低焦慮
非藥物鎮痛同樣關鍵。為減少麻醉副作用,吳玲玲團隊創新“中西醫結合鎮痛模式”。在椎管內麻醉基礎上,加用電針刺激合谷、三陰交等穴位,或穴位注射足三里穴位,可使麻醉藥用量減少,發熱及尿潴留發生率降低。“針刺促進內啡肽等內源性鎮痛物質釋放,從而緩解疼痛。”吳玲玲介紹。拉瑪澤呼吸法通過規律呼吸分散疼痛感知,導樂師全程陪伴可使產婦焦慮評分下降50%。一名導樂師分享案例:初產婦因恐懼疼痛心率飆至120次/分,經2小時心理疏導與按摩,最終調整呼吸配合完成分娩。“疼痛管理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是人文關懷。”吳玲玲主任總結。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