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古的絕唱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
張國慶
西漢時期,臨邛縣一個秋高氣爽的午后,卓文君獨坐在自家書房內,窗外的竹林隨風輕擺,帶來陣陣清風。她輕輕撥動著古琴的弦,優美的琴聲隨著風飄來蕩去。卓文君不僅生得姿容秀麗,更兼具卓越的文學才能,深諳音律,她的琴藝更是名動一方。
正當她沉浸在琴聲中時,突然聽聞家中來了貴賓。原來,是當地縣令王吉邀請了一位名叫司馬相如的才子前來訪問。司馬相如,一個同樣以才華著稱的男人,他的《子虛賦》更是讓人傳頌不已。當知道這位久聞大名的文人將來訪問時,卓文君心中難抑激動與好奇。
司馬相如 像(梅凱 作,四川省方志館藏)
司馬相如的到來,被安排在家中舉辦的一場雅集中。卓文君準備以自己的才藝接待這位特殊的客人,她換上一身雅致的服飾,親自調整琴弦,準備以最完美的狀態迎接。然而,她心中也不免有些緊張,畢竟司馬相如的名聲之大,令她既期待又有些擔憂。
在卓家的大廳中,宴會的場地被布置得既簡樸又雅致。細致的綢帶輕輕飄揚,暗香浮動。賓客們一一到齊,其中的主角司馬相如,以其不凡的氣質和從容的態度,成為了所有人關注的焦點。他的身影高大而穩健,一襲青色長袍更顯儒雅風范。客人們被司馬相如的堂堂儀表和瀟灑風度所吸引。
宴會開始不久,王吉介紹完在場的賓客后,特意向司馬相如提到了卓文君。他對司馬相如說:“此乃我好友卓王孫之女,文君小姐不僅美貌,且才情出眾。”話音剛落,便引來座下一片贊嘆聲。
隨后,司馬相如被邀請展示他的才藝。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他緩緩走向場中的古琴,優雅地坐下。他的手指輕觸琴弦,一段悠揚動人的旋律隨即流淌出來,充盈著整個廳堂。音樂之中蘊含著深邃的情感和不俗的才華,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之動容。
卓文君在簾后靜靜聆聽,聽得如癡如醉,琴聲如泉涌般流入她的心田,每一個音符都深深觸動著她的內心,一下子就愛上了司馬相如。她從屏風后簾出來,被這從未體驗過的情感所震撼,情不自禁地走向琴邊,目光與司馬相如相遇的一剎那,那一刻,兩人的心仿佛被無形的線索牽引,彼此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解和深情。
文君撫琴雕塑(蓬州閑士攝,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司馬相如的琴聲選擇了一種極富技巧性的“鳳求凰”的旋律,每一個轉折都流露出對卓文君美貌和才華的贊美,同時也表達了他深切的愛意。卓文君感受到這份來自琴音的傾訴,她的臉頰因心動而泛起了紅暈,眼中閃爍的光芒比任何時候都要明亮。
這場琴挑,不僅是一場文人的游戲,更是兩個心靈深處情感的碰撞,奏出了一曲動人的鳳求凰。
那夜,卓府中張燈結彩的盛宴落下帷幕后,卓文君的心情卻久久無法平靜。司馬相如的琴音如泉水般涌入她的心底,勾起了她內心深處未曾平息的波瀾。月光透過窗欞,灑在她的閨房里,將一層淡淡的銀輝鋪在地板上。卓文君走到窗前,仰望天空中明亮的月亮,她的心隨著柔和的月光飄向了遠處的司馬相如。
她想起他琴聲中的每一個細節,那種被音樂溫柔包圍的感覺讓她既感動又無措。卓文君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勇氣在她內心涌動。她知道自己已無法回到從前那份平淡無波的生活,心中的渴望像潮水一般洶涌。
深夜無人時,卓文君作出了決定。她提筆疾書,寫下一封留給父親的信,信中只有簡單幾句:“女兒追尋真愛,愿父親原諒。”寫完后,她小心翼翼地將信放在桌上,換上一身方便行動的男裝,輕輕地推開窗戶,頭也不回地跨了出去。
夜深人靜,卓文君一步步走向她與司馬相如約定的私奔之地。她的心跳加速,手掌微微出汗,但她沒有放慢腳步,愛情的力量讓她勇敢無比。當她看到司馬相如在月光下等待她的身影時,她情難自禁地奔跑起來,直奔向他的懷抱。
司馬相如接過卓文君的手,兩人相視一笑,無需多言,只需這一刻足矣。他們攜手并肩,踏上了前往成都的路,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旅程。在那一夜,卓文君為了愛情,摒棄了一切,只帶著對未來無限的希望和對司馬相如深深的信任。
成都琴臺路雕塑《鳳求凰》 (馮榮光 攝,圖源:成都日報)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私奔后,來到了成都。然而,現實的生活并沒有像他們想象中的那樣充滿詩意。司馬相如家境貧寒,但他卻才華橫溢,文章寫得好,琴也彈得好,而且還長得帥氣,所以才能吸引到富家千金卓文君的青睞。由于與卓文君私奔,擔心家人不接受,不敢往家返。二人面臨的處境十分艱難,不得不面對種種生活的困難和挑戰。卓文君盡管習慣了優裕的生活,但為了愛情,她堅持與司馬相如一同奮斗。
貧寒中,他們居住在一間破舊的小屋里,條件簡陋,但卓文君并未有半點抱怨。相反,她努力適應這種生活,用自己的雙手幫助司馬相如打理家務。有時,她會在街頭的小攤上售賣自制的繡品,以此來補貼家用。盡管生活艱辛,但只要與司馬相如在一起,卓文君便感覺充滿了力量和幸福。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經濟的拮據和生活的磨難開始考驗他們的愛情。溫飽問題、生活的瑣碎使得兩人的關系開始出現裂痕。卓文君盡力保持樂觀,但內心的壓力和疲憊不可避免地累積起來。她開始懷念在臨邛的舒適生活,對于跟隨司馬相如此行是否正確,她的內心逐漸涌起了疑惑。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兩人圍坐在微弱的爐火旁,卓文君輕聲對司馬相如說:“無論多么艱難,我都愿意與你共度每一個寒冬,只愿你我之間的愛,如同這不滅的火,永遠不息。”司馬相如緊握著她的手,眼中閃爍著復雜的情感。他深知卓文君為這段感情付出了多少,心中既有感激也有愧疚。
這段時日里,生活的苦與樂交織在一起,鑄就了他們感情的深度與真摯。盡管外界環境嚴峻,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愛情仍在細微處展現出溫暖的光芒。
私奔到成都幾個月后,二人迫于生活困境,又回到臨邛,開了一間酒館。卓文君一下從家財萬貫的富家女變成了賣酒的小女人,司馬相如更是忙里忙外擔任跑堂工作。
文君當壚(余茂智 攝,圖源:成都日報)
卓王孫知道自己的寶貝女兒居然拋頭露面地去賣酒,女婿也給人呼來喝去的,感覺很沒面子,所以“不得已”屈服了,他給了司馬相如無數的錢財和仆人,司馬相如拿了錢,回到成都買了田地和房子,過起了富人的生活。
日子流轉,司馬相如的才華終于得到了長安皇帝的認可,他被任命為官員,負責重要的文書工作。漢武帝下詔,征詔司馬相如來長安。司馬相如離開成都時,指著剛剛過了的橋對前來送行的卓文君說,不乘駟馬之車,不復過此橋。后世遂將此橋命名為駟馬橋。
成都駟馬橋(蓬州閑士攝,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成功和名利隨之而來,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卓文君擔心司馬相如會變心,寫下了《兩地書》表達深情。司馬相如被感動,最終接卓文君至長安,兩人幸福生活在一起。起初,卓文君為丈夫的成就感到驕傲和高興,但很快,她察覺到了司馬相如變化的心意。
在長安做官,隨著司馬相如頻繁參與宮廷的各種詩會和文學聚會,他開始晚歸,甚至有時整夜不回家。每當詢問他的去向,司馬相如總是用公務繁忙作為解釋。漸漸地,卓文君開始感覺到兩人之間淡漠的氣息。她內心充滿疑慮,但每次都選擇沉默,她害怕一句話不慎將兩人的關系推向絕境。
一次偶然機會,卓文君在整理司馬相如的書桌時發現了一封未封的信,信中寫滿了對另一女子的深情與贊美。原來司馬相如在京城里做官,每日飲酒賦詞,有佳人相伴,留戀這種燈紅酒綠的生活時間久了,喜歡上了一個茂陵女子,有了納妾的思想。
卓文君還看到了司馬相如留給她的一封家書,信上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十三個字。聰穎的卓文君一看便明白了。從一到萬,偏偏沒有億。無億便是無意。原來司馬相如已對卓文君已無情意了。自那一刻,卓文君的世界仿佛瞬間崩塌。她終于面對了事實——司馬相如的心已經不在她身上。心中滿是悲痛與絕望,但她沒有立即發作,而是將那封信放回了原處。
幾天后的一個雨夜,卓文君點燃了房間里每一支燭光,含淚寫下一首凄美動人的《白頭吟》。詩中表達了她對司馬相如深刻的愛戀和對昔日美好時光的懷念,以及面對背叛時的堅決和自尊。她將這首詩放在案頭,靜靜地等待司馬相如歸來。
風雨之夜,司馬相如回到了家中,看到卓文君留下的詩篇,讀罷無言,深感慚愧。司馬相如看后《白頭吟》,復蘇了被佳人美酒麻醉已久的良心,幡然悔悟,不再納妾,此身擁有文君,才是一輩子最大的財富。他知道他失去了一個真正愛他的人,而這個人恰恰是他一生的摯愛。《白頭吟》的獨白,留下了卓文君最后的尊嚴和傲骨。
卓文君畢竟是個聰慧的女子,她在《白頭吟》詩文中寫道:“皚如山上雪,宛若云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她以決絕的口吻,表達了自己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同時也暗示了司馬相如的背叛行為。
司馬相如讀了《白頭吟》后,深受震撼。他回想起與卓文君共度的點點滴滴,心中充滿了愧疚和悔恨。他意識到,自己不應該被一時的歡愉所迷惑,而忘記了與卓文君之間的深厚感情。于是,他決定放棄對茂陵女子的迷戀,重新回到卓文君的身邊。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圖源:南充日報)
卓文君見司馬相如回心轉意,心中也充滿了欣慰。她原諒了丈夫的過錯,兩人重新攜手共度余生。他們一起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但始終不離不棄。最終,他們實現了“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的誓言,成為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而司馬相如也因為卓文君的陪伴和支持,在文學上取得了更高成就。他的辭賦作品流傳千古,被后人譽為“漢賦四大家”之一。他的才華和卓文君的智慧相互輝映,共同譜寫了一段動人的愛情傳奇。
來源:行腳成都
作者:張國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