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兩次在關稅公告中將臺灣地區稱為"國家",這種政治操弄絕非偶然。從商人思維看,這是典型的"極限施壓"策略——通過對臺稱呼的模糊化,既想刺激中國大陸做出讓步,又想從臺灣撈取經濟實惠。就像他在采訪中威脅要對臺灣半導體征收100%關稅那樣,本質上都是把臺灣當作可交易的籌碼。
這種"戰略碰瓷"折射出美國對華遏制的戰略焦慮。特朗普團隊深知,在常規競爭領域已難壓制中國,只能通過激化臺灣問題制造籌碼。但正如東方紅智庫分析的,這種政策既掏空"一中原則",又導致全球地緣重組加速。更諷刺的是,當特朗普要求臺積電赴美建廠時,其經濟掠奪本質暴露無遺——所謂"挺臺"不過是榨取利益的遮羞布。
面對特朗普的虛張聲勢,賴清德當局的"脫中入北"堪稱現代版"飲鴆止渴"。這個所謂戰略包含三重致命傷:經濟上主動切斷兩岸產業鏈(2024年兩岸貿易額仍達3000億美元),軍事上豪擲4800億新臺幣軍購美國淘汰裝備,政治上淪為美國遏華馬前卒。就像臺灣網友嘲諷的:"這不是投名狀,是賣身契。"
更荒唐的是其對蓬佩奧的諂媚。這位被美國政壇邊緣化的政客,在臺灣竟被奉為座上賓,恰恰暴露"臺獨"勢力在國際社會的真實地位。這種病急亂投醫的姿態,連國民黨前"立委"都看不下去,直言"臺灣正在被吃干抹凈"。
特朗普團隊的困境在于陷入了"既要又要"的悖論:既想通過臺灣消耗中國,又舍不得投入真金白銀;既鼓吹"保衛臺灣",又拒絕明確安全承諾。這種首鼠兩端,在解放軍殲-36戰機低空掠過臺灣海岸線時顯得尤為可笑。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美國"以臺制華"戰略與臺灣外向型經濟結構存在根本沖突。當特朗普強推供應鏈"友岸外包",最先受傷的恰恰是臺灣高科技產業。這種戰略短視注定難以持久,正如美國智庫報告顯示,臺灣民眾"疑美論"已從2019年的32%飆升至2025年的61%。
當前局勢印證了"和平統一是首選,但絕不承諾放棄武力"的戰略智慧。大陸持續釋放善意,如擴大臺胞同等待遇、推動兩岸共同市場建設,但賴清德當局若繼續挑釁,《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隨時可能從"備用選項"變為現實選項。
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外相近期表態"臺灣有事與日無關",這記來自傳統盟友的"背刺",預示著"臺獨"勢力的國際空間將加速萎縮。當美國連第一島鏈駐軍都在收縮,臺灣問題終究要回歸民族內部事務的本質。
特朗普的"臺灣牌"終將淪為歷史笑談,就像他當年聲稱要買下格陵蘭島般荒誕。兩岸統一不是選擇題,而是歷史必答題。當京臺高鐵的軌道穿越臺灣海峽,當平潭站的列車鳴笛駛向臺北,這場跨越世紀的民族團圓,終將在新時代的曙光中完成最后拼圖。留給"臺獨"勢力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