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下午,走在金山區朱涇鎮公園路上,只見生鮮店鋪的貨架整齊碼放,彩線劃定的置物區里塑料筐摞成“豆腐塊”,藍線停車位區域商戶推車與居民電動車有序停放……而在西林街區萬安家黨群服務站內,一場關于“西林街區康隆商業廣場早市規范化外擺事宜協商會”的討論正酣。公園路匯“涇”彩商戶協商共治小組代表、文商路“心鄰”巾幗小組代表、西林街“萬里”青年創業社團代表以及街區黨支部書記、第三網格調度員圍坐在長桌前,一邊分析著早市的人流,一邊在外擺區布局草圖上反復勾畫。
“同類商品統一定價區間,既能避免惡性競爭,也能提升整體品質”“用線上積分綁定消費,把早市變成引流入口”……一個多小時的激烈討論后,十余條建議被寫入《早市外擺提升行動計劃》。根據共識,街區將啟動三項創新:業態分區(尋求生鮮、干貨、熟食品類上的差異化經營)、流量再造(拍攝短視頻打造“網紅早市”)、信用共建(商戶簽署統一定價《公平經營承諾書》)。
整治前的公園路
這場街區協商議事會,正是朱涇鎮以黨建引領構建“網格共治生態圈”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公園路一直深陷“整治—反彈—再整治”的怪圈。生鮮店鋪跨門經營擠占人行道,塑料筐“攻城略地”,電瓶車見縫插針,12345熱線年均投訴40件。“我們隊員前腳剛走,貨架后腳就擺出來,商戶和我們玩‘貓鼠游戲’。”朱涇鎮城管中隊負責人坦言,剛性執法治標難治本。
整治前的公園路
設置黃線臨時堆物區
今年年初,朱涇鎮黨委將公園路納入黨建引領網格治理試點,創新推出“空間規劃+契約治理”雙軌模式。城建部門耗時一周完成沿街測繪,施劃彩、紅、黃、藍四色標線,彩線界定2米外擺經營區,允許生鮮店擺放高度1.2米以內的貨架,高峰限定時段可延至紅色標線;黃線設置網狀隔斷,在背街選定區域規范臨時分類堆放,明確清理時間;藍線延伸非機動車停車位,擴大停車容量。與此同時,西林街區黨支部牽頭成立“匯涇彩商戶協商共治聯盟”,10家核心商戶率先簽訂《自律公約》,承諾“跨門不越線、堆物不超量、噪聲不過夜”。
依托“網格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第三綜合網格還聯動派出所、市場監管、城管、環衛等部門開展“晨間錯峰執法”——6點至8點高峰時段,多部門聯合巡查,對違規商戶啟動“教育—警告—懲戒”三級響應。試點已經顯現的成效是跨門經營投訴量的下降和執法成本、街區保潔成本的降低。商戶也從“躲執法”變為“問規則”。“現在開店第一件事就是檢查貨箱是否越線,我們還會在群里拍照打卡。”公園路一家店鋪老板笑著說。
西林街區商戶聯盟“一店一線”試點推進會
在這個過程中治理角色也被重新定義,公園路商戶李冬冬成為“劃線監理”,每日清晨巡查貨架是否越線;西林街區黨員組成“巷管家”志愿隊,用腳步丈量街巷,化隱患于微末……這些帶著煙火氣的細節,正是黨建引領網格治理的朱涇答案。
“規則不是枷鎖,而是自由的前提;治理不是對抗,而是共識的凝聚。機制上墻不如落地生根,群眾滿意才是唯一標準。”朱涇鎮黨委書記夏紅梅的這句話,詮釋了全鎮5個綜合網格“一格一策”的精髓。在這里,黨建引領的精細化治理實踐,正從“試點盆景”變為“全域風景”。
原標題:《“一店一線”破題,“協商共治”出圈,滬郊朱涇以黨建引領構建網格治理生態圈》
欄目編輯:顧瑩穎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趙菊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