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承擔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使命,要搶抓機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科技創新高地建設離不開人才支撐。截至2023年底,上海人才資源總量已達到769萬人。上海正全力吸引集聚天下英才,以人才之“風”,鼓科技創新之“帆”, 在新征程中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廣大在滬人才以及人才工作者紛紛表示,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錨定目標,勇擔使命,奮發進取,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導向,培養造就一大批更好匹配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為上海加快建成科技創新高地提供人才保障。
奮發進取 為科技創新貢獻智慧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上海是國內人工智能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截至2024年6月,上海人工智能人才規模約25萬人,占全國近三分之一,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總書記對大模型產業生態的肯定,讓我們倍感振奮,也更有信心和動力去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落地了。”達觀數據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運文介紹,目前公司正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垂直辦公場景再進一步深度融合,通過智能文本處理、辦公自動化等完成企業業務場景的數字化。接下來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努力開發更多安全可靠的優質產品,積極融入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生態,與各方攜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高地。
上海鈦米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晶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創新企業樹立了前進信心,指明了發展方向。上海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得益于制度保障以及產業發展政策的提前布局,作為醫療人工智能企業,鈦米機器人將結合中國特色的醫療機構建設和運營機制,通過更多創新型產品助力醫療決策者提高決策效率,提高患者就醫體驗。
“作為一名在上海生活了20多年的科技領域創業者,我深感振奮,也深受鼓舞。”上海曼恒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清會表示,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匯聚了大量高素質的科技人才,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身處上海的科技創業者有能力、有決心在自主研發的道路上走得更遠,迎頭趕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甚至實現超越。未來要充分利用國內市場優勢和應用場景豐富性,更努力攻克技術難題,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推動人工智能、XR等技術快速發展,為科技創新貢獻智慧和力量。
民盟經信委上海聯通支部主委夏愛紅說,技術、應用、治理,構成發展人工智能的關鍵“鐵三角”,要對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融合創新應用,將之深度應用到各行各業和城市治理中。民盟經信盟員、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中方注冊專家陳魯海談到,當前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但在國際標準化組織中的話語權仍有欠缺。“標準是世界通用語言,定義市場基本規則。我們要抓住人工智能發展良機,積極推動中國標準成為世界標準。”
上海北裕分析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凡說,將進一步聚焦水質監測人工智能實驗室關鍵技術的突破,加速推進傳統分析儀器制造行業技術迭代,以實際行動響應號召,為推動我國儀器行業發展貢獻力量。
近年來,上海著力為人才搭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舞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加快建設,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先后成立,集聚起一批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世界一流人才和創新團隊。此外,各類創新創業賽會以賽引才、以才引才,共同打造吸引人才的平臺矩陣。
上海長征醫院副院長、全軍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殷浩是第二屆“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大賽金聚獎得主。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極大鼓舞了從事科研創新的青年臨床醫師,讓大家更有信心聚焦國家重大難治性疾病,從患者的實際需求出發,潛心開展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這是年輕一代在生物醫藥領域創新創業的好時代,我們將努力研發出突破性療法和創新藥物,使其惠及我國乃至全世界的患者。”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創新學院研究員、上海波達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許凱亮曾獲第二屆“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大賽銀聚獎。“上海是一座開放的城市,各種科技創新前沿思維在這里交織碰撞,為人才的成長發展創造了良好氛圍。”他說,接下來將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立足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特長,著力開展腦科學、醫學超聲成像與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交叉研究,以自主創新推進底層技術突破,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創高地建設的重要指示,我們青年科技創業者倍感振奮、深受鼓舞,也深感責任重大。”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謝應波表示,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盡快實現科研物資的規模化進口替代,為廣大科研工作者提供強大保障。此外,整合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在科學服務創新鏈的各環節實現價值共創,推動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為產業競爭力,在國內外科學服務業創新研發中展現更大作為。
市總商會副會長、市工商聯青創聯執行會長、寰泰集團董事長南逸表示,作為扎根上海、專注綠色產業創新發展的科創企業,深感使命在肩、責任重大,也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和期待。未來將積極修煉“內功”,圍繞新型儲能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釩電池技術、產品迭代升級,同時充分借用“外力”,深度融合長三角科創生態、產業鏈優勢,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長時儲能示范應用,為科技創新貢獻更多力量。
筑巢引鳳 積極營造高品質人才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還強調,我國數據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備,市場空間巨大,發展人工智能前景廣闊,要加強政策支持和人才培養,努力開發更多安全可靠的優質產品。上海廣大人才工作者紛紛表示,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為指引,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產業革命大趨勢、集聚人才大舉措,培養造就一大批胸懷使命、擔當重任的尖端人才。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們備受鼓舞、充滿干勁。”徐匯區委組織部(區人才工作局)表示,將結合徐匯實際,一手抓政策支持,前瞻謀劃“十五五”人才發展規劃,加強針對海外人才、青年人才、創業人才的政策制定與有效執行,推動人才政策和產業政策的系統集成;一手抓人才培養,突出產才融合集聚人才、產教融合培育人才、產城融合服務人才,加強以才引才、以賽引才、平臺引才、機構引才的網絡布局,為打造全國人工智能高地貢獻人才力量。
靜安區委組織部(區人才工作局)表示,將健全“1+5+N”人才政策體系,打造“靜英”“上靜”雙品牌矩陣,形成聚才引力。聚焦科技人才和青年人才引育,在數據智能、生命健康等科技創新前沿領域,為科創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積極構建“產業聚才、平臺育才、環境留才”的生態閉環。同時,通過構筑更普惠、更便捷的政策環境,高賦能,高融合的事業發展環境,更開放、更友好的生活環境,打造人才愿意來、留得下、能出彩的夢想城區。
浦東新區區委組織部(區人才工作局)表示,浦東將圍繞推進落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等戰略部署,加快打造國際人才發展引領區,創新人才政策體系、引才平臺體系和人才服務體系,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加大科創人才引育力度,支持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積極營造高品質人才生態。
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楊佳瑛表示,上海人社部門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以賦能科技創新為導向,緊盯新質生產力發展最前沿,聚焦人工智能等領域新職業、新需求,高效匯集政府、企業、院校各方資源,合作共建高能級、綜合性技能培訓平臺,大規模開展短平快技能培訓,培養一大批與科技創新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高質量籌辦第48屆世界技能大賽,推動境外職業資格比照認定,貫通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讓更多具備國際視野、一流水平的青年技能和專技人才脫穎而出、各展其才。
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共青團長寧區委員會組織聯絡部(青聯秘書處)部長杜佳耘說,要聚焦最前沿的產業,探索成立新興產業青年創業人才協會,挖掘更多青年專家、科研骨干等優秀人才加入,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要在青年人才培養方面加大托舉力度,做實做細青少年成長成才、就業創業、社會融入、聯誼聯情等重點工作,支持更多青年立足本職爭當科創先鋒。
深入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才能為人才茁壯成長提供良好土壤。市人社局專技處(事業處)表示,圍繞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要加快構建完善多層次評價體系,對基礎研究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復合型人才開展分類評價,開辟“直通車”“綠色通道”“舉薦制”等特殊人才職稱評審通道。下一步將在評價、培養、培育、使用、激勵 “五個環節”持續發力,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提供專業技術人才支撐。
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離不開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隊伍。市人社局職建處處長李鷹表示,將會同相關研究機構進一步做好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科技創新領域技能人才供求研判,加大培訓評價項目開發力度;全方位放權賦能培訓機構,增強短期大規模培訓實施能力;深化職業技能評價改革,突破技能人才評價發展瓶頸;夯實技能人才培養載體,全力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技能人才。
人才的發掘離不開“職業伯樂”。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超過4000家,全年營業收入突破5000億元,產業規模全國領先。人力資源服務業的規模優勢,為上海集聚海內外人才提供堅實支撐。
中智股份黨委書記、董事、副總經理李雙表示,將全面對標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繼續通過“國家隊智庫引領+國內外雙輪驅動+數智化技術賦能”三位一體模式深耕發力,持續打造全球高端科技人才和科技企業挖掘評價系統,助力建設人才大數據平臺,構建動態人才圖譜,吸引和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形成人才高地和創新源泉,以人才紅利驅動產業升級。
CGL德筑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莊華表示,聚焦新興產業發展、匯聚全球高端人才已成為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德筑將持續深化在新興產業領域的布局,進一步拓展全球人才網絡,吸引更多國際頂尖人才,為新興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
原標題:《以人才之“風”鼓科創之“帆”,為上海加快建成科技創新高地提供人才保障》
欄目主編:張駿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周程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