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金藏暑正隆,火云萬里日輪紅”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現在已經是清明節氣的第9天。清明是春季的第5個節氣,到了清明,也就意味著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要進入炎熱夏天了。
一年最熱的時段一般都在三伏期間,我國民間就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具體能熱到什么程度呢?白居易的詩中就有“端坐猶揮汗,出門豈容易”的描述,意思是僅僅端坐在那里,仍然不停地揮汗如雨,可見這樣的天氣出門是多么不容易。
那今年哪天入伏呢?伏天總計有多少天?夏天會不會很熱?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建議早了解。
一、“三伏”是什么意思?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潮濕、悶熱的日子。
那“伏”是什么意思呢?
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從陰陽五行的角度來說,“伏” 表示陰氣受陽氣逼迫而藏伏于地下。夏季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尤其是三伏天,陽氣達到極致。而陰氣則處于被壓制的狀態,不得不潛伏起來。
如東漢劉熙在《釋名》中解釋:“三伏者,庚金伏藏之日也。” 這里的 “庚” 在天干中屬金,夏屬火,金氣在夏季火的克制下,潛藏于地下,就像陰氣被陽氣逼迫而伏藏。
天氣炎熱宜伏藏避暑: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天氣最熱的時候,人們為了躲避酷暑,需要減少戶外活動,盡量待在陰涼的地方休息,這種避暑的狀態也被稱為“伏”。
比如在一些古籍中會有“伏日,萬鬼行,故盡日閉戶,不相見也”的記載,體現了人們在伏日通過閉戶不出的方式來躲避炎熱和可能存在的疫病風險。
二、2025年三伏天的時間表
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紀日法來確定的。我國民間有“夏至三庚便數伏,秋后一庚入末伏”的說法,意思就是說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的起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的起始日,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起始日。
由于天干有 10 個,所以每 10 天就會出現一個庚日。所以初伏和末伏固定為 10 天,中伏的天數則不固定,可能是 10 天,也可能是 20 天。當夏至到立秋之間有 4 個庚日時,中伏為 10 天;有 5 個庚日時,中伏為 20 天。
今年夏至交節在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在7月20日,第四個庚日在7月30日。立秋在8月7日,立秋第一個庚日在8月9日,因此2025年三伏時間表具體為:
初伏:2025年7月20日至7月29日,共10天。
中伏:2025年7月30日至8月8日,共10天。
末伏:2025年8月9日至8月18日,共10天。
從上面三伏時間表可以看出,今年三伏的入伏日在7月20日,中伏則從7月30日開始到8月8日結束,也是10天,末伏也是10天,因此今年三伏的總時長為30天,相較去年的40天要少了10天,但并不意味著今年要比去年涼爽。
那2025年三伏天熱不熱呢?我國民間有句老話:“公伏熱死牛,母伏涼颼颼”,意思是說,如果三伏天是公伏,那么天氣會異常炎熱,熱到連牛都可能被熱死;如果是母伏,天氣則會相對涼爽。當然“熱死牛”和“涼颼颼”都是夸張的說法,意在說明天氣的炎熱和涼爽的程度。
公伏和母伏的區分依據是入伏日的農歷日期。如果入伏那天是農歷的奇數日,就是 “公伏”;如果是農歷的偶數日,就是 “母伏”。這種說法與中國古代的陰陽哲學有關,古人認為陽為單數,陰為雙數,陽代表著男性、火熱,陰代表著女性、陰柔。
今年三伏的入伏時間為7月20日,這一天是農歷的六月二十六,二十六屬于偶數,按照民俗的說法,今年的三伏是“母伏”,根據古人的經驗,今年三伏會相對涼爽一些。
這個說法準不準呢?大家可以拭目以待一下,正好驗證下老祖宗的經驗還能否適用于現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