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讀者朋友在網上發帖求助,內容大概是關于如何尋得正宗新會陳皮的,后來這位發帖的讀者輾轉找到了老李,希望老李能夠幫助其購買一些正宗新會皮。雖然老李不是陳皮販子,但幫助讀者朋友走上正道的辦法還是有的,于是給了他一些樣品學習。
這位讀者是東北的朋友,因為呼吸道相關治療和養生保健的需求,希望購買一些正宗的新會陳皮食用,但在網上反反復復購買了多次,不是覺得價格太虛就是覺得品質不行,因為北方沒有食用陳皮的習慣,身邊知道的人更是少,于是無奈之下上網求助,希望以物換物來解決新會陳皮的需求問題。他通過發帖與一些陳皮愛好者交流,于是順著網友提供的內容參考找到了老李。
有網友在網上發帖求正宗新會皮,愿意拿東北特產交換
隨著新會陳皮的品牌力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地朋友知道并使用了這種“南藥”,如上述東北朋友四處“求皮”的人不在少數。在老李的調研中也發現,對比南方市場,北方市場目前是“工藝皮”最大的消費市場,主要是受到飲食習慣的影響,形成非常“穩定”的口感需求,普遍認為口味重、甜度高、果酸香濃等味道才是新會陳皮的特征,大多數人并不知道這些口感都是“工藝皮”的特征。
老李經常提醒新入門的朋友,特別是北方的朋友,因為南北口味輕重的差異,對傳統的生曬陳化皮有著天然的口感抵觸,即覺得傳統生曬皮沒有“刺激”的氣味,反而喜好甜口、酸爽等口感,忽略了新會陳皮的“陳香”。
老李無法解析個人的口感喜好與新會陳皮品質之間的問題,只能說“適口為珍”的前提下,許多朋友選擇工藝皮也是無可厚非的。總的來說,“工藝皮”有廣泛性,而“傳統皮”具有局限性,本文重點來談一下,傳統新會陳皮的“買皮難”和“買皮貴”的問題。
讀者朋友分享的買陳皮之路
一、普通消費者買到“正宗新會皮”,到底有多難?
目前新會陳皮市場主要有如下這些問題。
年份虛標:并不是所有新會陳皮都是工藝皮,因為工藝皮一般針對初級茶客,而相對高級別需求的客戶,一般會以虛標年份來保證,例如1年的標3年、3年的標6年、8年的標30年。不管新來客戶,基本離不開“越陳越貴”的邏輯。新會陳皮的藥效和價值與年份直接相關,但天然陳化需至少3年,10年以上老皮存世量極少。為牟取暴利,商家3年皮標6年,6年皮標10年,10年皮標30年,甚至出現“祖傳百年老皮”的荒誕宣傳。
加速陳化:這里說的就是“工藝皮”問題,即通過高溫高濕發酵、化學熏染等工藝,三個月即可造出“十年陳”的假象,這類陳皮不僅缺乏自然陳香,還可能殘留有害物質。目前工藝皮的造舊技術,已能模仿自然陳化的色澤和紋理,甚至通過添加香精模擬“陳香”,導致許多行家的“秘笈鑒別方法”也逐漸失效。通過高溫高濕加速氧化(如噴茶水染色、濕布包裹悶捂),或添加化學香精偽造陳香。這類“工藝皮”外觀與老皮相似,但揮發油含量僅為自然陳化皮的8%。
讀者提供的工藝皮圖片
信息黑箱: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鏈條操控,也就是“全鏈條”造假。
源頭造假:外地柑冒充新會柑、外地皮混入新會皮銷售已成常態。甚至有的在新會租賃廠房后將廣西、福建柑皮運至新會“鍍金”,搖身一變成為“核心產區皮”。新會柑與其他產區的茶枝柑同源,種苗互通,導致外觀高度相似,無論是豬鬃紋、油室分布,還是表皮色澤,均無法作為鑒別依據,更諷刺的是,外地商家通過模仿新會種植技術(如三刀開皮、生曬工藝),進一步模糊產地邊界。
證書造假:偽造地理標志認證、檢測報告。消費者即便拿到檢測報告,也可能遭遇“貼標皮”(合格品與問題品混用同一批次檢測)。
某商家的“1995年陳皮檢查報告”
二、關于“買皮難”和“買皮貴”的本質問題
區域產量與市場需求的失衡。新會陳皮的核心價值在于“道地性”,且需種植3年后才步入豐產期,擴種又受限于土地資源和水土條件,所以從土地成本等出發,新會陳皮的原材料新會柑的價格,就一直都比其他柑橘貴一倍以上。
在過去的任何時候,單靠新會產區的量是不能滿足到全國市場的需求的。隨著市場需求激增,廣西、云南、粵北等地的茶枝柑種植面積已遠超新會本地,產量甚至占市場主流。這些外地柑皮通過“新會柑品種+外地種植”的方式流入市場,外觀與新會本地皮幾乎無差異,消費者難以通過肉眼辨別。更糟糕的是,許多商家直接在外地設立公司,打著“新會陳皮”旗號銷售,進一步混淆市場。
陳化倉儲成本的隱形門檻。正宗新會陳皮需經歷開皮、生曬、三年陳等嚴苛流程,人工成本是普通柑皮陳化倉儲的5倍以上。大批量陳化時,還需要做到控溫控濕(環境溫度在20-25℃、相對濕度在50%-60%),加上自然陳化年均損耗率5%-10%,平均一年的管理成本數萬元/噸。
從“藥材”到“金融”的屬性轉變。早年有資本通過囤積新皮、控制流通量,制造“稀缺性幻覺”。如早年的某拍賣會上,100克1950年陳皮以48萬元成交,直接推高市場看漲預期;還有頭部企業通過“核心產區”“非遺工藝”等概念,將普通皮包裝成“藏品”。這些商業行為本身就是逐利的,目的就在于推高產品價格。
外地茶枝柑出現在新會的蔬果批發市場
消費者信息不對稱下的被動選擇。普通消費者缺乏專業鑒別能力,只能依賴商家宣傳,而電商平臺、直播間充斥著“99元包郵幾十年老陳皮”等套路,進一步加劇信任危機。
綜合以上來說,對于“正宗”的新會陳皮,從道地特產的地理標準約定中,需要有三個條件——新會品種、新會種植、新會陳化。簡單來說,新會品種就是新會茶枝柑的柑樹品種,其次是新會地區的水土種植,最后是在新會地區的氣候里陳化3年以上。這三個條件,就是新會陳皮的“道地特產”標準中有且需要同時符合的條件,也是造成正宗新會皮價格貴的主要原因。
自己找上門“自認”被老李曝光的河南陳皮企業
三、工藝、造舊等陳皮將長期存在,消費者靠“踩坑”長見識
早些日子老李收到讀者朋友的爆料,并在文章中引用了讀者發來的圖,為了不惹麻煩,也為了“不造成侵權”,老李對爆料的圖片層層打碼處理,也沒有點名企業,但還是被這些企業找上門來要求刪除圖片和文章。為什么這些企業孜孜不倦找到老李要求刪帖呢?以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提出的“劣幣驅逐良幣”來解析當下的新會陳皮行業發展就非常合適了。
目前,大范圍的工藝皮,通過調味、染色、加濕等工藝皮已形成產業鏈,全套造舊設備僅需萬元,卻能將成本30元/斤的皮溢價至300元/斤;對于銷售出去的產品,尚無針對陳皮造假的專項法律,市場監管多依賴抽檢,難以追溯源頭;新會陳皮也缺乏統一的味覺標準,如新會陳皮感官評價體系(《地理標志產品新會陳皮》)僅規定片張、油室等基礎指標,未細化年份鑒別方法,消費者對此沒有主觀印象。
同時,誠信商家的生存難,特別是堅守品質的商家因成本高、利潤低,市場份額被造假者擠壓;即使是目前推出的技術賦能溯源,區塊鏈技術或可記錄種植、加工、流通全流程,但落地成本高,短期內難普及等難題,都擺在了新會陳皮行業發展之路上。
新會陳皮市場的亂象,本質是傳統農業與現代商業碰撞的縮影。老李認為“正宗” 與 “高價” 并不完全劃等號,而 “踩坑” 也并非不可避免。消費者們通過學習辨別知識、選擇正規渠道、理性看待年份,普通人也能在 “陳皮混戰” 中找到屬于自己的 “真貨”。
畢竟,真正的價值,永遠藏在時間與匠心的沉淀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