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現在開庭!”
隨著清脆的法槌聲,
一場別開生面的“法治公開課”
在碉樓下拉開了帷幕……
近日,開平市人民法院赤坎法庭將一起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案的庭審,直接搬到轄區塘口鎮碉樓文化遺產“文調樓”門前,以巡回審判的方式,將法律觸角延伸至群眾家門口。
這起案件的起因是當地村民徐叔將自身承包的魚塘轉包給李某,用于養殖魚蝦并計劃作為休閑垂釣場供游客游玩。合同簽訂后,李某發現該轉包未經發包人村集體同意,且相關部門明確表示涉案魚塘不能進行水上搭棚,故李某認為其合同目的難以實現,遂要求徐叔返還已預支的承包費。
宣布法庭紀律、法庭調查、舉證質證、法庭辯論、最后陳述、庭中調解等環節依次進行,整個庭審過程井然有序,讓村民“沉浸式”體驗庭審現場,“零距離”感覺法律威嚴,對法律法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現在休庭。”經過一系列嚴謹細致的庭審流程,合議庭在充分聽取了原被告雙方的意見和訴求后,基于對案件事實的清晰查明,決定休庭進行調解工作。
調解中,承辦法官攜手當地經驗豐富的人民調解員,對雙方展開深入細致的法律闡釋與情理疏導,逐步引導他們縮小分歧,最終促使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并簽訂調解協議。徐叔即刻履行協議,當場退還承包款項,雙方握手言和。
近年來,赤坎法庭所轄區域僑旅經濟發展日趨火熱,赤坎華僑古鎮、自力村碉樓群、塘口天下糧倉等景點吸引無數游客紛至沓來,為周邊鄉村的農文旅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然而,隨著土地流轉、魚塘轉包等經濟活動頻繁,相關糾紛也隨之而來。
趁著庭審余溫尚存,合議庭法官馬不停蹄地開展“僑庭說法”課堂,以剛剛結束的案件為切入點,深入淺出地向群眾們普及了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相關法律規定以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路徑與優勢。同時,法官還結合自身豐富的審判經驗,對群眾重點關注的土地糾紛、鄰里矛盾、民間借貸、贍養老人等熱點問題進行了耐心解答。
“今天這庭審和普法課聽得值!我正計劃將從村里承包的土地轉包給一個葡萄種植戶,弄個葡萄采摘園給游客自摘呢。聽完課,我得回去村里問清楚能不能轉租、種葡萄合不合法,不然就麻煩了!”村民明叔課后激動地說道。
下一步,開平法院赤坎法庭將繼續圍繞打造僑旅特色“楓橋式人民法庭”,結合中國華僑華人及轄區群眾司法需求,滿足“僑旅+農文旅”經濟發展之需,主動履職外送司法服務,常態化推進“巡回審判+”機制,把司法服務陣地轉移到群眾身邊,變巡回審判為“行走的普法課堂”,實現“審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
來源:開平法院
供稿:關秀潔、楊淑雯
排版:譚年安
編輯:古慧琳
審校:何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