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4月15日,在赴吉隆坡對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星報》《陽光日報》發表題為《讓中馬友誼之船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的署名文章。文章中寫道:“600多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7次遠洋航海中5次到訪馬六甲,播撒和平友誼種子,馬六甲的三保廟、三寶山、三寶井承載著當地人民對他的深深懷念。”
“友誼之船”仍在航行。在今天的中國生鮮超市中,來自馬來西亞的“貓山王”榴蓮經常售罄;而在馬來西亞的街頭餐桌間,甜美多汁的中國荔枝日漸常見。榴蓮與荔枝的相遇,仿佛跨越時空的對話:六百年前,鄭和七下西洋,馬六甲蘇丹品嘗到來自中國的荔枝干;六百年后,“貓山王”空運入華,榴蓮成為外交佳話。歷史與現實交織,味蕾與文化共鳴,一段水果奇緣正濃情上演。
榴蓮與荔枝。來源/AI生成
2024年8月24日,首批樹上成熟的馬來西亞鮮果貓山王榴蓮搭專機抵達中國,這是中國海關總署當年6月批準進口馬來西亞新鮮整果榴蓮后迎來的第一批“空運榴蓮”。短短36小時的空中旅程,讓廣大國人首次在家門口嘗到了原汁原味的馬來西亞鮮榴蓮。
馬來西亞榴蓮品種繁多,其中以貓山王(Musang King)最受中國消費者追捧。貓山王榴蓮由于果肉金黃細膩、綿軟甘甜,被譽為“水果中的愛馬仕”。在馬來西亞,每到榴蓮成熟之時,果農在樹下鋪上草墊,只等貓山王自然墜落——只有完全成熟自行掉落的榴蓮,風味才最為醇厚。過去馬來西亞出口中國的多是速凍榴蓮果肉或果泥,2024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滿一年,東南亞水果進入中國的關稅和通關手續更加便利。同年6月,中馬雙方正式簽署植物檢疫協議,準許馬來西亞鮮食榴蓮對華出口。自此,空運鮮榴蓮航線開通,馬來西亞榴蓮從果園到中國餐桌的時間被壓縮到不足兩天。
中國海關總署網站截圖
榴蓮熱潮不僅商機涌動,也衍生出別具風味的外交故事。2024年9月,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易卜拉欣訪華,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時,贈予兩箱A級品質的貓山王和黑刺榴蓮,被媒體稱作“榴蓮外交”。此前不久,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訪問吉隆坡時,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也以榴蓮盛宴款待貴賓,在榴蓮飄香中談笑風生。榴蓮儼然成為連接中馬友誼的新紐帶,正如李強總理所言,中馬建交50年來始終秉持互利合作,馬來西亞的榴蓮、山竹等水果如今在中國消費者中“爆紅”,成為兩國經貿聯系日益緊密的生動寫照。
與此對應,在馬來西亞的餐桌上,中國水果也開始融入當地生活。對于很多馬來西亞人而言,荔枝只是傳說中“日啖荔枝三百顆”的中國佳果,如今通過貿易往來和美食傳播,荔枝也悄然來訪。吉隆坡的中餐館里,粵式荔枝鍋包肉、荔枝咕咾雞等帶有荔枝風味的融合菜受到食客歡迎;年輕人愛喝的奶茶和雞尾酒中,也常能找到荔枝的甜香身影。馬來西亞知名飲料品牌特麗娜推出了荔枝口味碳酸飲料和荔枝酸奶,清新的口感令其成為市場“爆款”。可以說,這一場“雙向奔赴”的水果盛宴,勾勒出當代中馬經貿、人文交流的一道別樣風景線。
荔枝與榴蓮的淵源,六百多年前已埋下種子。明朝永樂年間,鄭和奉旨“下西洋”,七次遠航東南亞、南亞和非洲海岸,為中外交流帶來空前繁榮。
在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曾長期主導馬來群島和馬來半島南部海上貿易的三佛齊帝國(Srivijaya)日漸衰落,蘇門答臘和馬來半島之間的海上力量格局發生劇變。與此同時,爪哇的滿者伯夷帝國(Majapahit)逐漸崛起,對馬來半島實施軍事擴張,使當地原有小王國紛紛崩潰或臣服。
馬六甲蘇丹國的奠基者是拜里米蘇拉(Parameswara),他原是三佛齊屬下的淡馬錫(今新加坡)統治者,后因與滿者伯夷的矛盾而逃離。他最初北上至馬來半島西海岸,先后駐留麻坡、峇株巴轄等地,最終在公元1400年前后,選擇在一條名為“馬六甲”的河流口岸建立據點。依據《馬來紀年》記載,拜里米蘇拉在一株“滿剌加樹”(Malacca tree,又名余甘子)下,看見一條獵狗將一頭鼷鹿(mouse deer)逼到絕境,小鼷鹿為了自衛,將狗踢進河里。他將這個景象視為好兆頭,決定在此建立一個名為馬六甲(Melaka,Malacca)的王國。
今天馬來西亞與馬六甲海峽位置示意圖。底圖/天地圖
馬六甲地處馬六甲海峽樞紐,扼守印度洋與南中國海的咽喉,是東西方航線的必經之地。得益于地理優勢,馬六甲迅速發展為國際貿易港口。鄭和船隊七次下西洋,有五次經過此處,中馬水果文化的最早碰撞也在這里發生。《瀛涯勝覽》等明代航海文獻記載,鄭和船隊抵達滿剌加(即馬六甲)時,曾奉明成祖之命饋贈當地王室絲綢錦緞、瓷器珍寶,其中就包括中國閩粵地區的特產荔枝干。根據當地傳說,馬六甲蘇丹初次品嘗荔枝干時,對其蜜餞般的甜美贊不絕口,視若珍饈,并將部分荔枝干作為禮物回贈給宮廷貴臣——這一段“蘇丹贈荔枝干”的佳話,成為中馬友好交往的人文逸事。馬六甲蘇丹國長期仰慕中華文明,但當地不產荔枝,新鮮荔枝更是不可能長途運輸而至。因此鄭和饋贈的荔枝干,猶如一枚跨越時空的“甜蜜使者”,令南洋君主品味到了中原大地的風物滋味。
位于馬六甲市紅屋的鄭和像。來源/維基百科
不僅荔枝,鄭和船隊還帶去了中原先進的食品加工和儲藏技術,也從南洋學到了熱帶水果保存的新法門。馬六甲氣候濕熱,盛產各種熱帶果品。《瀛涯勝覽》記載:“果有甘蔗、芭蕉、波羅蜜、野荔枝之類。”“野荔枝”指的正是當地特產紅毛丹,其形似荔枝而皮有柔毛,為南洋土產佳果。此外,還有一種氣味奇特的“臭菓”引起了中國航海者的注意——這種水果外殼布滿尖刺,成熟后墜地,自帶一種似腐肉般的強烈氣味,但入口滋味卻異常甘美。《瀛涯勝覽》書中記載:“有一等臭菓,番名睹爾焉,如中國水鷄頭樣,長八九寸,皮生尖刺,熟則五六瓣裂開,若臭牛肉之臭,內有粟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塊,甚甜美好吃,中有子可炒吃,其味如栗。柑橘甚廣,如波斯橘樣,不酸,可以久留不爛。”通過這一描述,我們可以判斷這正是榴蓮。
可以想見,當年鄭和船員初次嗅到榴蓮的氣味時或許掩鼻皺眉,但一旦鼓起勇氣品嘗,便為其濃郁獨特的滋味所折服。馬來群島原住民早已掌握了食用和儲存榴蓮的訣竅:將剝開的榴蓮果肉以芭蕉葉仔細包裹,埋入土中陰涼處,可稍加發酵增香,又能延長保存數日不壞。明代中國人記錄下這一技術細節,驚嘆于南洋先民的智慧。不難想象,鄭和船隊或許正是靠著芭蕉葉包裹法,帶回了幾枚榴蓮讓中原人士一飽口福。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動蕩加劇,許多民眾由于戰亂、貧困及自然災害等因素選擇離開家鄉。馬來半島的金礦和橡膠種植園在當時成為吸引華人的重要原因。英國殖民者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在馬來半島進行礦業和農業開發,大批華人移民在這一背景下前來,中馬之間的文化交流也隨之日益密切起來。
歷史長河奔流至今,中馬兩國的交流早已從古代朝貢互市,演變為現代國家間全方位的合作伙伴關系。1974年5月,中馬正式建交,馬來西亞成為東盟國家中最早同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這一外交突破為日后兩國經貿、人文往來奠定了基礎。此后的半個世紀里,中馬關系穩步前行,21世紀后更是駛入快車道:中國連續15年成為馬來西亞最大的貿易伙伴。在雙邊貿易的繁榮清單中,水果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從馬來西亞的貓山王、黑刺榴蓮、冰凍帶殼山竹,到中國的蘋果、柑橘、葡萄,再到雙方都出產的菠蘿、火龍果等熱帶水果,中馬之間互補的農業貿易結構,讓“南果北運、北果南銷”成為可能。
來源/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
2013年,馬來西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國家,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余年來,一系列互聯互通的大項目陸續落地: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ECRL)在中國企業參與下于2017年開工建設,計劃連接西海岸巴生港與東海岸哥打巴魯,全長600多公里的鋼鐵絲路一旦建成,將極大縮短馬來西亞內陸運輸時間。未來,馬來半島東岸出產的榴蓮、菠蘿蜜等,通過ECRL運抵巴生港,再海運北上廣西欽州港,只需幾天即可抵達中國西部腹地,比傳統航線節省近一半時間。這正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馬合作的縮影:基礎設施的互聯,帶來物流的通暢,從而促進貿易的繁榮。在廣西北部灣港務集團的協助下,2023年4月一條“關丹港—北部灣港—中國川渝”水果海運專線開通,每周一班將彭亨州關丹港的冷藏榴蓮集裝箱通過海鐵聯運送抵重慶、成都等內陸城市,實現7天跨國送達。短短半年多,這條航線已運輸了超過100噸馬來西亞榴蓮及制品。可以預見,隨著ECRL等項目完工和更多航線的拓展,未來中馬兩國將建立起更高效的“果蔬走廊”,讓時令鮮果南北互通有無,不再受限于距離與時差。
一顆小小的荔枝,一枚奇異的榴蓮,穿越時間和空間,在中馬交往的長卷中留下馥郁芬芳的印記。從鄭和時代的遠航饋贈,到當今你來我往的貿易熱潮,它們早已超越水果本身,化作連接兩國人民情感與友誼的文化符號。榴蓮的濃香,荔枝的甘甜,仿佛分別代表著中馬兩國獨特的風土人情。然而當它們實現“雙向奔赴”,當中國人愛上榴蓮、馬來西亞人品味荔枝,這種味覺上的交融正是文化包容互鑒的生動體現。正如那把名為“喜結蓮荔”的茶壺所寓意的——荔枝之“荔”與榴蓮之“蓮”相結合,在漢語中諧音“連理”,象征著結合為一體、永結同心,也諧音“聯利”,寓意著互利共贏。
紀錄片《喜結蓮荔》劇照。來源/廣西國際頻道
中馬兩國攜手走過千年,無論是航海年代的友好往來,還是今日“一帶一路”框架下的深度合作,都離不開文化互融的滋養與潤澤。可以預見,未來還會有更多技術和創意在中馬之間交流互通,譜寫新的佳話,這份跨越山海的情誼將像熟透的果實般愈發香甜,歷久彌新。
編輯:周斌 詹茜卉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博古知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