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景圣
當中國宣布對美國大豆課征高達125%的關稅后,美國農民終于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場由華盛頓挑起的貿易戰,打到最后,卻是美國基層農民首當其沖,成了被拋棄的炮灰。就在北京調高關稅之際,中國迅速轉向巴西市場,一周之內就采購了約40艘貨船、240萬噸大豆,相當于一個月的壓榨量,出手之快、規模之大,令人咋舌,也讓美國豆農“心都涼了”。
這并非突發,而是貿易戰邏輯的必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常年需求龐大,美國則是其主要供應國之一。然而,這種天然的互補關系,卻被特朗普政府的一紙關稅政策硬生生切斷。所謂“對等關稅”,看似是在懲罰中國,實則卻在削自己的經濟筋骨,尤其是農業這條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經。
美國農業部的統計顯示,截至3月底,尚有近60萬噸美國大豆已售未運,面臨遭中國買家取消的風險。這些農產品不是堆積在港口倉庫中發霉變質,就是淪為賬面損失。數據不會說謊,截至目前,美國已有88家農場或企業農場申請破產,遠高于去年同期的50家,且數字仍在不斷攀升。
這一切早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初起時就已埋下伏筆。當時,美國豆農已嘗到被高關稅隔絕于中國市場門外的苦果。如今,舊傷未愈,新痛再加,更加劇了他們的絕望。肯塔基州農民、同時也是美國大豆協會主席的雷格蘭德三度投票支持特朗普,如今卻不得不對昔日選擇公開懺悔。他坦言,如果貿易戰持續延燒,美國農民恐怕會在2027年前被徹底拖垮。
雷格蘭德的懇求是誠摯的,也是無奈的。他寫給特朗普的那封信,字字句句皆是基層農民的吶喊:我們支持過你,但你卻讓我們的產業走上絕路。他們不關心地緣政治、不在乎霸權競爭,他們只想知道,自家的糧食能不能順利賣出去,自己辛苦耕種的土地會不會一夕之間變成債務深淵。
問題的關鍵在于,當華盛頓政客將全球貿易當作政治籌碼,卻從未真正了解這些決策如何撕裂農業命脈。他們高喊“讓美國再次偉大”,卻讓中小農場陷入破產潮。他們標榜“美國優先”,卻在全球供應鏈重塑中,把美國自己推向邊緣。中國的快速轉單動作已清楚證明,北京不會為了討好華府而犧牲自身利益,市場在哪里有穩定、有效率、有合作誠意,就會選擇哪里。
巴西就是受益者。中國這一輪采購之積極,無疑是在釋放強烈信號:中國市場從來不缺供應者,只要美國一意孤行,總有其他國家愿意填補空缺。當華盛頓以為可以靠關稅逼中國屈服時,卻沒想到中國早已在全球鋪好了供應替代方案。而這場轉單,不只是一次市場調整,更是一記響亮的地緣政治耳光,打在美國的“糧倉自信”上。
隨著巴西大豆供應量進入第4季可能緊縮,市場一度關注中國是否會回頭采購美豆,但這個假設已經被125%的關稅徹底封死。即便短期內中方還有戰略性購買美豆的需求,那也只是應急,不是常態,更不會再回到過去的采購規模。
而真正值得反思的是,美國政府會否從這場貿易戰中學會教訓。強硬可以是一種策略,但若將其建立在對本國基層經濟的殘害之上,那不叫戰略,那叫自殘。對農業出口依賴極大的美國而言,失去中國這個最大客戶,不是“可承受風險”,而是實實在在的結構性打擊。
如今,隨著全球供應鏈去美化趨勢加快,美國若不調整對華政策,未來還將面臨更多類似危機。不只是農產品,還有芯片、原材料、醫藥品、消費品,美國正在一步步失去“不可替代”的位置,而那些被卷入政治博弈的基層民眾,終將發現自己才是真正的犧牲品。
農民的土地還在,種子還會發芽,但市場信任一旦失去,便不再回來。這場貿易戰的結局,從來不是勝負,而是誰還能站著,誰已經倒下。美國豆農的苦果,不是中國施加的懲罰,而是白宮親手釀制的毒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