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香港娛樂圈,69歲的導演王晶在凌晨1點甩出幾張照片——銅鑼灣街頭擠滿舉著燈牌的年輕人,公交站牌、商場大屏上鋪天蓋地都是同一張圓潤的臉——配文“香港頂流?真的沒發神經?求求你滾出娛樂圈”。這條火藥味十足的動態,瞬間把26歲的姜濤推上風口浪尖。一個是被譽為“港片活化石”的老江湖,一個是坐擁千萬粉絲的新生代頂流。
姜濤的故事本是個標準的勵志劇本。2018年,這個戴著黑框眼鏡、笑起來帶點憨氣的男孩,在香港選秀節目《全民造星》里一路逆襲奪冠。節目里他總愛說“我想證明普通人也能追夢”,這份笨拙的真誠擊中無數觀眾。出道后,他成為男團MIRROR的“門面擔當”,廣告代言接到手軟,生日應援能讓銅鑼灣交通癱瘓,連與劉德華合影都被粉絲稱作“天王蹭熱度”。
但爆紅的代價來得猝不及防。曾經的“清瘦少年”開始被吐槽“腿粗如柱”,舞臺服裝遮不住發福的肚腩;演唱會跑調破音的視頻在社交平臺瘋傳,與前輩同臺時舞蹈動作僵硬得像“廣播體操”。
另一方面,粉絲用真金白銀將他捧上神壇——460萬港元的天價演唱會門票、包下整條街的生日廣告、甚至將他推上“全球第二帥”的寶座。這種“越罵越紅”的怪圈,讓不少圈內人直呼“看不懂”。
王晶的炮轟看似突然,細看卻是積怨已久。這位拍過《賭神》《九品芝麻官》的導演,近十年常被嘲諷“炒冷飯”“拍爛片”,但他對行業的洞察依舊犀利。凌晨的貼文里,他痛批姜濤“人肥歌雞舞賤”,字字扎心的背后,藏著一代電影人的集體焦慮——當年劉德華拍戲摔斷腿骨,張國榮為《霸王別姬》學戲半年,如今卻有人靠著修圖師和百萬修音師就能被封“頂流”。
這種憤怒帶著濃烈的時代烙印。黃金時代的香港藝人信奉“臺上十年功”,現在的流量邏輯卻是“數據即正義”。王晶曾在節目里調侃:“以前我們拍戲,演員NG二十次導演就掀桌了,現在的小鮮肉念1234都有人買單。”當TVB頒獎禮變成網紅自拍地,金像獎紅毯擠滿“分豬肉”的流量咖,老一輩影人眼里的娛樂圈,早已不是他們熟悉的江湖。
這場罵戰最耐人尋味的,是銅鑼灣街頭那些揮舞著熒光棒的年輕人。他們為姜濤慶生時高喊“姜濤BB”,把偶像海報貼滿地鐵站,甚至創造出“姜公誕”這樣的新名詞。在粉絲眼里,姜濤不只是偶像,更是香港年輕世代的文化圖騰——他會在社交媒體曬奶茶、自嘲減肥失敗,這種“不完美”恰恰打破了傳統明星的完美面具。
但老一輩看到的卻是失控的“飯圈邪教”。粉絲為沖榜單雇水軍、刷票,對批評者發動網絡暴力;商家趁機推出天價周邊,把追星變成資本游戲。當劉德華合影姜濤都被罵“蹭熱度”,當生日應援演變成萬人堵街的鬧劇,這種瘋狂早已超出娛樂圈的范疇,成為價值觀碰撞的戰場。
事件發酵整日,姜濤始終未發聲。團隊被傳要起訴王晶誹謗,粉絲忙著控評洗版,而當事人卻像置身事外。這種沉默恰似當下娛樂圈的縮影——流量明星被資本與粉絲裹挾,早已失去表達自我的權利。反倒是網友吵得不可開交。
然而這場風波根本沒有贏家。王晶的怒火燒出了行業病灶,卻也暴露了老一輩的無力感;姜濤的沉默保住了流量光環,卻坐實了“德不配位”的質疑。當罵戰的熱度褪去,真正該被討論的命題依然無解:在數據與實力之間,在情懷與流量之間,香港娛樂圈該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或許我們都該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維。王晶的憤怒不該被簡化為“倚老賣老”,那是黃金時代殘存的光輝在發出警報;姜濤的走紅也不必被貶為“娛樂至死”,那是新時代在尋找自己的表達方式。真正的危機從來不在某個明星的胖瘦,而在于當掌聲只為流量響起,當作品淪為數據的附庸,娛樂圈還剩多少空間留給真誠的創作者?
時間是最公平的裁判。當年的周杰倫被罵“口齒不清”,劉德華被嘲“花瓶”,最終用作品讓質疑者閉嘴。今天的姜濤們若真想摘下“頂流”標簽,就該明白:粉絲的尖叫會消散,熱搜的名字會更替,唯有好作品能穿越時光。而王晶們也不必太悲觀,江湖永遠不會只有一個模樣,有人追逐流星,就有人守望燈塔——這才是娛樂圈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