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開的本是老藥鋪,先生好比甩手自在王。”這段經典唱詞,源自傳統快板書《同仁堂》。
作為傳承百年的中華老字號,同仁堂(北京同仁堂)如今已發展為集生產、銷售、科研、配送于一體的大型中醫藥企業集團。
公司業務涵蓋現代制藥、零售藥業、醫療服務三大板塊,產品暢銷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久負盛名。
然而,同仁堂2024年的業績卻與其響當當的金字招牌形成了反差。
2025年4月3日,同仁堂發布了2024年年報。數據顯示,公司全年實現營收186億元,同比增長4.12%;然而,凈利潤卻僅有15.26億元,同比下滑8.54%,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那么,同仁堂為何出現凈利潤下滑的情況呢?
眾所周知,凈利潤主要受營業成本與期間費用這兩大關鍵因素影響。
從同仁堂2024年年報數據來看,當年公司整體期間費用率僅微升0.03個百分點,對凈利率的影響基本可忽略不計。
如此一來,公司凈利潤的下滑,則主要源于營業成本端的擠壓。
2024年,同仁堂營業成本高達104.2億元,同比增長10.70%,遠超公司營收4.12%的增長幅度。
在2024年年報中,公司解釋說明,營業成本大幅上升的原因在于2024年中藥材價格的普遍上漲。
以同仁堂核心產品安宮牛黃系列所必需的天然牛黃為例,在2024年,其價格曾一度飆升至160萬/公斤,漲幅超過200%,價格之高幾乎與黃金不相上下。
為此,在2024年6月,公司把港版1粒裝安宮牛黃丸價格上調了20%。但無奈中藥材價格全面上漲,公司產品卻并非全系列漲價,所以公司毛利率還是被壓低。
同仁堂的毛利率從2023年的47.29%,下滑至2024年的43.96%,降低3.33個百分點,利潤空間遭受壓縮。
幸運的是,步入2025年后,國內中藥材價格呈現出持續下跌的態勢。
根據康美-中國中藥材價格(月)指數,2025年3月該指數為1845.66,已成功回落到2023年初的水平。
國內中藥材的價格普遍回調,讓包括同仁堂在內的眾多中藥企業獲得了難得的喘息空間。
所以,中藥材價格的上漲屬于不可抗的外部風險,這也為公司凈利潤下滑提供了合理原因。
然而,公司面臨的挑戰卻遠不止成本把控這一方面。
首先,存貨高筑,減值風險懸頂。
近兩年來,同仁堂的存貨金額呈現出持續高速增長的態勢,從2022年的66.94億元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107.3億元,增幅高達60.29%,遠遠超過了同期公司營收21%的增長速度。
高額的公司存貨,占用了大量現金,直接降低了公司的資金使用效率。
依據2024年年報數據,我們也發現同仁堂百億規模的存貨中,有近90%為原材料以及庫存商品。
而無論是中藥材還是中藥成品,普遍僅具有2至3年的保質期。倘若短期內公司營收無法實現大幅增長,這些存貨極有可能過期變質,進而面臨減值風險。
其次,回款承壓,預付訂單驟降。
2024年,同仁堂財務數據出現明顯波動。公司應收票據及應收款項攀升至15.73億元,較之前一年勁增21.56%,可見公司在回款方面承受著持續增大的壓力。
而從合同負債來看,2024年底公司僅有3.14億元,降幅高達53.06%,近乎腰斬。
根據年報披露,2024年同仁堂醫藥工業銷售收入前五的主要品種系列中,心腦血管類和補益類產品銷售量均出現下滑,市場需求降低,銷售形勢不容樂觀。
加之,原材料漲價致使產品成本上升,經銷商的拿貨價有可能會提高,進而導致經銷商整體采購意愿下降。
總的來看,這兩項財務數據一增一減,經粗略計算公司對上下游的資金占用合計減少了6.34億元,當下的財務狀況并不樂觀。
最后,貼牌失序,品牌價值縮水。
從過期蜂蜜事件、貼牌亂象,到因產品質量、生產管理、商標侵權等問題多次遭受處罰,近年來,同仁堂深陷一系列負面風波。
這不僅嚴重沖擊了消費者對其的信賴,品牌價值也被逐漸稀釋。
加之,在國內有天津、南京以及我們上文說的北京,三個同名“同仁堂”企業,且各自獨立、互不從屬,卻皆稱正統,消費者難以辨別真偽,使同仁堂品牌形象愈發模糊。
盡管北京同仁堂在2024年12月收購了天津同仁堂60%股權,并承諾在五年內解決同業競爭問題,但2025年4月南京同仁堂股權競價交易情況依舊不明,整合之路充滿變數。
與此同時,雖同為百年老字號,云南白藥和片仔癀卻擁有國家保密配方,反觀同仁堂,常年生產中成藥產品多達400余個,卻沒有能支撐大局的重磅產品,導致自身競爭壁壘十分薄弱。
也正因如此,近年來同仁堂的業績被云南白藥、白云山等老字號企業遠遠甩在身后,差距日益拉大。
面對如此困局,同仁堂并未消極等待,而是積極探尋破局之道。
一是優化電商渠道。
云南白藥在電商銷售領域的成功,為同仁堂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借鑒范例。
因此,公司果斷發展電商運營模式,優化電商平臺的產品銷售組合,并且加強與頭部的電商合作。
到2024年末,同仁堂已經接入天貓平臺,并且布局與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及有贊等合作開展電商跨境銷售業務。
在2024年“雙十一”期間,同仁堂的線上銷售數據也十分亮眼。公司的五子衍宗丸蟬聯天貓平臺連續五年的OTC男科用藥冠軍,同仁烏雞白鳳丸也在京東OTC婦科類目摘得季軍。
二是積極增設門店。
當各行各業普遍縮減門店數量時,同仁堂卻反其道而行之,大力開拓銷售渠道。2024年,同仁堂新增門店達250家,銷售團隊規模也擴充至近8000人。
并且,藥店還會根據所處地區消費水平、消費特點,調整和豐富產品結構,以滿足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以此不斷深耕并開拓市場版圖。
三是大手筆進行分紅。
2024年,同仁堂做出重大決策,將股利支付率從原本的30~40%大幅提升至90%,分紅金額高達13.7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分紅數額甚至超過了當期經營性現金凈流入。
同仁堂此舉意在進一步提振大眾對企業的信心,進一步推動企業形象的提升與市場影響力的擴大。
最后,總結一下。
同仁堂身為中華老字號,雖產品眾多,卻缺重磅產品,受存貨、回款等影響,財務結構失衡,業績承壓。
不過公司也正積極破局,通過優化電商、增設門店、高額分紅等舉措進行調整,但最終能否借此重回增長,需要我們長期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